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志用志之管见
2013-08-15李晓月
李晓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北京 100732)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传统,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其“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千百年来赓续不断、经久不衰。历代流传下来的志书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方志事业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关注。促进方志事业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新方志已经历了两轮编修,取得了丰硕成果。就我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从1996年成立地方志收藏中心,并开始搜集志书,经过十六年的努力,志书从无到有,从有到初具规模,从初具规模到日臻完备。现藏有40000余种新编地方志,为国内外新方志藏书领先机构,令海内外瞩目。然而就本馆每天的读者流量来看,需要利用方志的人的数量不容乐观。编纂志书是读志用志的基础,读志用志是修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目前新方志的应用相对滞后,如不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必将成为方志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修志为用,只有读志用志,不断深入挖掘其潜在的价值,才能发挥志书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读志用志工作开展的相对滞后有其多方面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正确认识问题,并客观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客观分析读志用志滞后的原因,为方志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一、正确认识新方志读与用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首先,客观上讲,读志用志须先编志、有志,这是方志发展的客观必然。无论是新社会旧社会、新方志旧方志,这一点是相同的。从方志发展客观规律的角度看,读志用志必然滞后于编志修志,这一点毋庸置疑。
社会主义新方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注重编修再到修用并重的发展过程。这从新方志编修以来,国务院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所发布的若干重要文件中可见一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85年颁布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以及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都重点强调了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及地方志机构的建设,和新方志的编与修,而并没有明确提出方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98年2月10日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提出了“提供地情咨询服务;编写地情丛书”[2]是各级修志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才明确提出了“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3]是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从时序上看,重视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是相对滞后于新方志的编修的。这是符合新方志事业发展客观规律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社会主义新方志正经历第一轮和第二轮编修工作,也是新方志从无到有,再到初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各地地方志机构逐步建立起来;对地情的认识由浅到深,从零碎到全面系统;新方志资料从无到有,再到丰富;新方志的编修方法也由最初的摸索到逐步掌握完善;对社会主义新方志这一崭新事物的认识也从模糊到逐渐清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新方志的编修。将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放在编修上是理所当然的。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这与旧方志的编纂目的(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等所用)有着本质的区别。新方志不再是“官书”,其读者与用者,不仅是各级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干部,应该是全社会、全体人民。新方志的读与用,指的是社会大众普遍的读与用。因此,对社会主义新方志这一新事物,要下大力气宣传推广,使广大干部群众由对新方志的不知或知之甚少,到广泛认知,了解新方志的特点和作用,进而自觉主动地去读志用志,同方志工作者一道开发利用方志资源。
对新方志的宣传认识、开发与利用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读志用志相对滞后于志书编修的客观性,更加重视新方志资源的宣传与开发利用,比如,再采取多样途径、多种方法加强对志书的宣传,扩大志书知名度,争取更多读者。[4]使读志用志工作的开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使方志事业科学、持续、健康地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加强新方志出版发行,促进读志用志工作的开展
首先,新方志的编修出版要与时俱进,贴近读者。新方志的编修出版是由各级政府组织进行的,旧志的编修出版也大都是由地方政府领衔主办的。这一点,从组织方式来讲新志与旧志并无本质上的不同。然而,新志与旧志的编修目的及服务对象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在新方志的编修之初就要考虑其服务对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对新方志的读用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新方志的编修从搜集整理资料到最后成书,从时间上讲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条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这就要求地方志工作者不断学习,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有长远的目光,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要有科学性、前瞻性,对读者用者的需求变化有准确的预测判断,依靠领导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出版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社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志书。
其次,认真研究宣传发行策略,加强新方志发行工作。据了解,目前各种新志书印刷数量较少,大都在几千册以内。志书的发行也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发行渠道和网络,大部分志书是通过政府下文组织销售。很多地方的志书仅仅是存放在图书馆或档案馆里,远没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现虽然已出版志书万部有余,而在大多书店和图书馆却很难见到志书。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新志书的读与用。
地方志的发行销售与一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图书发行销售虽略有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简言之都是将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出售给需求者。古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图书的销售发行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有着其运行的客观规律、专业特点,需要由研究掌握发行销售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来策划并组织实施。只有认真研究新方志出版发行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出版发行规划和计划,才能使社会主义新方志更贴近社会,贴近读者,更好地扩大志书的发行规模,提高志书发行量,从而促进读志用志工作的开展。
三、社会与科技进步为读志用志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方志与旧方志编修的社会环境及科技发展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普及,使信息的生产量和传输量成几何倍数的增长;信息的传递速度与广度不断提高,互联网可使各种信息在几秒钟之内到达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人们获取及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之丰富便捷,选择检索信息的快速准确,都是编修旧志时所处年代无法想象的;电子阅读终端的出现,正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上述种种,都要求新方志的编修及读志用志工作的开展,必须紧扣时代脉搏,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方志事业的发展也正在进行着各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如我馆近两年也利用新方志资源进行开发,近4万种新志已全部做成数据进入万方数据库,这推动了方志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和兴趣者提供了平台,也进一步为读志用志做了大力的宣传。又如,各地利用志书开发旅游资源;利用志书所载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志书为地方经济建设、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开发志书资源,制成影视剧、影像资料;出版发行电子版方志,将志书资源搬上网等。从对方志内容资源的开发到表现形式的探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然而,在探索和尝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仅就新方志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中的一些需研究改进的问题谈谈浅见。首先,新方志的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不应只是纸质志书的简单复制和声像资料的简单组合,应该是根据志书、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特点,以及大众使用需求和阅读检索习惯,而精心设计的全新的出版物。目前,大多数地方志工作机构将志鉴搬上了网;很多地方志工作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出版了电子版的志鉴。然而,不管是网上的志鉴,还是电子版的志鉴,大多只是纸质志鉴的简单拷贝,或是将影像、影音资料刻成光盘,作为纸质志鉴的附属品捆绑销售。笔者认为,应该认真研究和利用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特点,研究读者阅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如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其他电子终端器阅读等,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读者接受和使用),重新整理方志资源,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行业简史、风情风物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重新发掘、编排,进行深加工,使志鉴的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成为独立的志鉴产品,而不是纸质志鉴的拷贝或附属品,让志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绽放新的光彩。其次,充分利用方志的资源优势和方志工作人员的专业优势,开展实时互动的网上咨询服务。目前,各地方志机构大都建立了网站或拥有自己的网页,而开展实时互动网上咨询服务的还没有。从内容上讲,方志庞大的综合信息是其最大的优势,它为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内容资源基础。从人员上讲,方志工作人员从认识地情、搜集整理资料到编修志书的过程,使其成为了对当地地情或当地某一领域发展变化情况最为熟悉了解的人。因此,利用好这两点优势开展实时互动网上咨询服务,将为读者提供更为专业、更加系统、更直接、更方便快捷、更为高效的信息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方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结语:地方志的读与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任务,需要领导的支持,地方志工作人员的努力,与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只有抓好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修志用志并重,才能使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科学、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1]蒋庆立.读志用志略论[J].中国地方志,2007 年(2).
[2]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中国地方志,1998(1).
[3]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国地方志,2006 年(6).
[4]杨军昌.读志用志试论[J].中国地方志,1998 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