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思想促环境优化 更新观念推城市发展——对河间市深入推进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3-08-15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河间环境建设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 河北石家庄 050051)

环境不仅是一个地方形象的展示,更是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命门之穴”。近年来,河间市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把环境建设放在整个战略大局中去考量、去推进,通过树立五种新的环境观,使环境与发展相得益彰、良性互动,给整个区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与时俱进的环境观,即从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找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环境建设之路

(一)把环境建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全市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到,只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行不通,必须解放思想,冲破内陆意识的桎梏,树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开放观。面对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宏伟目标以及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立足环京津、沿渤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沿海意识,更加坚定地融入到“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发展战略之中。

(二)把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方式、调结构,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产业向城镇聚集,逐步改变发展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经营模式;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下大力治理污染企业,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项目上马。同时,综合治理空气和水环境,真正走资源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把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围绕“六个河间”的建设,在实力河间建设上,转作风强服务,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在美丽河间建设上,抓城市出特色,保持一个现代宜居的生态环境;在活力河间建设上,抓窗口建平台,打造一流的招商引资环境;在民生河间建设上,增投入强保障,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文化河间建设上,抓载体创品牌,营造一个彰显文明的人文环境;在平安河间建设上,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一个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通过把环境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人人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注重打基础的环境观,即一年接一年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

(一)建设宜业新区。规划建设了“两大六小”工业区,特别是对于省级工业聚集区和经济开发区“两大”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亿多元,实现了区内“九通一平”,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共入驻企业176家,总投资达183亿元,今年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亿元,正在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打造宜居靓城。围绕“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水韵绿城、宜居新城”的城市定位,在完成涉及15个区片共3500余户的旧城拆迁任务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城建工程。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基本完备,先后建成各类公园、小游园21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79平方米,环城林带总面积236.9公顷,河间府衙和光明戏院已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水、绿、文”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每年都集中完成一批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等农业项目。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5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370个,农业产业化率达到53%。先后修建农村公路136公里;实施联村供水,解决了农村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共硬化288个村的村内街道300公里,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四清四化”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首批确定的110个村已全部完成。

三、服务为本的环境观,即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服务市场主体的效能和水平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是环境建设的主角。河间市在优化发展软环境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促进政府角色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突出了“效率”这个核心。以行政服务中心为平台,连续开展了“素质建设年”、“服务提升年”和“制度落实年”活动,全市12个主要审批职能部门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进一个门办成、交规定费办理、在承诺期办结”,实现为企业主体的“零距离、无障碍”对接服务。同时,全面清理行政权力,优化权力流程,共取消行政许可权56项,非行政许可权31项,行政征收权42项,审批公章由原来的73枚消减为58枚,切实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强化了“监督”这个环节。成立了效能监察办公室和优化环境办公室,出台了《河间市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办法》,探索推进了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严格落实《企业负担监督卡》制度,并全天候受理企业和群众对党员干部、部门工作的咨询、建议和投诉,一旦发现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坚决严肃查处,使吃拿卡要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确保了“平安”这个底线。大力实施“平安河间”创建工程,一手抓“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一手抓技防、人防、物防“三防”体系的建立完善,全市治安案件的发案率大幅降低、破案率大幅提高,营造了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即实现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生态的科学配置,友好相处

(一)从治理规范中得到启示。对全部“十五小”和新“六小”重污染企业进行了取缔,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做了整治规范。经过治理整顿,虽然企业个数减少了,但经济总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因为不良企业少了,促进了好企业的发展壮大,利税有了新的增加。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如汽车配件产业、新材料产业里的一些企业在痛定思痛后,正在积极转型,由低端粗放型产品向高端科技型调整发展。

(二)在城市建设中强化“园林”内涵。巩固“省级园林城市”成果,工作中继续突出“水”和“绿”两大特色。其中,在“水”的打造上,投资1.8亿元,建设总面积1626亩的瀛州系列公园,修建6园3岛,充分展示北方水城的灵气和魅力;在“绿”的打造上,加快推进绿化美化工程,大力实施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公园绿化和拆墙透绿,建设长29.6公里、宽50-100米的环城林带,投资1.2亿元建设诗经文化公园、古洋河带状公园、团结公园等7个公园,并在城市每个主要十字路口建设一个小游园,以此打造“水林相依、水绿相映”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三)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市区里,投运了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在工业园区内,第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在全市范围,林地面积发展到47.8万亩,并且每年都通过王快水库引水工程疏浚河道,使得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

五、事成于行的环境观,即抓环境必须抓落实,只有抓落实才能确保环境建设出成效

凡事落实则成,不落实则空。河间市在抓环境上始终把“落实”二字唱在明处,落到实处,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中。

(一)唱响领导是最大的环境。要求全市各级干部在环境建设中,“一般干部向主管副职看齐,主管副职向单位负责人看齐,各单位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看齐”,“不求当大官、只求干大事”;同时,通过民主评议,明察暗访、群众举报、舆论监督等途径和方式,严厉打击和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小局长、大科长”等现象,弘扬了风清气正干事业、一心一意为民生、全心全力优环境的主旋律。

(二)锤炼务实过硬的作风。以“创先争优”、“加强基层建设年”等活动为载体,坚持将活动的开展与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促使各级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正俯下身子,大力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切实树立求真务实、雷厉风行、敢于碰硬、一抓到底“四种作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经济主体要求迫切的重点问题和影响区域投资发展环境的关键问题,推动包括环境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围绕环境的优化,先后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专项巡视机制,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协同纪检会的大督导机制,市委组织部的经常性考核机制,电视台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机制等等。通过这些机制,在全市上下形成了“83万人共建一个家”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猜你喜欢

河间环境建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环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河间东营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凝胶调驱体系室内优化
电能替代在河北河间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