APP下载

汉译英过程中连词的增补
——以句子的层面为视角

2013-08-15邵庆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汉译英连词短语

邵庆华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1 .引言

对于形合与意合的问题,语言学界与翻译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与阐述。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究竟什么是‘形合’,什么是‘意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1]通常情况下,谈及形合与意合,普遍的观点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并不是说英语中就只有形合,汉语中就只有意合。形合和意合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共存于每一个语言体系之中。

形合与意合的研究,实质是对英语与汉语进行对比研究,明晰这两种语言的结构与信息传递方式的异同,跳出语言文字形式的框架,为英汉互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找到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翻译策略。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就句子层面而言,汉语重意合,句子短小精悍,多为流水句,以“意”为核心,少用显性的形合标志;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重形合,句子之间的成分通过语言手段和连接词语表示出结构。而连词的应用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之一,英语的连词数量众多,使用广泛,汉语中较少使用连词,传情达意,常常依仗语义和语序。本文将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从句子层面来探讨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增加连词的现象及作用。

2 .形合与意合

国内学者对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论述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把形合与意合看作造句法,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因而形合与意合主要是句法层面的现象。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把形合与意合视为语言表达法或话语组织法,即认为形合、意合不仅仅发生在句法层面,同样也发生在其他语言层面(如词法和语篇层面),具有系统性,是语言的基本表达手段或组织法则。”[1]

连淑能是第一种观点的代表。在《英汉对比研究》一书中连淑能指出,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2]7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而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含义表达。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另一种观点的代表是刘宓庆和潘文国。正如刘宓庆在“形合”与“意合”的初论、再论和三论中所述,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则是指不借助语言任何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3]74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潘文国的支持。他认为,形合和意合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没有绝对的意合语言,也没有绝对的形合语言。英语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以形合为主,到了句子以上层面,为了造成变化,因而采用了意合手段;汉语则相反,在句子或相当于句子的较短的语言片段内,主要靠意合,用“意脉”贯穿全句,到了较大的语言片段里,为了保持“神”不散,就要用适当的“形合”手段来增加凝聚力。[4]350

尽管以上的这两种观点不尽相同,但是这两种观点都认为,就句子以及句子以下层面(分句和短语)而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子没有形态上的约束,语意精炼,句子成分组织自由度很大,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短语之间,短语与短语之间以“意”为轴,逐层铺开,较少依赖形式上的粘连,即“非形式连接的特点很明显”[3]242。而英语的句子基本上是在五种主谓结构的基本形式上扩展而成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或依靠语法手段(如主谓一致,词形变化等)、或依仗连接手段(连词、连接代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实现聚集,体现主次分明,层层递进的完整句子结构,以及英语语言句式严谨的特点。这一点对于翻译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本文综合了国内学者关于形合、意合的基本观点,即就句子层面而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增加连词,并且注意连词在译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3 .汉译英过程中增加连接词

3.1 增词法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就是要在目标语言中将原文的意思完整再现,因而不能随意地增加或删减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单纯文字上的对应显然无法实现翻译的目的。为了避免意义上的模糊、句子上的歧义,译者必须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规范与习惯对目标语言进行重新架构与组合。方法当然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增词法。增词法,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时候,增加一些词,以保证能够更加完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增加的词虽然在原文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出于语义、修辞与句法的需要在译文当中却是必不可少的词。增加的词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以及根据逻辑关系需要,原句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等等。例如:He had left a note of welcome for me,as sunny as his face.(他留下一封信,对我表示欢迎;那信写得热情洋溢,一如其人。)(黄邦杰:《译艺谭》)原句中略去的“as sunny as his face”的逻辑主语在译文中重现,使得句子意思更加清楚明了。

3.2 增加连词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讲究语法,通过一定的外显标记来体现;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字是孤立的,没有外形的变化和显性的词类分别,只能靠词序、虚词以及上下文的语境来表意。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5]472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英语语言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依靠关联词、连词等显性标记来连接,句子之间结构严谨;而汉语语言尽管没有废弃形合,但是汉语的句法结构主要依仗语序实现简单聚集和简单对接,语流疏放。[3]260

提到显性标记,连词不可不提。连词看似很不重要,但是对于重视形式连接的英语语言来说,连词的功能就很强大了,“连词是一种虚词,它不能独立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子和句子的作用。”[6]364连词在语篇的建构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论家Geoffrey Leech和瑞典Lund大学的Jan Svartvik在他们共同编写的著名的语法经典《A Commutative Grammar of English》一书中将连词分为从属连词和并列连词两大类。

3.2.1 从属连词

从属连词(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顾名思义,引导的是整个语段中不能单独构成一个完整句子的成分,这种句子成分不能够独立存在,需要与独立主句相连才能表达完整的逻辑概念。Geoffrey Leech和Jan Svartvik在书中将从属连词进一步分为:简单从属连词,复合从属连词以及关联从属连词。简单从属连词包括:after,(al)though,as,because,before,if,how(ever),since,that,till,un-less,when(ever),where(ever),whereas,while等。而复合从属连词则包括:in that,so that,in order that,except that,providing(that),given(that),as long as,as soon as,以及以than结尾的连词 sooner than,rather than 等等。[7]276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关联从属连词,如:if…then,more/less/-er… than,whether…or 等。[7]266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这些显性标记的加入,将汉语的隐性连接转换为英语的显性连接,将原先“意与言会,言随意遣”[3]241的文字转变成为依仗形式构筑语段,语流严谨,以形制意的英语语言。于是,原本简单聚集、简单对接的汉语语句(短语和句子)中的意念就被放入了讲究形式齐整、词组与句子不能随意对接,更加重视形式规范的英语语言中。当然,这样做才更加符合英语语言自身的习惯与规范。这一点在汉语谚语以及古汉语的翻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例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the green hills last,there will be wood to burn.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If things go a miss,he who knows the harmony will be able to attune them.But if harmony itself is not modulated by ritual,things will still go a miss.

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尽管随着时间迁移,文化交流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语的影响,也包容了许多异质性的存在,也开始在句子层面加入从属连词之类的显性标记,但是从句子层面的角度上来看,“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5]141,汉语注重“意脉”的延续,少用或是不用关联词,连接成分往往不明自言,句段(词组与句子)往往较短,流水句是主要特点,因而语流舒缓流畅,简洁明快。正因如此,汉译英时,“应当注意分析汉语句子成分的功能和意义,才能确定英语句子的结构与形式”[2]81,应当根据汉语原文所暗含的逻辑关系来增加合适的连词。

例如: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照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When you throw open your window on an early morning in March,you will at once be totally exposed to the sun’s first rays and,inhaling deeply of the fresh air brought in by them,exclaim,“Spring is here!”

此句表述的是当推开窗子的那一刻,人们便可以感受到太阳所带来的温暖、清新的感受,因此,连词When的添加能够让这个时间节点概念在译文中体现得更加清楚。

例如:

他若是上街买东西,很少时候能令他的妻子满意,他总是不肯多问几家,怕跑腿,怕费话,怕讲价钱。

When men go shopping,their wives are seldom satisfied with their purchases because they never bother to shop around,never bother to do more walking and talking,never bother to bargain over prices.

此句中的连词because将丈夫很少时候能令妻子满意的原因很清楚地表达出来。

例如:

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起了街灯。

When you go out for a walk towards the evening,you’ll see street laps lit up one after another though it is not yet quite dark.

原句中的意思应该是“走在路上的时候,天虽然还没有完全黑,但是街灯已经完全亮起来了”。在译成英文时,既用了表示时间节点的when,又用了表示转折关系的though,这些从属连词除了引导分句,在形式上起到连接的作用之外,也把原句中所暗指的逻辑关系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因为有了这些从属连词的加入,汉语中原本内在的,隐含的,模糊的关系在英语语言中得以清晰再现,也正符合了英语语言主从分明,层次清晰,结构形式齐整,语流严谨的特点。

此外,还有一类从属连词主要用来引导名词从句。这些连词主要有whether、if、that等,用于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只是在一些非正式文体中,that有时候又是可以省略的。鉴于英语重形态标定,寓义于形,形备而意达,而汉语重意,语段也呈流散形扩展[3]272,因此这些在汉语中不需要表现出来的连词,在英语中却是非常重要的连接手段,句子成分之间必须依靠这些连词才可以构成完整的句子结构。

例如:

据说鸽子老了,它孵养的鸽子也会来喂养它……

It is said that when the pigeon grows old,it will fed in the same manner by the adult pigeons it has hatched and reared.(that引导宾语从句)

3.2.2 并列连词

并列连词连接的往往是同一句子中相似的成分(短语或是分句),Leech等学者又将并列连词分为简单并列连词如and、but、or等和关联并列连词,如both…and…、either…or…、neither…nor…、not only…but also…。[7]205鉴于汉语句子成分与成分之间关系的特点是内在化、隐含化、模糊化,非形式连接的特点明显[3]242-243,形式上更趋于流散、疏放,因此,语段或语篇中所包含的并列关系并不一定需要用并列连词来标记;而英语语流组织严谨,词组与句子不可随意连接[3]246,因而,汉译英的时候,在形态连接和语义连接薄弱之处,需要借助连词来体现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并列连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

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

Books are my sweethearts in my youth,my bosom friends in my middle age,and my companions in my declining years.

原文作者将书本在其人生不同时期的所担当的角色做了一个清楚地阐述,从青年到中年再到暮年,这之间是一个并列的关系。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汉语中是不需要连接成分来表明几个句段之间的关系的,但就重语法和形式的英文来说,and这个词是不可省的。

例如: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Of course,not all senders knew him and none would even think of him.But that didn’t matter,for he knew about them all and he also knew when they had a new address.

邮差先生并不在意是不是有人会认识他,或者想起他,原因是他知道他们,因为他要为他们送信,所以他们换地址他都知道。这种暗含其中的原因,在译成英文时通过“for”来巧妙地传达了。

例如:

饥饿只有加深我对现社会的认识,只有加强我生的勇气,从此我更要奋斗,为了自己也为了万万千千和我同样在饥饿线上挣扎着的青年男女。

Hunger deepens my knowledge of present-day society and gives me more courage to live.From now on,I’m going to redouble my efforts to struggle not only for myself,but also for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young men and women who,like me,are on the brink of starvation.

关联并列连词“not only…but also…”的使用使得汉语原文中隐藏的作者要奋斗的决心以及层层递进的关系在英译文中一目了然。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就句子层面而言,汉语“意脉”贯穿全句,整个句子的建构更加强调的是逻辑关系以及句子与句子、短语与短语之间的意义联系,较少使用连接成分,连接成分往往不言自明;而对于注重结构、形式的显性的英语语言来说,整个句子的建构往往更加强调的是形式的完整、句子的功能、结构的严谨,连词的添加有助于对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做出明显的界定和表述,让原本隐藏在汉语中的脉络更加清楚明了。

4 .结束语

国内学者对形合、意合的整体研究已经开展了许多年,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的,那就是,就句子以下层面而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语义型语言,不受外部形态的约束,重视内在意念的把控,句子短语交错出现,长长短短,多为流水句,以意驭形;而英语是语法型语言,注重句子结构完整和形式规范,句式严谨规范,以形役意,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将句子聚集,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连词应用。本文从实例入手,具体分析了汉译英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增加连词将隐藏在汉语原文中林林总总的逻辑关系,清楚明晰地再现于英语语言中,从而更加符合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与规范。

[1]王菊泉.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C]//王力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刘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Geoffrey Leech,Jan Svartvik.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Routledge,1975.

猜你喜欢

汉译英连词短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汉译英参考译文】Reflections Before the Buddha (Excerpt)
【汉译英一等奖译文】Meditation Before the Image of Buddha (Excerpt)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健民短语》一则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 1 STEP BY STEP随堂通
汉译英正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