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村”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
2013-08-15王璇姚航
王 璇 姚 航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8)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广大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不仅影响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同时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空心村”产生的原因
笔者在河北省南部村落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并结合我国现有经济情况与相关资料查阅,认为“空心村”的形成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体制原因。早期的城乡户籍二元制将农民束缚于集体土地上,限制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带来了相应的宅基地与住宅,改革开放后,城市工业化出现大量劳动力需求,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但由于体制与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即便在城内已经拥有房产,也未曾放弃宅基地,造成“空心村”现象。二是缺乏村镇规划。我国大部分村庄属于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形态,村镇规划处于缺失状态,使得村民对住宅选址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有一些地区不从实际需求出发,建房攀比,使得农村土地管理更加无序可言。三是法律概念模糊与缺失。现行立法对农户的内涵界定比较模糊、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与建造房屋的目的相脱节,以及宅基地实行无偿无限期使用、房屋继承后实行地随房走的制度,使“一户一宅”管理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约束。四是村民法律意识薄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与风俗习惯的影响,多数农民认为宅基地属于私有,未曾意识宅基地只有使用权而未有处置权,因而造成农民在宅基地使用上暴露出只占不退、有权无责的问题。
二、“空心村”的带来的危害
一是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空心村”、“新建不拆旧房”等现象的形成,导致在农村住宅空置面积增加,大量耕地面积减少,剩余耕地面积生产压力增大,加剧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二是生活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空心村”所闲置的房屋的无人居住与无人打理,导致院落破败不堪,部分房屋已经坍塌,不少村民将其用来处置杂物,造成安全隐患。三是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社会稳定。我国农民与新农村建设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而“空心村”问题的不断蔓延,将导致农村居住环境的持续恶化,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背道而驰。四是农村人力缺失与老人孩子抚赡矛盾增长。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镇打工,使得仅剩余老人孩子或少数妇女留守村内。留守人口往往文化水平较低,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身体素质较弱,有可能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三、“空心村”的治理对策
在今后工作中建议从建设角度与经济角度两方面来解决“空心村”问题。建设方面,一是要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立实施“一户一宅”政策,并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二是要对村民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切实认识到宅基地是集体的,个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私占耕地属于非法行为,在相关工作上上积极配合。三是实行村落规划与村落整合。使现有规模小、基础差的空心化村庄向中心村集中,或者采取村庄整体迁移新建、原址规划新建等模式进行规划改建,对废弃宅基地实行回收整合加以充分利用。四是执行农村宅基地流转权。研究出台农村宅基地市场化和农民对宅基地处置权相关政策,加快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减少农民手中的闲置宅基地,加快“空心村”改造。
经济方面,一是村政府应搭建有效的商业沟通平台。进行引资入村、引厂进村,并加强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和知道,为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二是完善农村医疗建设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消除城乡二元化体制所带来的弊端,确保农民有病可医,晚年生活有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制。开展群众性的互帮互助活动,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并在村内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让村民享受更多精神食粮,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1]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雀为例卟城市规划,2001(6):8—13.
[2]王成新, 姚士谋,陈彩虹.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03).
[3]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10(1):35-42
[4]王亚维.“空心村” 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10) :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