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八年破茧成蝶——兴义市下纳灰村乡村旅游发展纪实
2013-08-15刘兴才
文Ⅰ刘兴才
今年2月,中国首个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峰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在兴义市举行,贵州纳灰村、江苏永联村、北京新发地村等全国50个美丽村代表在峰会上正式宣布结成“中国美丽乡村联盟”,践行美丽中国发展理念,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乡村。
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峰林腹地的兴义市下纳灰村,距兴义市区十来公里,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民族风情浓郁、田园风光优美。过去村里没有一所像样的房子,村寨道路差,交通极不方便,村民每年喂出来的猪都要请人帮忙抬出去卖,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背肩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收入渠道单一,经济发展缓慢,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经过10年的发展,至2012年底,纳灰村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一跃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代表,令五湖四海的宾朋迷醉不已。
农家乐 乐了游客富农家
万峰林层峦叠翠,百年古榕枝繁叶茂,纳灰河碧水清波,八卦田神秘莫测……春末夏初的万峰林街道办事处下纳灰村如诗如画。自驾的、骑自行车的、徒步的、旅游观光的人群络绎不绝,村里的“农家乐”和乡村客栈生意十分火爆。
4月13日,星期六,一大早,村支书冯子荣一家便和请来的两名小工忙开了,为事先预定的9桌近百名客人准备饭菜。冯子荣的妻子郭守会说:“这些客人都是城里来的回头客,他们是特地来吃我们家的农家饭菜的,我们得早早做好准备,不能让客人扫了兴。”
冯子荣家的“农家乐”和乡村客栈是2012年6月才开张的,虽然时间不长,但靠着一家人诚信经营和他家的两掺饭、腊肉、土鸡、嫩豆腐等特色家常菜以及舒适宽敞的环境,还是吸引了众多客人。冯子荣说,今年春节以来,他家的“农家乐”平均每天接待就餐客人6桌以上,总共已接待客人近8000人,实现收入近20万元,利润近5万元;到客栈住宿的人很多,短短几月,就接待了来自四川、云南、北京、广东等地的客人,已收入了两万多元。
“农家乐餐馆生意好,住客栈的人也很多。记得是二月份重庆的游客一家5口在我家一住就是10天,吃住在我家就花了2000多元。你别说,三月份还有两个美国姑娘在我家住了三天呢。”正在洗菜的郭守会时不时岔话,幸福和喜悦写在脸上。
下纳灰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前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未能得到较好开发,经济发展缓慢。2005年8月,按照村里确定的“依托万峰林,发展旅游业,提升种养业,建设小康村”的发展思路,村民梁大成率先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由于当时基础设施条件差,生意并不可观。后来,随着万峰林景区开发的推进,以“四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先后新修了穿村而过的23公里长的观峰大道,村级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实现了通村通组公路串户路全部硬化,新修景峰大道8公里,从兴义城区到下纳灰村仅需10余分钟,村内还修建了广场、停车场,对全村156户民居按照布依族建筑特色,实施了民居改造亮化,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村办起“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市委、市政府、街道办、村“两委”对此有意识地予以引导、鼓励、规范和支持农户开办“农家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市、办领导、部门与每户“农家乐”结成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排忧解难,有组织地对“农家乐”进行规划,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引进专家开展培训。
由于“农家乐”生意火爆,已有多家村外客商到村里来租民房开办“农家乐”,解决了村里200多人的就业,带动了村里特色旅游商品一条街的发展和经营。目前,下纳灰村共有“农家乐”和乡村客栈50多家,旅游特色商品店16家。2012年,村里开办的“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实现收入800多万元,户均增收20万余元。
兴义市东泰天然果蔬开发有限公司、朝东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黔龙工艺品销售中心董事长李朝东告诉笔者,截至目前,他已经在下纳灰村特色商品一条街租用了5栋房屋14个门面,经营土特产、民族服饰、银饰、工艺品、蜡染、画室以及大型体验馆,随着游客的增多,他准备再承包10来个门面,建一个100来个床位的乡村客栈,集中打造他的“更好街布依阿妈品牌”。
调结构 观光农业为旅游添彩
“预约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去兴义!”3月9日14时,一辆由广东驶来的、乘载着800多名游客的旅游专列缓缓停靠在兴义火车站。这是兴义继2006年以来,接待的又一个大型旅游专列团队。
此次旅游专列名为“春天的专列”,由广西南宁铁路国际旅游公司与兴义华隆旅行社联合推出。“专列原计划组织500人,但上市销售半个月,名额被抢购一空,最终增加至800多人。”华隆旅行社总经理冉兴普说,此次800多名游客大多数是冲着万峰林春暖花开的美景来的。
新浪博客“行者无疆”在博客里写道:我们从上纳灰村一直走到下纳灰村,遮天蔽日的巨大古榕树,为我们的野外午餐增添了别样的情调。傍晚时分,当我们停留在一片开满格桑花的山脚前,等待“万峰夕照”的时刻,此时用依依不舍与流连忘返来描述我的万峰林之旅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是近年来下纳灰村把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带来的“蝴蝶效应”。
走在孕育着希望的田野上,下纳灰村一块“黔西南州万峰林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田”的牌子格外引人瞩目。
“把土地集中起来,搞流转,这可是新鲜事。”有41年党龄的陈文强老人曾感慨。可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新鲜事也不新鲜了,越来越多的纳灰村民主动参加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300余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农业生产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集蔬菜、水果、花卉、水稻、油菜等产业为一体的高效精品农业、观光农业。
“今年我们万峰林片区连片种植了5000亩观光油菜,初春的时候来我们这里,到处是金灿灿的,漂亮得很!”万峰林街道办人大工委主任蔡国洪说,今年万峰林片区的油菜籽全部由企业统一收购,统一深加工。油菜从种植到加工,突出一个“精”字,目的是引导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在赢得市场的同时,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旅游添彩。
听到笔者问起油菜的收成情况,正在地里收割油菜的胡立香抢着答道:“我家的3亩田全部都种油菜,种子、农药、化肥由农技部门统一配发,种一亩国家还给补贴,整个过程都有农技师帮我们把关,种出来的菜籽出油率高,榨出来的油香喷喷的,去年拿到市场上卖,好卖得很……”
经过近三年的培育,如今,下纳灰村的“万峰林”牌优质大米、“万峰林”牌绿色蔬菜和“万峰林”牌优质菜油三个有机食品品牌已声名大振;精心打造的“万峰糍粑”、“万峰五星大枇杷”、“万峰米酒”等特色旅游产品供不应求,成为游客的抢手货;农户养殖的土鸡、土鸭、土鹅成为当地“农家乐”的招牌菜,每年可为养殖户直接创收50余万元。
重传承 民间文艺为旅游赋魂
“第一次听到布依族‘八音坐唱’,给我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获得了美的享受。”今年3月,广东湛江市的唐文莲女士随团来兴义旅游,在下纳灰村观看了万峰林景区文艺队的八音表演后赞不绝口。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了丰富乡村旅游内容,下纳灰村“两委”充分利用村内布依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通过组建文艺队的方式搭建平台,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先后组建了万峰林景区文艺队、纳灰村老年协会文艺宣传队、女子高台舞狮队、布依族民间花灯队、布依傩仪队等多个民间文艺组织,并邀请省文联、省剧协及州市文艺界的一些知名专家来指导节目编排,精心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民间文艺节目。其中,《布依傩仪舞》进入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决赛,荣获优秀奖,《布依八音》获2008年“多彩贵州”原生态歌舞决赛银瀑奖。
村里的各种文艺队,除专门为游客演出外,平时还经常深入学校、村寨宣传表演,传授技艺、采风整理,一方面及时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大力传承和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丰富了景区的旅游文化,深受广大群众和游客欢迎。
“现在村里有了‘农家乐’、乡村客栈及文艺演出队,让游客吃在农家、玩在农家、住在农家,再也不用担心留不住游客了!”谈起村里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支书冯子荣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