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连载十七)
2013-08-15程弓
程 弓
8.4 清代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线路
清兵入关后,对东北地区的管理,采取军政合一的办法。先以盛京(今辽宁省沈阳)为留都,以内大臣一人为留守,这位留都负责东北地区事务。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以后逐渐改由昂邦章京负责。1646年(顺治三年)在盛京设昂邦章京;1662年(康熙元年)在辽东(今辽宁沈阳)改称辽东将军,1747年(乾隆十二年)定称盛京将军,统辖奉天(今辽宁省)驻军,坐镇地方;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废,事归东三省总督兼管。盛京将军是统辖盛京地区(今辽宁大部及内蒙一部)的最高军事长官(行政长官为奉天府尹)。
1653 年(顺治十年),清廷始置宁古塔昂邦章京二人。1662年(康熙元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宁古塔将军”,只设一人,镇守宁古塔等处,管理今吉林省及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1677年(康熙十五年),其治所奉旨移驻船厂(又称吉林乌拉,今吉林市)。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直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吉林将军裁撤,改吉林将军为吉林巡抚,兼副都统,仍驻吉林府。吉林驻防将军下设宁古塔副都统、伯都讷副都统、三姓副都统、吉林副都统、阿勒楚喀副都统、拉林副都统以及珲春副都统。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设立了黑龙江将军,至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行东北新政,设黑龙江行省,裁撤黑龙江将军。
由于清王朝把中国东北地区分为黑、吉、辽三块地段,并分别委派三位将军镇守并负责管理,使得丝绸之路的路线发生变化,史上称为盛京将军丝绸路线、吉林将军丝绸路线、黑龙江将军丝绸路线。这三位将军根据各自管辖的区域又重新规划了新的丝绸之路路线(温跃宽)。
黑龙江将军开通的冰雪丝绸之路路线为,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南北驿道:北道为齐齐哈尔至瑷珲城;南道为齐齐哈尔至茂兴站。康熙年间,又开通了齐齐哈尔通往呼伦贝尔(海拉尔)的驿道,以及墨尔根(黑龙江省嫩江市)至雅克萨(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或谓黑龙江省漠河之兴安镇)的驿道。
据温跃宽考,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的冰雪丝绸之路具体路线为:
第一段:棉花街-叶赫站-克尔素站-阿尔滩额墨勒站-伊巴丹站-刷烟站-依儿门站-搜登站-尼什哈站。
第二段有两条路线,起点是一样的,从尼什哈站-额黑木站-额伊虎站-退蛟站-俄莫赫索罗站-毕尔汉河站-沙兰站(黑龙江省宁安县沙兰镇)-宁古塔(宁安县)。
另一条路线是从尼什哈站-腾额尔哲库站-蒙古卡伦站(吉林省榆树市太安乡)-拉林多欢站(黑龙江省五常市红旗乡)-萨库哩站-蜚克图站-塞勒佛特库站-佛思亨站-富尔珲站-蒙古尔库站-鄂尔多穆逊站-妙嘎山站-三姓城(丝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喀拉尔噶珊(赏乌绫临时衙署,以下同。明哈剌马吉站)、奇集噶珊(今俄罗斯马林斯克,奇集湖南岸)、莫尔气(俄罗斯共青城)、敦敦河口(俄罗斯阿纽依河口)、德楞。
8.5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在抗击外寇侵略时发挥的作用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不仅在中原与东北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沟通、文化交流方面;促进边疆稳定,繁荣民族经济方面;促使人民安居乐业,推动文明进步以及行使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清代抗击外寇侵略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清代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运兵、调遣、辎重、侦查、传递情报、布防等许多军情事务,都是靠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的水路交通运输完成的。
为了更好地巩固边防,保卫边疆,清政府还专门开辟了一条沟通辽河、松花江、黑龙江的水陆衔贯的运输线,这条交通线路长达4000多公里,更加扩大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大大促进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雅克萨(女真语意为“涮坍了的河湾子”,今苏联阿尔巴津诺),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以东黑龙江北岸。雅克萨之战是沙皇俄国侵略者妄图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我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反击战争。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均在这一地区设官统辖。清王朝建立之后,继续对这一地区行使管辖权。为了加强统治,除了设盛京将军(驻今辽宁沈阳)、宁古塔将军(驻今黑龙江宁安)和黑龙江将军(驻今黑龙江瑷珲)外,还把当地居民编为八旗,平时耕种,战时出征;在沿江重要地区建立船厂,建造战船,设置仓屯,囤积粮草;沿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和新开辟的道路建立台站驿道,发展水陆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联系。
俄罗斯人祖居东欧平原,16世纪时俄罗斯仍是欧洲一个不大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中国远隔万里。黑龙江流域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满族的祖先肃慎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赫哲、费雅喀、库伦、鄂伦春等我国少数民族也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秦汉以后,从唐到明的历代朝廷,都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在唐朝对黑龙江、乌苏里江设立行政管辖机构700多年以后,俄罗斯才形成统一的国家。16世纪初,俄罗斯统治者由欧洲一个不大的公国,逐步对外侵略扩张。1632年(明崇祯五年),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亚库次克城,以此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俄国人从被他们绑架的鄂温克人口中得知,有一条流入东方海洋的大河(指黑龙江),那里地域辽阔,森林茂密,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从此,他们便经常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这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沙俄政府先后派出十几个头目、上百艘船只,多次武装侵入我国,烧杀掳掠,无恶不做。
1643 年(明崇祯十六年)夏,沙俄雅库次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初冬时节,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11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处抢掠,奸淫烧杀,甚至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罗刹”。次年夏初,精奇哩江解冻后,这伙匪徒闯入我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流域,沿途遭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抗击。1646年(清顺治三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及所绑架的3个费雅喀头人,以及掠获的1100张貂皮,经过马亚河和阿尔丹河,再溯勒拿河上驶,于7月返回雅库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叫嚣:只要有300人军队,修筑3个城堡,就可使黑龙江归并俄国(《黑龙江省志·大事记》)。波雅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以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皇俄国当局的重视和赞许。1649年(顺治六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克出发,于这一年的年末翻越外兴安岭,侵入黑龙江,强占我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1650年(顺治七年)春,哈巴罗夫带人侵入达斡尔头人阿尔巴西的故地雅克萨。但由于当地达斡尔人的顽强抵抗,哈巴罗夫苦于兵力不足,留下50人继续盘据在拉夫凯城,自己跑回俄境求援和招募新军。6月6日,哈巴罗夫回到雅库次克,带去有关黑龙江上游地方的略图、农作物样品以及有关情报。鼓吹有6000士兵可征服“比整个西伯利亚还要美丽富饶”的达斡尔地区,获得沙俄雅库茨克新督军费兰茨别科夫的支持。哈巴罗夫招募到117名新的“志愿人员”,并获得21名军役人员和3门大炮,以及大量弹药。9月末,哈巴罗夫率领“新军”再次侵入黑龙江水域。在这之前,留在拉夫凯城的入侵者曾向雅克萨进攻,但被以阿尔巴西为首的达斡尔人击退。10月,哈巴罗夫率领的“新军”占领了雅克萨。12月,哈巴罗夫派人回雅库次克要求增派援军。费兰茨别科夫立即奏报沙皇。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决定派洛巴诺夫一罗斯托夫斯基公爵率3000军队,入侵黑龙江地区(《黑龙江省志·大事记》)。俄军强占雅克萨城后,不断派人四处袭击达斡尔居民,捕捉人质,掳掠妇女,杀人放火。甚至以此为据点,派船航行到我乌苏里江、松花江、牡丹江。鉴此,清政府也派官员乘船由吉林循松花江而下,再逆黑龙江上航直达瑗珲,进行戍边巡逻。1651年(顺治八年)6月13日,哈巴罗夫率200名武装哥萨克从雅克萨出发,进犯达斡尔头人达萨乌尔的村寨。因为达萨乌尔实行坚壁清野,村内空无一人,哥萨克侵略者焚毁全村房舍。15日晚,哈巴罗夫匪徒包围达斡尔人的桂伊古达尔村寨,遭到寨内千余达斡尔人和满族人的顽强抵抗,激战一昼夜,桂伊古达尔寨陷落。计有661名男子被杀,243名妇女和118名儿童被抢走,只有15人幸免。1652年(顺治九年)春,乌扎拉一带各族人民派代表到宁古塔控诉沙俄匪徒的暴行,要求官军出兵进剿和予以保护。宁古塔梅勒章京海塞据实上奏清廷,清廷下令海塞出兵围剿入侵者。4月3日,宁古塔梅勒章京海塞率600名清军及自动助战的千余名各族居民,乘拂晓之机攻入乌扎拉村。毙伤入侵者80余人,哈巴罗夫负伤(《黑龙江省志·大事记》)。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7月11日,清军1400人在松花江口处与斯捷潘诺夫一伙500俄军遭遇。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俄军不支,有180人驶出松花江口逃走,其余300多人弃船上岸。经过3天激战,毙、俘俄侵略军270名,其余逃脱,斯捷潘诺夫本人被击毙,取得抗俄斗争的重大胜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1658年松花江大捷。1660年(顺治十七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俄匪首级60余,敌军溺水死者甚众。
17世纪上半叶,由于沙俄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自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起,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清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
对沙俄匪军的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予以警告,均未奏效。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清康熙帝清醒地认识到,面对这样的侵略者,依靠外交途径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于是,清廷下定决心,对沙俄侵略者予以征剿。为此,康熙皇帝于平定三藩之乱的第二年(1682年)春末夏初,即赴关东东巡,了解那里,特别是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情况。此次东巡,康熙皇帝视察了盛京(今沈阳)和吉林乌拉(今吉林市)等地的水师防务,在松花江上巡视了12天,并为驱逐沙俄侵略军采取了以下几条准备措施:一是加强侦察和封锁。康熙帝命副都统郎坦、彭春和萨布素率兵百余名,以捕鹿为名,渡黑龙江,侦察雅克萨的地形、敌情;又派当地达斡尔、索伦族头人随时监视敌情变化;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军贸易,以封锁侵略者。二是令萨布素率部在瑷珲筑城永戍,并和家属一同进行屯垦。三是在瑷珲至吉林沿途,共设驿站19个以加强联络沟通。四是加紧造船,保证军粮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在分析敌情时,认为“昔发兵进讨,未获翦除”的原因,主要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路途遥远,粮储不足而停止;再就是沙俄侵略军虽然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首先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三辅以严正警告,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翦灭。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12月,清廷决定调乌拉(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1500人前往黑龙江城一带,驻扎瑷珲、呼玛尔(今呼玛南)。后来由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今俄斯沃特德内西南)。次年7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9月,确定在瑷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拉、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瑷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这些措施,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特点和需要,行之有效。接下来,在吉林成立吉林官立造船所,为水师营修船造船。船只包括战舰、运粮船、威呼(赫哲语,小型的桦皮船)。大船长20米,宽4米,桅高15米,每船可乘员135人。
从战略上看,由于黑龙江流域至外兴安岭地区地域广阔,各地相距遥远,同沙俄入侵者斗争,仅是依靠当地民众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因此,必须筹划全面,扼要屯兵戍卫,在适当地点控制一定兵力作机动,才能对付沙俄飘忽不定的反复侵扰。为此,在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和新开辟的水陆交通路线上,建立了相当数量的驿站和粮站,筹集运输工具。为反击沙俄的侵扰,清政府在东北七镇驻扎军队。而军粮、装备的供应,主要靠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的水路运输。于是,开辟了长达4000多公里的沟通辽河、松花江、黑龙江的水陆衔贯的运输线。在黑龙江城(旧瑷珲城)和卜奎城(齐齐哈尔)分别设置了水师营。从而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完整的边界防守线,以有利于长期的边防斗争。
1683 年(康熙二十二年)9月,清军派人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迅速撤离清领土。俄侵略军头目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瑷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周边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一直负隅顽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正月23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瑷珲,负责收复雅克萨。1685年2月,康熙帝下令,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兵.分水陆两路进军收取雅克萨。5月,几千水路大军分别从瑷珲和墨尔根(今嫩江县)进发,100余艘战舰,浩浩荡荡。近千名铁骑跨山越涧驰进。彭春统率3000清军,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5月22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通牒。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5月23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25日,一队哥萨克乘木筏顺黑龙江而下,企图入城增援,遭到清军拦截。次日黎明,清军水陆并进,以猛烈的炮火攻击雅克萨,并以密布的战船断敌水上逃路。经过日夜激战,俄军死伤无数,残余者惊恐万状,其头目托尔布津感到力竭势穷,只好出城乞降,立誓决不重来。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700多俄俘被遣送到额尔古纳河口,第一次雅克萨战役胜利结束。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瑷珲,另派兵在瑷珲、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一个月后,派兵600人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已经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卷土重来,再次窜到雅克萨,并在废墟上重建了雅克萨城堡。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初,萨布素派硕格色率小队骑兵去雅克萨巡逻,途遇奇勒尔人勒定吉尔,详细了解了俄人复据雅克萨的情报后,急报萨布素。萨布素等奏报俄军再占雅克萨之讯,康熙谕:“当俄军取雅克萨时,未同时进取尼布楚,以尼布楚为疆界”,“今彼复来,或即剿,或缓剿”,命议政王大臣同彭春等人商议。3月3日,康熙以黑龙江军前急需火药、炮子及新铸之炮,命上驷苑、太仆寺速派骆驼200匹于开春时运送前线,另选藤牌兵100人,交给班达尔沙等率往。7日,康熙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速行剿捕俄军,收复雅克萨。如前所请,速修战船,统领乌拉、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瑷珲)。到后,留盛京兵镇守,只率所部2000人前往攻取雅克萨。6月底,萨布素、郎坦等率清军从瑷珲出发,再次向雅克萨进军。7月18日,清军水陆会师于查干丹,进逼雅克萨城下,总兵力2100人。致书谴责俄方不守誓言,重犯中国疆土的罪行,要求俄军立即撤离雅克萨,否则将其消灭。托尔布津命俄军放炮遥击清军。清军掘长堑,立土垒以围之,断其水源,并防止尼布楚俄兵增援。23日,清军开始攻城。郎坦等率兵在城北安设炮位,向城内轰击;班达尔沙等率兵由城南进攻。托尔布津派拜顿出城迎战,被清军炮火重创,被迫回城。7月24日,清军2000多人进逼,抵达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27日,清军在夜幕的掩护下,攻下雅克萨城南的制高点。29日晨,清军又打退了俄军对制高点的反扑,并将出犯的俄军全部歼灭。8月初,经连日战斗,雅克萨城内826名俄军已击毙100多人,士气大挫,但仍依靠火力和城堡负隅顽抗。接下来,清军开始攻城,又击毙100多敌人,托尔布津被炸断了右腿,4天后结束了罪恶的生命。此后,俄军由拜顿继为统领,继续负隅顽抗。8月25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需加紧攻城,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并在城西江中的岛屿上筑起炮垒,架设“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以控制和封锁江面,在上游六七里处的河湾内派军驻守,以防尼布楚方面对俄军的增援。至此雅克萨城内俄军已成为瓮中之物,只余下100多人。侵略军被围困日久,战死病死很多,起初的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9月10日,因天气渐寒,自墨尔根至雅克萨所备蒙古驿马的饲料困难。康熙下令免除索伦、达斡尔当年贡赋,使之喂养驿马及修整器械,提供所需的夫役。又指令博定从筑城官兵内选200人留在墨尔根,以候调用。此时,见败局已定,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11月10日,沙俄信使文纽科夫等一行抵达北京。次日,向清政府递交国书,并说明俄方接受清政府的和谈建议,已派大使前来谈判,经过会商,康熙答应下令,命前线清军撤除雅克萨之围(《黑龙江省志·大事记》)。
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7月24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准备充分,措施有效。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采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断其外援的战法,迫使侵略军困守孤城并攻克之。
雅克萨自卫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