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官僚士绅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2013-08-15高道斌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魏源士绅图志

高道斌

(阜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安徽 阜阳 236000)

1842-1856年间爆发的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大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大门洞开。在西方商品潮水般的涌入中国的同时,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如何转变观念,面对千古未见之变局,成为但是中国的首要问题。而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过程中,晚清的官僚士绅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便已看出封建国家的封闭,已开始放眼全球,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他组织人员翻译编辑而成《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上大小90余国的国情。而另一位封建学者魏源则以《四洲志》为基础,编撰了中国近代第一部详备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风气及风土人情的巨著——《海国图志》,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了解西方,打开眼界的窗口。魏源此时已明确地提出作《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1],即为了研究怎样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战胜外国侵略者。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代官僚士绅,在痛感民族危机的形势下,一反中国封建士大夫思想保守、僵化的常态,放眼世界,上下求索。虽然由于种种限制而未见成效,但却使相当一部分封建知识分子大开眼界,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和以“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的思维方式,促使当时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知识分子正是由此而逐步走向解放,一大批有见识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步形成,他们抨击社会制度,宣传新思想极大的开发了民智。

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中爆发的,是那个时代官僚士绅中精英人物追求生存的又一尝试。作为一种“防务型现代化”过程,洋务运动所学习和吸收器物技术仅仅是西方文明的皮毛而已。但是洋务运动在精神领域内的效益却相当的突出。开明的洋务官僚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产生质疑,在求生的基本动因之下,逐渐放弃对儒家的固守和转向一种务实的状态,他们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理想和主张付之实施,大力引进西学,尽管受到士大夫集团中顽固派的非议,攻击也不惜反击,而随之而来的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彻底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这使业已死气沉沉的传统儒学内部涌动起一波又一波的惊涛骇浪。儒学的根本受到不断的冲击,并最终为新的思潮所吸引改变,荡涤一新。尽管洋务派官僚的出发与落脚点都是基于封建统治,“但洋务派的主张和行动在久经封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壁垒打开了一道缺口”[2],一部分的封建士大夫冲破了儒学的束缚,而遍采西方文明之花,并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广为传播,使更为庞大的群体接受到新的文化思想,当新的文化注入到旧的文明之中,人们所思考就不再是维护这个社会存在,而是用新文化改变这个社会存在。

洋务运动的命运在甲午战争敲定,事实已真真切切的表明: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的学习,无法改变落后挨打的现实。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又一次强烈的冲击封建官僚士绅的思想。在痛定思痛之后社会心态仅仅是授命与天朝的权威,士绅阶层在一个时期作出了更大的尝试,——政治参与而。他们参与政治的目的就是要以一种新的指导思想辅助旧社会的成长壮大,于是以康梁为领导的变革运动便跃然而出。

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一批知识分子,康梁及其所代表的一个阶层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新的思想,更为重要的他们是要用这种思想改变社会现实。维新人士在各地建学会,办报刊,而这些则都是以向西方学习为宗旨,鼓吹资产阶级新文化,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时人称,当时举国市民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加之宣传资本主义学说著作的不断涌现,“物竞天择,变化发展,独立自由,平等民权”等观念得到广泛宣传,“恪守祖训、专制皇权”等观念遭到严厉批判,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种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气氛,从而使民智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对新思想的接受范围扩大,而旧文化的生存空间则是更加狭小。而与之想适应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化设施也在中国陆续出现。近代的学校代替了旧式的书院,新式的报刊代替了旧的邸报、揭贴,石印铅印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木板印刷”[3],新式文化设施的出现亦在相当的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

维新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但随之而来的庚子事变却改变了当权者的心志,特别是庚子事变的巨大创痛与教训,使社会各个阶层精神与观念领域中对变革的问题都不再有强烈的抵触制。“推行新政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统治的政治精英与当时大多数官僚士绅的基本共识”。[4]

新政与其后来的辛亥革命是前后相承的两个历史事件,他的指导思想是西方宪政民主思想。被迫新政是清政府对危及自己统治的社会群体的一定妥协,清政府并无意于实现真正的宪政民主,他所做出的各种姿态只是基于维护统治考虑,而最终在无奈之下所抛出的所谓的“皇族内阁”则是把他新政心态暴露无疑,为人们所寄以厚望的立宪成为一种骗局。新政的11年就是立宪的11年,立宪的社会基础是士绅官僚阶层。其中包括相当部分的实权官僚,他们利用自身的权力不断影响清政府的政策。而士绅则是立宪派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利用舆论宣传立宪民主思想,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倡导立宪的舆论氛围。官僚立宪派的立宪要求在“皇族内阁”的出台后成为泡影。但士绅阶层的立宪活动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他使民主思想为社会所广泛接受。

纵观整个晚清历史,在被动的近代化过程中,晚清的官僚士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晚清官僚士绅的活动极大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注释:

[1]魏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序[M].岳麓出版社,1999:1。

[2][3]李耿年.略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演化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J].人大复印《中国近代史》,1995(6)。

[4]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121、22。

猜你喜欢

魏源士绅图志
图志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浅析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魏源: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于士绅在“双轨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
近代民教冲突中的中国人
漫画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