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集议制度探析

2013-08-15刘海晴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议事二世大夫

刘海晴 耿 雪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集议即是众人集体议事。“近代的种种制度实生根于野蛮阶段,而推其萌牙之始,则又在更早的蒙昧阶段”[1]3集议制度亦不例外。它源起于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遇事一般都会进行集体商议。这种民主遗存从近代人类学对原始部落的田野调查中可见一般。如马凌诺夫斯基先生在特罗布里恩部落的调查中有“特罗布里恩的每个社会里面,都有一个男子行使最高权威,但通常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很多情况下,他不过是在一群村中同辈长老中‘居首位者’而已,这些长老一起就重要事务进行商议,然后通过共识来作出决定。”[摩尔根先生在易洛魁人的部落中亦发现,在易洛魁人的部落中首领是由氏族成员开会商讨后选举出来的,酋长罢免也是由氏族成员商议来决定。当氏族内发生杀人案时,也由氏族开会商讨解决方案。有时连名字的使用更改及收养新成员都要通过部落大会商议方可决定。[1]

我国自古就有这种反对专听、取谋于众的传统。如《尚书洪范》中有“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易经系辞上》有“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孟子梁惠王下》中亦有“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荀子王霸篇》有“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荀子成相篇》亦有“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秦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大一统的国家,中国古代很多制度都成于秦而传于后世,本文将对秦的集议情况作一初步的探析。

一、秦集议的方式

集议的方式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君臣共同商议,这种情况一般是由王亲自来主持,因国有大事难以解决,故集君臣而谋。如“四国(楚、赵、吴、燕)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之役时,晋人即归秦师,秦大夫及左右议于秦王前。对于秦是否将汉中与楚一事,张仪与甘茂二人在秦惠王前表现不同的看法。二是国家有紧急的情况时,王召人而与之议,这种情况一般是与王关系密切且王比较信任的人方可参与其中。如秦惠文王与张仪议关于陈轸,后又召陈轸而与之议。韩上党守将欲以城给秦昭王,昭王召赵胜、赵禹而与之谋。三国(齐、韩、魏)攻秦,入函谷,秦王召问楼缓,又召公子驰而问。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秦惠王患之,于是召张仪而与之议。三是朝廷一时无主的情况下,由大臣们自己发起的集议。这种情况一般少有出现,它是大臣把政皇权衰微的一种体现。如秦末年有“阎乐杀二世后,归报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而谋立公子婴。”

二、秦集议的主要内容

秦集议的内容很广泛,举凡国家大政,一般都在其讨论的范围之内。在统一之前,由于处于战国纷争时期,因此国家间的战和及外交问题是这一时期议事的重点。如,攻宜阳时,五月而不能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于秦王前。司马错与张仪因伐蜀亦或侵韩的问题争论于秦惠王前。晋饥,乞食于秦,秦王与子桑、百里 等商议后决定予晋援助。重耳入晋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将入重耳于晋。[韩魏相攻,其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而问于左右。二是文化礼仪之争,包括服饰、议上尊号、议功德等。如,“江亡,秦伯为江降服,出次,不举,过数”有大夫上谏而议此事。统一六国后,朝臣一同商议帝号、尊号等。后秦始皇抚东土,至琅邪,众大臣与议于海上,颂始皇帝功德,立石于琅邪台上。秦因焚书之事,大臣亦有议。三是国家大政方针及国临大事时之议。如,商鞅欲变法时,商鞅与甘龙争于孝王前。又有始皇帝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因淳于越诽谤郡县制,于是下其议,朝臣进行了朝议。秦二世时,因陈涉起兵,二世也曾进行过朝议。如“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亦有陈胜起册东时,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

三、秦更盛行集议的原因。

根本原因应是统治者对于家天下王朝负责的一种表现。当国家面对很多复杂的内政外交及突如其来的大事时,王一人的智慧很难做出取舍,于是这时会召集一些或几个亲近的臣子进行商议,以谋取一个相对合理且对国家有利的方针。二是秦地处西戎之地,周宣王曾使秦仲伐戎,后又招庄公昆弟五人继续伐西戎,破戎后“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直至周东迁后“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因此秦一直处于文化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朱己曾对魏王说“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因此处于劣势地位的秦会更积极的礼贤下士,寻求上进之路亟待国之强大与中原诸国争雄。秦穆公时,百里 亡秦入楚,穆公赎回百里 并亲释其囚。后百里 举荐蹇叔,穆公使人厚币迎之,以为上大夫。)范睢至秦时,“昭王庭迎。”如此可见秦求贤若渴之心。三是秦继承了周的传统。因“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而周本有集体议事的传统,如《周礼》小司寇之职有“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以三刺断庶民狱之中。”乡大夫之职亦有“国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期。”于是“秦文化进行了一场‘周化’运动。”,如此进行周化“从官制、文字、礼乐制度到农业、手工业,秦人无不承继周文化,有些则径直沿用周制。”因此周这种议事的传统很自然的也会吸纳入秦的政治中来。四是秦国以法家为主导思想,而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也非常重视众人集体议事,如在《韩非子》一书中有“毋专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人主虽贤,不能独计”等。这足以见韩子反对专听独断而重视集思广益的思想。

四、结语

秦的集体议事是其他诸侯国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这种广泛的礼贤下士使秦在当时比其他六国有着更开明的议事制度,也能够制定出相对合理且更行之有效的治国政策。秦能统一六国和这种广开言路的议事制度不无关系。《孝经》中有“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亡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一个朝代,一代名君,若想真正富强中国,就应有海纳百川之胸襟,集天下贤人之智方能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志。但秦兴盛于此,亦亡于此。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朝谏之风渐衰,阻塞了群臣进谏之路,这样集体议事之举便更加减少。二世皇帝继位后听信赵高之言远离群臣“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如此一来,二世对朝政几乎一无所知。国势危亡,患难之秋,即使后来二世因反秦斗争纷起而进行过几次象征性的集议,但几乎都是无果而终。于是秦亡于四方群雄之围攻下。秦因广开言路而兴,又因专听独断而亡,这不能不让后人深思。

[1]摩尔根《古代社会》[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

[2]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郭仁成《尚书今古文全璧》[M],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4]辛介夫《易经解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猜你喜欢

议事二世大夫
协商议事平台进城市书房 “三微”工作法化解民生难题
街道专题议事激活基层治理
阿尔贝二世亲王:摩纳哥的招牌
进步太快
不要拉布
学校议事需谨防“三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90岁生日
间接性失忆
先做“贼”再劝贼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