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初那场“春运”

2013-08-15邓凌原

民生周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元军京口文天祥

文 / 邓凌原

元初那场“春运”

文 / 邓凌原

发生在元初历史上的一次南北人口迁徙,在那个因战乱而人口锐减的年代,其规模堪比今天的“春运”。与现代人不同的是,他们是逆着乡愁,一步一回头地前行。

春运,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每年一度、声势浩大的人口迁徙。寒冷、拥挤与抢票的艰辛都挡不住人们回家的脚步与无尽的乡愁。

当然,古人似乎体会不到现代人的这份艰辛。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特别是“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儒家思想的限制,古代负笈远游的人数不多,外出务工更是无从谈起。

但发生在元初历史上的一次南北人口迁徙,其规模在那个因战乱而人口锐减的年代堪比“春运”。这场“春运”始于农历二月,历时近四十天,参与人员有皇室成员、朝廷要员、社会名流及知识分子共三千余人。与现代人不同的是,他们是逆着乡愁,一步一回头地前行着的。

“国破山河在”

公元1276年,南宋德佑二年正月初一,这个原本热闹、喜庆的春节因潭州城(今长沙)的陷落以及守将李芾的战死而弥漫着凄惨、绝望的气息。正月十八日,元朝大军进驻临安(今杭州),南宋皇室决定向元称臣,并于二月四日庚子日递上降表,接受元军“将有影响力的人士与皇室一并押解北上”的受降要求。一场充满了背井离乡之痛与国破家亡之恨的“春运”旅程正式开始。

杭州。大运河码头。此时的西子湖畔,虽然同样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但早已不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繁华;山清水秀的江南,也在战争的灰霾中褪去了颜色。初春的蒙蒙细雨浇不灭宫廷琴师汪元量心中无尽的悲愁,登船的那一刻,他想起此去河山远隔,故土难回,不禁仰天长叹,泪眼朦胧。

早在半个月前,元朝大将伯颜在挑选此次“春运”的具体人选时,主要考虑对象是一批对元朝巩固江南产生负作用的人物,如皇太后全氏、5岁的宋恭帝、参政高应松、佥枢谢堂以及南宋“三学”(太学、文学、武学)中的优秀学生。此外,还包括对国事一无所知的后宫妃嫔、宫人,其中就有宫廷琴师汪元量。

然而,汪元量并非是个目不识丁的宫廷乐手,而是个悲悯苍生的诗人,并自诩为汉族儒生。如果没有他,后人对于这段“春运”历史的了解,对于这个特殊人群与特殊时刻的人文情绪的理解,会有很大的缺失。

在这次“春运”过程中,在江山易主后的大运河航船上,汪元量提笔写下了他的史诗作品《湖州歌》。从“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到“杭州万里到幽州,百咏歌成意未休”,汪元量用沉痛的笔墨叙述了从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到去国离乡、三宫北上以及漂泊大运河的经历,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下宋元更替时期的一段真实历史。

文天祥逃脱

在行程中,尽管风雨飘摇,命运未卜,汪元量依然笔耕不辍,以此来排遣心中的忧郁。此外,他还时刻牵挂着这支“春运”队伍中的一个特殊人物——丞相文天祥。

此前,汪元量已经听说过文天祥毁家纾国难的往事,也佩服他宁死不屈、不肯归降的决心,他非常希望与此人见上一面。

此刻,同样被羁押在船的文天祥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逃脱。从临安城破的那一天起,他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要么自杀殉国,要么有所作为,他选择了后者。

二月二十八日,船到京口(今江苏镇江)靠岸,文天祥与随从十二人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由于此行的重要人物是南宋皇太后全氏和幼主宋恭帝,元军对文天祥等人的看守并不太严,除了文天祥本人有一定限制之外,他属下的人员基本上都是自由的。他开始和下属商量逃跑的具体计划。

几天之后,下属军官已经探寻到具体的逃跑路线,但苦于得不到船只。文天祥临江而住,大小船都被元军控制,答应为他们谋划找船的几个宋民也终未得手,这让他非常着急。

几番周折后,文天祥找到了京口主管船只的降将,此人一听说文天祥的计划,立刻毫不犹豫地答应为他联络船只。于是,在一个残月如沟的夜晚,文天祥等人换上元兵衣帽,各自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在身上,趁着守兵酣睡,悄悄逃出帐外,登上小船,准备逃离京口。

没想到,船行不久,他们就被巡逻的船只发现了。幸运的是,由于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走动,元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脱。

后来,在诗集《指南录》中,文天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描写此次逃难的经历:“袖携匕首学衔枚,横渡城关马欲猜。夜静天昏人影散,北军鼾睡正如雷。”

汴梁题诗

文天祥的出逃震惊了元廷,船行的速度随即加快。从京口,途径扬州、高邮,到达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梁城)。

面对自靖康之役后阔别了一个多世纪的故都汴梁,北上的南宋文人如汪元量等纷纷抚今追昔,感慨万分,并留下或慷慨或悲怆的诗句,供后人凭吊。在这些诗句中,有一首《满江红》极为著名。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首饱含亡国之痛的词后来传遍中原,文天祥、汪元量等人都有词相和。它出自一个才华横溢的骨感美人之手,即宋度宗宠妃王清惠。

此时此刻,这位宠冠六宫的王昭仪早已成为“多余人”,唯有汪元量等二三知己,可以洞悉她心中的愁苦与忧虑。她不知道,此行北上,与故国山河,竟成永诀。

三月二十四日,这批南宋旧人终于结束漫长的“春运”之旅,到达元首都大都(今北京)。半个月后,宋宫四夫人自缢于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但王清惠没有选择自缢,她活了下来,后来在大都出家,道号冲华。

与她同样在大都生活了十几年的还有汪元量。文天祥被俘后,过零丁洋而囚禁于大都,汪元量几次到狱中探望他。公元1288年,汪元量终于获得元朝的允许南归,此时文天祥已殉国,江南故国早已物是人非,汪元量除了写几首同情江南百姓悲惨生活的诗作外,也只能在湖山畔终老此生了。

□ 编辑 崔靖芳 □ 美编 王迪

猜你喜欢

元军京口文天祥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正气文天祥
攻破长江天险
“孤游”离京口,“疲老还旧邦”——鲍照与京口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