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新时期如何提高监测效能

2013-08-15薇,陈伟,徐

绿色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监测站环境监测监测

瞿 薇,陈 伟,徐 畅

(江苏省靖江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靖江 214500)

1 引言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部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县级市环境监测站在支持行政决策、监督执法和信息公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靖江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工作为例,剖析县级站监测工作现状,并就新时期如何提高监测效能提出一点建议。

环境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带有公益性的环境质量监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地方财政不能全部解决监测经费,现实情况使环境监测站将部分工作重心转向了委托性监测或服务性监测,以解决监测经费不足的问题。

2 监测工作存在问题

2.1 工作任务方面

从工作量来看,以靖江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为例,靖江市环境监测站承担着全市辖区内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长江水、饮用水源、交界断面、降水、降尘、土壤、底泥、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等常规监测任务及全市污染源企业,重金属防控区域的监督监测任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2012年全站共报出监测数据116769个,一线实验室分析人员9个,以2012年全年251个工作日,每日8h工作时间计算,实验室分析人员需每人每小时出具6.5个监测数据;现场采样人员6个,2012年采集样品3827个,以全年251个工作日(忽略雨雪天气)计算,每人每天需采样2.5个;同时全年出具各类监测报表、报告、工作简迅、环境质量简报近2000份;由此可见靖江市环境监测工作完全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2.2 监测人员方面

2.2.1 人员在编不在岗问题

靖江市环境监测站在编人员45人,但在岗的只有25人,人员现状使在岗的人员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特别是根据工作需要和上级部署开展一些大型专项工作时,人手非常紧张。面对接踵而至的监测任务,在岗的一线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压力非常重。

2.2.2 人才引进的问题

县级环境监测站多年来对专业环境监测人员的引进步伐缓慢,监测人员面临年龄偏大且年龄集中、跨度小,人员知识老化,技术滞步等困境。

2.2.3 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

新时期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是:①由单一的实验室分析转向实验室分析与现场、应急快速分析、连续自动分析相结合;②由单纯的点式采样分析转向面采样分析与空中遥感监测分析结合;③由繁重的手工分析转向手工分析与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相结合;④监测信息的要求由单纯的浓度信息转向浓度与总量,生态风险,环境安全信息相结合。这就要求监测人员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提升综合能力,赶上现代环境监测的步伐。

2.2.4 人员激励机制不够

现行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大锅式的分配,事业型的运作机制,使环境监测部门缺乏驱动力,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2.3 硬件设施方面

(1)环境监测仪器配置不足。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投入经费全部由财政负责,单一的投入渠道和有限的财政投入,导致监测设备配置不足。

(2)现有仪器老化,不能满足新时期监测工作需要。现行社会监测仪器的更新进步较快,部分监测仪器配置相对于新的国家标准显得不足,而且维修保养不够导致老化现象也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2.4 监测成果综合利用方面

2.4.1 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对比研究不够

往往是数据出来了就报出,一些主要的污染因子,超标或不超标的原因是什么,是真正的环境质量变化引起,还是监测过程的误差所引起,都没有作出有效说明。

2.4.2 监测报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要加强监测结果因果关联分析,要深入分析各阶段监测数据,总结规律,进行污染控制、污染物传输扩散等的模型研究;要结合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做出科学的发展趋势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

2.4.3 监测成果的可读性需提高

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是环保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对周围环境状况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环境监测报告专业性较强,且多用文字和数字方式进行表述,使普通大众较难理解报告的内容,监测报告需积极探索采用图表、视频等新型的表征方式。

3 对策与建议

3.1 环境监测站要精准定位

国家明确规定,环境监测行为即是“技术执法”又是“政府行为”。所以环境监测工作要始终遵循第三方公正原则,把“技术执法、政府行为”作为监测站的唯一定位,绝不能把横向创收作为监测站的“主业”,市场运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监测辖区环境质量,监督企业排污行为才是监测站立身之本。

3.2 环境监测任务要优化设计

目前监测站处境十分尴尬,污防、总量、应急、环监、环评等机关业务部门都在向监测站提需求、下任务,很多时候布置工作事前缺乏沟通,不提前通知,这种任务管理上的随意性使得监测站工作忙乱不堪。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各种监测任务进行优化设计,要以监测系统的承载力为前提,将来自各方的需求,合理转化成为具体有限的工作任务。

3.2.1 任务调度有序化

环境监测站监测任务下达管理部门要对监测系统承担任务的实际能力和目前的任务负荷心中有数,把各级环保机关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撑需求,科学纳入环境监测工作的规划计划之中,任务目标、内容、时限、要求的设定要实事求是,相关部门提出的任务可进行归并整合的,尽量归并整合后实施,区分主次,分清缓急,能通过例行监测报告或数据共享提供技术服务的,不重复下达监测任务。

3.2.2 任务部署科学化

在监测站承载能力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为保证新增任务和重点任务的实施,不断满足环境管理对监测的刚性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必须对原有任务结构做出调整,使任务总量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以监测站承担能力为底线,对监测任务做合理削减。

3.2.3 任务实施规范化

监测站作为任务实施主体,严格实行规范化作业。接受任务后,按照任务规定内容、标准、时限开展工作,保证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不到位的要承担相应责任。

3.2.4 任务优化与监测领域开拓齐头并进

优化、调整绝不是停滞不前,当前的工作与新时期环境监测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监测工作需要不断地开拓和深化。要根据目前监测工作量逐步有序地扩充监测能力,主要包括:拓展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开展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逐步形成生物常规监测能力,建立区域环境质量联动与预警监测网络,形成主要环境污染物的动态监测能力等。

3.3 监测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了环保投入,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构建与完成任务相适应的装备体系。同时根据区域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适当增加环境应急监测分析仪器装备,增强对特征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和环境事故响应能力。

3.4 精心打造监测人才

3.4.1 积极扩充人员数量

第一,加强和人事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进行专业技术人员招聘。第二,尝试建立灵活多样的聘用机制。通过对内返聘、续聘技术专家、引进劳务人员多种形式,盘活人力资源。

3.4.2 扎实开展技术培训

培训是人才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环境监测人员队伍数量增长较慢的形势下,必须扎实开展环境监测技术培训,着力提高监测队伍整体技术水平。在培训形式上,构建“课堂讲授为主,多种形式并举”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以提高实验室分析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应急监测技术和现场采样技术为重点,依托老同志的“传、帮、带”,加强人员实际监测能力。

3.4.3 合理提高人员待遇

薪酬激励是吸引优秀人才、缓解人才流失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监测站系统应采用多种措施,努力提高人员薪酬和待遇水平,保障监测人员踏实执行监测任务、专心从事技术科研,增强人才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管理部门配合绩效管理,对一些难、苦、累的监测项目加大分值的权重,量化的积分值可作为年终评先与奖金发放的主要依据,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补贴与奖金向监测一线倾斜,以激发监测工作人员做实事的积极性,形成监测工作有人争着做,苦、难、累活有人抢着做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4 监测成果高效应用

(1)监测报告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数据资源,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要加强因果关联分析,根据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情况对环境质量变化状况进行原因分析;要深入分析各阶段监测数据,并总结规律,进行污染控制、污染物传输扩散等的研究;要结合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做出科学的发展趋势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同时监测报告应当使用更加形象直观的表征方式,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应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多采用通俗化的表达方式,使普通大众能够更好的理解报告的内容。

(2)利用监测系统掌握的环境家底和历史数据引导污染防控。污染防控防什么、控什么、防控到什么程度,这些指标内容、防控目标的确定都需要实实在在的监测数据支撑。

(3)利用监测成果服务行政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污染物排放许可、危险废物经营许可、放射性废气废液排放量审核、固体废物跨区域转移、污染防治设施的拆除和闲置批准等环保行政审批项目的操作执行都需要开展相应的环境监测工作,并出具监测报告,支持项目审批执行。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县级市环境监测站要积极谋发展、细规划,逐步推进“由被动变主动、减少行政干预”的环境监测工作局面,切实履行环境监测站的公益性服务职能,推动环境监测事业大步发展。

[1]吴景峰.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3~35.

[2]陈庆利.浅谈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趋势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2,5(15):151~152.

猜你喜欢

监测站环境监测监测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问题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巩义市审计局重点关注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
检察版(六)
新德里成“世界最脏城市”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