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陈列观念的转变
2013-08-15孙丽辉
孙丽辉
(肇源博物馆 黑龙江 大庆 166500)
博物馆是广大群众喜爱的形象、立体的教科书,是老少皆宜的社会课堂,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场所。博物馆教育是藉助实物展品的科学、艺术陈列,进行形象、直观、生动的感性教育。“观众,同藏品、陈列一样,是构成博物馆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博物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主要就是为观众服务。博物馆的藏品资料、陈列、讲座、学术报告、讲解工作和各种服务设施,都是为观众设置或举办的。观众,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又是它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需在为观众服务的效果中体现。”[1](《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博物馆的科学定义,不仅科学地分析了博物馆的性质,而且还指明了博物馆主要服务方向,即博物馆的一切工作,必须是为观众服务。
当今,我国正处在深入改革开放,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博物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的消费群体,如何为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陈列展览,以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健康审美情趣,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观众,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是陈列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规划意识的增强
以文物标本为展品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基本形式,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认识博物馆的窗口。陈列展览的思想性和科学性都是通过文物体现的。国内大部分馆藏文物种类多样,其形状、质地、来源、时代、用途、价值等千差万别。历史遗留下来的器物也是偶然发现,比较零乱。即使是一个墓群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也只是反映一定的历史事件或背景。陈列展览,就是要将这些零散的器物进行研究,发掘文物丰富的内涵,把它们组成能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的组合。
近年来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和条件举办观众感兴趣的系列展览,已经变成了博物馆首先要考虑的任务,陈列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第一步是由专业人员提供的陈列规划书,其中有详实的可行性分析,决策部门可以依据分析结果,结合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取舍这些陈列,被选取的陈列可以排上时间,提前做好陈列的先期准备工作。虽然目前并未看到国内博物馆非常规范的展览规划书的样本,却已经看到不少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展览日程表,有的博物馆的展览日程表已经规划到了三年后甚至更远,这正说明我国博物馆对陈列展览的规划意识有所增强。正因为有了长远规划,才能保证博物馆的陈列准备工作井然有序。这是因为,首先展览经费有较长的运作过程,对大多数博物馆而言,展览的经费都是不小的开支,需要寻求外界的支援,随着整个社会对资金管理的规范运作,没有详实计划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可能得到资金的难度会增加。其次也让展览的业务准备工作更细致。一个好的展览从内容上要深入浅出,文字上要简练、通俗并能具有一定的文学美感,如果只是干巴巴的词条,观众就产生乏味之感,而缺乏规划,匆匆完成的展览,几乎无法给展览文字的润色推敲留出时间。当然除了文字要求外,对展品的熟悉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展览的主题准确性和单元划分的合理性。所有这些都要求参与展览制作人员,要早做准备,避免为了某个固定的开展日期而匆匆应付,使展览粗浅而浮躁。第三,可以有较长的周期完成展览的配套工作,例如展览宣传、相关纪念品的开发等,满足观众的购买需求,并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观众意识的增强
博物馆的观众可以“包括只到博物馆来一次的人和一年来十二次的人,可以包括来此进行学习的人和只是来消磨一个上午的人,也可以包括八十岁的人和只有十岁的人”,如何去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观众,是博物馆面临的难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必须要真正了解观众,对观众进行调查;其次必须在各项工作,特别是陈列中考虑到观众的需求,这种观众意识在我国博物馆目前的陈列中有所增强,主要表现为:
(一)注重提炼陈列名称
过去很多博物馆举办陈列时,一般不在陈列名称上下工夫,不讲究从文物展品的内涵提炼通俗而又富有文化特色的名称,很多展览的名称过于呆板,无法吸引观众,有着很浓的历史教科书的味道。例如:基本陈列多见“某某省古代史(地方史)”字眼,几乎各地都办过“考古成就展”,只是将前面加上所在省的名字就可以了,这种不讲究的陈列名称似乎也成了习惯。近年来随着博物馆观众意识的增强,对陈列名称也开始讲究了,为观众着想的陈列名称不能一味追求花哨,不讲究内容提炼,或提炼不够准确,如果出现名称与内容不符的现象,还不如“国宝展”、“精华展”、“珍品展”更让人容易理解。
(二)陈列形式追求现代化和特色
博物馆的陈列不仅有好的展品和主题,它的组织形式也很重要,将一些现代化的陈列手法引入博物馆,不仅增强了观赏性,也大大提高了文物和观众之间的交互性,这种现代化的陈列形式可以让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中获取更多的乐趣,并成为个人难忘的经历,使博物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而陈列形式追求特色则可以让观众对博物馆陈列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历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大多以形式特色取胜。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有不少博物馆对“现代化”与“特色”理解偏颇,虽然设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毕竟各种装饰与陈列内容严重脱节,观众的视线被做出来的各种辅助展品和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反而往往忽视了文物展品,这样的设计不免有些“喧宾夺主”;另外在展览中制作过多的辅助展品和场景,也让陈列的经费过高,博物馆由于承担过大的经济压力,就无法做到不断推出新陈列,观众因为难以经常观看到高质量的展览,也就失去了参观博物馆的兴趣。
(三)多方面展现展览内容
以观众需求爱好选择展览内容,让更多的观众进入博物馆,并利用博物馆陈列提供的实物,有效学习。随着观众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博物馆在观众心目中不再是一座庄严的建筑,而是可以得到身心陶冶的场所。
三、宣传意识的增强
过去办展览由于缺乏宣传,有时连很多市民都不清楚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很多都是恰好碰上了就去看看,看过了以后还觉得不错,难怪有人提出博物馆是“知名度低,美誉度高。博物馆对陈列的重视似乎是近十年的事情,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会以不同的宣传途径对外发布展览的信息,最常见的是报刊等大众媒体开始报道展览开幕的消息,带有商业运作性质的展览会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近年来设计别致讲究的展览海报渐渐出现在公众场所,特别是一些商业性质的展览,采取赠票形式对中小学校进行宣传,几乎产生了轰动的效应。
四、引进意识增强
陈列展览的引进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地区人们饱眼福的事情,它对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过去我们一般独立办展览,即使合作办展览,规模也不大,在对外交流方面主要是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展览。现在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首先是展出场地和设施优良的大馆,开始举办大型的合作展览,这些展览的突出特点是参展单位多,高等级的文物展品多,能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其次是有展览运作经验的大馆也开始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文物展览,让观众在参观中将两个相同时代雄踞东西方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了解两种文明的异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从国内外引进展览的做法,既加强了馆际间的合作,一些先进的博物馆理念也得到了传播。
可以看出,在21世纪以后,未来的博物馆陈列展示将会产生剧烈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推动下,博物馆陈列展示使用新型传播媒体,向电子化、艺术化、空间化的方向发展。博物馆陈列展示有更新内容和形式,因而也更加具有魅力。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它的发展道路又是艰难的。没有一招管用的展览方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展览模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中心就是一切展览为了观众。
[1]段勇着.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史吉祥,郭富纯,主编.2002年博物馆公众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君科.当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文物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