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官窑制度

2013-08-15黄丽英王普生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御窑宣德官窑

黄丽英 王普生

(柳州市文物考古队 广西 柳州 545001)

前言

中国官窑制度历史悠久,官窑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社会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瓷器烧造制度是古代自然经济、皇权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它是超经济的文化产物”[1],官窑是封建特权的派生物,它有自身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我国陶瓷史上,宋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不惟当时民间窑场生产的极盛一时,打破了唐代以来南青北白的划分;同时有关官窑的的设置文献记载也始于宋代,目前已确定的宋代官窑有:北宋汝窑官窑、南宋郊坛下官窑和修内司窑官窑;宋代还出现了五大名窑,是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经历了从鼎盛到衰亡的过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明代确立,社会各方面为之一变,在瓷器烧造上表现就是,专门为皇帝烧造瓷器的御窑的出现。御窑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其间有许多优秀品种烧造成功,明清时期也是官窑制度经过全盛而走向衰落、终结的阶段。明清时期,官窑瓷器的烧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高潮。明清时期存在着两种官窑,一种是地方性的为地方官烧造瓷器的窑厂,即以官用为生产目的官窑,例如明代的处州窑、龙泉窑、磁州窑等。另一种是归属皇帝所有的御窑,即以御用为生产目的的官窑。主要指景德镇为皇帝烧造瓷器的窑。本文介绍的官窑就是是明清时期的御窑。

一、明代官窑烧造制度和御窑的兴衰

(一)明代的官窑烧造的制度及其兴起。明代官窑有一套比较完整、严格的烧造制度,为满足皇帝需要而生产,是明乃至清朝御窑最基本的特征,其他特点均是由此派生来的,可以归纳出如下一些特征:1、所有权归属皇帝。2、产品归皇帝所独有。3、御器厂管理者对皇帝负责。4、技术垄断。5、不惜工本最求精美。6、优秀人才和优良原材料的垄断性。在这一整套严格的官窑制度背后是明代绝对君主独裁的政治思想。而这种独裁政治思想在明朝瓷器业的最大突出表现就是专门给皇帝烧造御用瓷器的御瓷厂的出现。御器厂在明朝出现虽是社会各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但就其出现的根本原因与思想基础却是明太祖改革政府官制、实行绝对君主集权统治。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而分其权归六部、六部则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政大权于皇帝一身,建立了绝对的君主独裁统治。御用瓷器是皇权神圣的象征,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国家制度的权威,臣庶不能珍藏、擅用,民窑更不能仿造。皇帝权威神圣不可侵犯,明王朝对御用瓷器的“至尊”地位一直是极力保护的,对擅自将其赠送给他人者和仿造出售及馈送官员者的处理十分严厉。明代史书有记载,宣德二年十二月癸亥,将派往饶州监造瓷器的太监张善在京城斩首,其两条罪状中的一条就是将“所造御用瓷器多以分馈其同列”[2]而触犯圣意。此事之后,瓷器上“供御”、“定州公用”此类铭文绝迹,预示着新官窑时代的到来,御窑皇帝的独占性达到顶峰。

“成化皇帝继位之初便下令停烧处、饶二州御窑厂,后龙泉窑也被停烧,事态发展的最后结果是,再度恢复烧造御用瓷器时,承担此项重任的只剩下饶州景德镇一处,近年江西景德镇明御器厂旧址出土的实物所见景德镇御器厂的产品质量成化时期又有了新的提高,著名的成化斗彩和成化青花均是名例;同时六字规矩年款式与器底的书铭格式得以固定,从成化景德镇瓷器开始独步瓷器界”[3]。

(二)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起,我国古代官窑烧造制度开始由盛而衰。自明代嘉庆起官窑制度已不再像以前完备,严格的官家禁令逐渐对民窑开放,这种衰落的标志,就是“官搭民烧”制度的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带来一个无法逆转的后果,那就是官窑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民窑开放。不仅如此,官府再试图霸占优质原料也受到了抵制。这种事也只能是在官窑制度衰落的背景下才会发生。明代瓷器制度的衰落,我们可以从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瓷器掩埋处理上看出来。明代御器厂对落选御用瓷器的处理,至迟在永乐时期就确立了打碎掩埋的制度。洪武、永乐时期的掩埋地点主要在珠山以南靠近御器厂的围墙处,打碎后倾倒在平地或低凹处,堆积比较厚,所占面积比较大,一次处理的数量比较多,说明其是隔时集中处理的。宣德时期的掩埋地点分布比较广泛,在珠山南北都有发现,采取的是小坑、小堆和小型片状堆积的掩埋方式,操作细致、认真、严格,除宣德初期集中处理了一批库存的永乐朝的落选御用瓷器外,处理宣德朝的小坑、小堆、小型片状堆积分布比较分散,每个遗迹内出土的瓷器数量也不多,并且大多都打破或叠压宣德窑业堆积层,其上又覆以宣德时期的窑业废弃物,这说明宣德朝的落选御用瓷器可能是随时处理的。正统时期不再单独挖坑或堆堆等,而是利用已有的沟槽等,即将落选御用瓷器打碎倾倒在沟槽里。“成化至嘉靖时期的掩埋地点集中于珠山东侧和北侧,是顺着由窑业堆积构成的小山的坡面倾倒,堆积层普遍较薄,面积较大,发现的面积最大者竟达70余平方米,也是隔时集中处理,但处理得比较草率,远没有宣德时期认真、严格。隆庆、万历时期打碎掩埋制度基本被废止不用,而是将落选御用瓷器存贮于库房,至于如何处理,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成化、嘉靖起明朝官窑制度已经逐步走向衰落。

(三)明代官窑制度下瓷器发展的两次高峰。洪武瓷器主要有釉里红、青花两个品种,釉里红的数量多于青花。釉里红瓷器发色鲜艳,质量上乘。青花发色灰而偏黑者多。青花、釉里红器纹饰上多有重叠,造型上继承元人的粗犷豪迈,尺码更大,更有气势。明永乐、宣德年间是中国青花瓷器鼎盛时期。“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找到断了香火的进口钴蓝青料,当地称之为‘苏麻离青’,于是景德镇一批批发色艳美鲜亮、沉稳福丽的瓷器应运而生”[5]。明初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数次发掘的资料表明,御用的永宣瓷器都是出窑后经过“百里挑一”的拣选筛除后进入宫廷的,造型、胎质、制作工艺方面堪称一流,为后世官窑瓷器的烧造树立了楷模;数百年来数量可观的青花瓷器以深邃淋漓的“苏麻离青”绘画、新颖奇特的造型独步瓷坛。“自永乐始,因波斯、阿拉伯艺术大量东传,与我国原有艺术相融合,于瓷器上,更发生异样之精彩”[6]。宣德瓷器的造型大多追随永乐,钵缸、龙缸增多,盖罐较永乐更为巨大,其它瓷器品种更多。经济的复苏使得瓷器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时代,洪武、永乐、宣德三朝,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宣德以后,正统、景泰、天顺朝,全国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饥荒,皇室经历了两次颠覆性的宫廷政变。在这种情形下官窑瓷器的烧造陷入低谷。正统之后的成化、弘治、正德朝由于皇帝崇尚阴柔细腻,瓷器的装饰风格悄然发生变化,多制作小巧精致的器皿,有成窑无大器之说。宣德以后瓷业生产低迷,成化的复苏为晚明瓷器再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嘉靖、隆庆、万历朝是继明初之后瓷器烧造的第二个高峰时期。瓷器此时,制作日益繁巧,花纹日益变幻,瓷胎厚薄不一,颜色青彩俱有,釉质莹润如堆脂。回青绝,饶土土质下降,瓷质较前稍逊。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兴起,商业繁荣,酿造、榨油、制糖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国内市场对瓷器的需求,宫廷日渐奢靡的生活不仅需要大量瓷器盛装食物,而且增加了鱼缸类的陈设观赏瓷器的烧造。嘉庆、万历朝官窑产量巨增,由于高档瓷土的匮乏,瓷器胎质较为粗糙,多见杂质颗粒。

二、清代官窑制度的兴衰

(一)清代官窑制度的兴衰的历史背景。纵观历代陶瓷官窑的发展演变历程,其陶瓷的发展无不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清代之所以出现陶瓷官窑的中兴和衰亡,不仅因为官窑是不正常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还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清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南有明王、三藩,政局不稳,文献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江西进贡龙碗,顺治帝为让人民休养生息,免去了烧瓷器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瓷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为瓷器烧造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时期。晚清的同治光绪两朝,慈禧太后为皇帝大婚和自己做寿所烧造的瓷器仍然保持了相当的水平,数量众多的官样瓷器标志着最后一个高峰时期的到来”[7]。

顺治时期,御窑烧制现仅存留雍和宫佛座前香炉一个,器铭文是“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敕敬造”[8]。之后,清代出现了“康乾盛世”,社会各方面得到发展,在窑业发展上的表现就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瓷业发展达到新的历史高峰。产品数量之大、质量之精、行销范围之广,超过前代。

(二)清代官窑的兴衰。“从顺治建御窑厂,康熙大力推进瓷器业,雍正解除贱民之谕,乾隆时期御窑瓷器烧造达到顶峰(唐窑)[9]。”“清朝统一全国后,开国的几个皇帝都喜爱瓷器,常常亲自过问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将宫廷中收藏的历代名瓷做样品拿出来参考,宫中的画匠师等艺术家也参与花纹设计。清朝皇帝直接“派官吏到景德镇建官窑生产,为了对皇帝负责监督官亲自到官窑生产第一线,钻研技术,总结工匠经验[10]”。康熙二十一年御窑场正式恢复生产,清代官窑烧制进人迅速发展轨道,康熙时,江西总督郎廷佐主持御窑瓷器烧造,世人称康熙时御窑为郎窑,郎窑以技高一筹的成型技术独领风骚。康熙时期的瓷器仿古创新,艳称一时,新创“素三彩者”尤为名贵。康熙瓷上之绘画,实为清代之冠。陶瓷大器不再只侧重贮藏食品的功效,而更加注重外表的形制美,强调大器的装饰作用。雍正朝皇帝对御窑的烧造最为重视,雍正官窑对瓷器胎士的选用、造型式样、釉料颜色和器物落款等都有统一的规定。后乾隆官窑瓷器工艺闻名天下,瓷器的制作得心应手,巧夺天工。乾隆朝瓷器一方面保留古代之精华,另一方面吸收东西方之艺术精华,又有新意之创造,可谓集瓷器之大成。

而乾隆后社会各种弊端日渐显露,清朝开始积弱积弊,在瓷器上的表现就是品种的减少,质量的下降。嘉庆、道光、其势已很明了,到了咸丰时,又遭厄运,被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破坏无余。同治、光绪、宣统朝官窑似乎又重得生机,但此时国势衰微官窑已不能重现昨日辉煌。“同治时慈禧太后不顾国库亏空,为了同治皇帝大婚和自己的寿辰开始恢复生产大件瓷器[11]。”李鸿章出银修复景德镇御窑,瓷器业始呈转机,但后无超前之举。最终,御窑厂于光绪三十三年以后改归商办江西瓷业有限公司经营,官窑制度也至此结束。

三、小结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官窑制度经历了从巅峰到没落的过程。明代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为了凸显皇帝的独尊地位,设立了御器厂。皇帝为追求精美的瓷器,不惜成本,集全国能工巧匠,为皇帝服务。为保证御器厂的正常运行,设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我们从中国明清官窑发展的过程,看明清官窑中的御窑的兴衰,其背后的官窑制度必然有相应的变化,官窑制度最终因其是封建皇权专制的附生物的身份,伴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衰亡了。

[1]刘毅.官窑制度的形成及其实质[J].中原文物,1994 年,(3):93.

[2]权奎山.江西景德镇明清御器(窑)厂落选御用瓷器处理的考察[J].文物,2005,(5):60.

[3]白明.片面之瓷—用瓷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172.

[4]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59.

[5]刘毅.明清陶瓷官窑制度比异[J].南方文物,1992,(4):81.

[6]王光尧.中国古代官窑制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140-141.

猜你喜欢

御窑宣德官窑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宣德炉探究
炉中岁月长
此“官窑”非彼官窑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