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财奴”是怎样炼成的

2013-08-15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欧也妮守财奴葛朗台

封面报道

“守财奴”是怎样炼成的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19世纪30年代,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其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这样描写他的主人公。这也成为当年的人们关于“守财奴”最基本的印象。

时光穿越近两个世纪,打开国门、接轨国际的中国人纷纷涌向北上广深等大都市,追寻着梦想。但让他们疑惑的是,收入在增加、财富在增长,手里的钱包却不得不攥得更紧。

“没有什么比看好自己的钱袋子,更能带来安全感的了。”一位新生代农民工说。在工资涨幅跑不过CPI的今天,选择做一个“守财奴”,或许是老百姓最现实、最朴素、最本能、最理性的选择。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一直在不懈努力中,但是老百姓却依然紧捂钱包。

今天的中国人,难道都是“守财奴”?都乐意做“守财奴”?是什么粉碎了他们花钱的欲望?

什么时候,中国人才可以无所顾忌地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猜你喜欢

欧也妮守财奴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节选)
白领葛朗台的秘密
《欧也妮·葛朗台》:当“王语嫣”来到19世纪的法国……
守财奴
The Miser and His Gold守财奴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审美价值探析
从《红与黑》、《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和《漂亮朋友》看西方文学的“邪恶性”
守财奴
守财奴
《欧也妮·葛朗台》的人性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