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2013-08-15张俊珍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种子

张俊珍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分校 山东 青岛 266070)

现在的中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二三岁,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处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世界观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存在幼稚心理,并且学习兴趣、目的、动机极不稳定;再加上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受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几代人的溺爱;现在的开放世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做出一些盲目的行动。以上诸多的原因,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中学生物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德育教育的意义、重要性以及怎样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认清时代特征,加强德育教育,才能顺应时代要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作为一个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德育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它能使人们正确的认识事物和世界,并指出其发展规律

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才能指导实践,才能够有预见性的判断未来的结果。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我时时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论的原理作基础,说服教育学生自觉根除某些意识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但是在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哲学术语,使思想内孤立化。而要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结合每一堂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目的要求及方法步骤自然而然的进行。例如:在做《实验二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实验时,通过讲述细胞的发展史,讲述英国生物学家胡克的事迹,教育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经过实践得出来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胡克的不断实践,最终在1665年发现了细胞。然后引入正题“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胞的观察”这样学生在明确实验原理、目的的情况下亲自动手实践,经过仔细观察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在显微镜下找到一个形状大小比较清晰的细胞。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做《实验三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时,首先向学生说明“自然界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胞内部也有如此奥妙的变化”。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都能够在显微镜下找到叶绿体随细胞质流动的细胞,真正理解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在讲“种子的形成和萌发一节时”,我首先向学生布置这样一个课题:“两粒玉米种子,一粒经过热水浸泡,一粒不经过热水浸泡,然后在同样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种植,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一粒种子发芽了,而另一粒种子未发芽,这是为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再来看种子的形成和萌发。不难发现,热水浸泡破坏了种子的内部结构,即使外部条件再优越,种子也不可能萌发。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着重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教育学生学习的“好坏”尽管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关,但是最主要的还应看自己的学习动机如何?学习努力程度如何?从而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学习的思想。在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还应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清除存在于学生意识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残余,抵制封建迷信思想对学生的侵袭。例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学习,通过讲述猫头鹰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教育学生任何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之所以夜间能听到猫头鹰鸣叫声,是与他夜间捕食的习性相适应。而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听到猫头鹰的叫声是一种不详之兆,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近年来,以李洪志为首的“法轮功”分子打着科学的旗号,以练功为手段,狂热的传播一些形式极为粗俗的唯心主义观点,危害国家和人民。制造出一幕幕人间悲剧。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实验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克服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上进心,激励学生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使学生热爱科学,树立为祖国生物科学作贡献的信念。但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会对爱国主义产生冲击;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再加上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尤为迫切。

事实充分证明,在生物教学及实验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1][2]曹道平,陈继贞.生物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种子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