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艇教学与训练方法综论

2013-08-15刘稀国余志娟

体育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赛艇有氧耐力

刘稀国 余志娟

(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四川 成都 611436)

近年来,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赛艇运动与比赛日益得到普及和提高,各类赛事也广泛地开展起来。培养优秀的赛艇运动员事关赛艇事业的发展前景,所以各地区基层的赛艇训练与比赛点也不断增设,根据赛艇运动员自身素质的多元化,教学与训练的方法也要顺应形势有所改变,所以改进和完善赛艇教学与训练也成为摆在当前的重要话题之一。

1 赛艇运动初学者的教学与训练

对于赛艇运动初学者,尽快了解赛艇运动基础、学习和掌握赛艇基本技术要求,是进入赛艇运动领域的必修课。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上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辅以科学得当的训练手段,才能打好基础,实现事半功倍的成果。尤其是对一些在身体形态、运动机能等各方面素质都好的,有培养前途的初学者来说,这一时期赛艇学习的技术是否准备到位,甚至会对其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重视赛艇技术初学者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1.1 教学与训练要求

赛艇运动是一名或多名桨手坐在舟艇上,背向赛艇前进方向,运用肌肉力量通过桨和桨架作用进行划水,推进赛艇前进的一项水上运动。教师或者教练在前期对初学的运动员进行相关的技术讲解时,重要的一点就是言简意赅,便于初学者理解与模仿学习,从而促进有效练习的进行。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进行:准备姿势——推桨——桨叶入水——拉桨——按桨,这也基本上包含了整个赛艇过程的相关性技术动作。对以上五个步骤进行学习与演练的时候,要保证步骤的严谨性,层层推进。对于刚开始学习的学员,通常进行“总——分——总”的方法去教学、示范和练习,这也是掌握赛艇技术的基础与关键。先总体性地呈现出赛艇的标准动作与相关技巧,让学员有个整体性的学习与理解。进而分解开来进行教学,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性的动作和技巧,更要进行相关的个别指导。最后,再结合细节性的指导与训练让学员进行整套动作的完整练习,实现教学训练效果。

1.2 教学与训练方法

在赛艇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培养队员的技术意识是很关键的。那么,结合学员各自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关的教学训练方法,实现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从专业性的角度来总结的话,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训练方法:一是固定桨位训练法,通过在固定桨位中进行练习,又叫荡桨池辅助训练法;二是测功仪教学训练法,即通过测功仪的辅助进行赛艇的教学与训练的方法;三是多人艇教学训练法,也就是通过两人或多人组成的赛艇进行训练的方法,较多人教学训练法;四是单人艇的教学法,在单人艇上进行训练的方法;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数字信号教学训练法。组织新的赛艇运动员进行教学与训练的时候,利用不同的数字来指代赛艇某个技术动作的一个环节,当形成一种稳定性的学习与训练规则时,对初学者和其他运动员都可进行相关的教学与训练。比如,通常用数字“2”代表手平推桨与水平面平行动作;而数字“3”代表上体的前后移动;数字“4”代表坐板启动全程的往返位移等,从而规则性强化某一技术环节和动作要点,实现良好的分解教学与训练,实现较好的教学与训练效果。

2 通过配合训练进行教学

在赛艇教学与训练中,通过组织学员进行配合训练式学习。营造一种激烈竞争的学习训练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学习训练激情,模拟竞赛规则与程序,从而有效地锻炼学员的竞技能力,不仅是在团员配合能力方面,还有个人的竞赛技巧、心理素质,以及有关比赛前准备工作,比赛过程中的战略战术把握等全方位的能力。如果没有正规比赛规则约束性的竞技配合训练,那么在比赛的关键时候,就会出现相持局面,或者多数运动员暴露出个人技术的缺陷,或者思想与心理方面的不稳定、不谐调性因素也会凸显,会对整体性的比赛产生不良影响。配合式教学训练能发现运动员个体以及比赛团体存在的问题,将负面的影响消除在比赛之前。同时,在进行训练的规划与安排时,也可根据不同的训练要求和团队情况,进行多样性的组合安排。

2.1 配合教学与训练的距离

虽然说组织配合性教学与训练采取的是正式比赛规则,相当于模拟正式比赛,但总体来讲,教学与训练的目的还是达到有效的训练目的,取得较好的水上竞技模拟训练效果。通常也须采取2000m专项比赛距离开展水上赛艇训练,采取与水上专项所要求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水平,制定相应的训练距离。对于运动员有氧能力的训练,可以选择长距离的配合训练方式,一般为5000-6000m,偶尔也会有12000m的长距离有氧训练。也有有氧与无氧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如3000m或者4000m。但通常要注意的是,在临近大赛的模拟训练中,一般以标准的比赛距离2000m专项进行,这样会对比赛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2.2 配合教学与训练频率

配合教学与训练频率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配合演练的次数太多的话,会使学员产生思想上的厌倦感,对竞技比赛的模拟效果会削弱。合理的频率安排,能够引起学员的训练热情,并能在训练间隙及时总结优缺点,进行相关的改进。学员可以结合训练的具体情况与结果进行体能、力量或者技巧方面的改进。如果是团队整体配合不协调统一的问题,那么正好对下次配合性训练提出新的改进要求。

2.3 配合训练的桨频

配合训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水上配合训练距离的设置要科学合理、组织者要认真对待、配合训练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合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总结。如心理状态、准备活动、运动员个体的技术、体能和力量等诸多因素都会对训练目标的完成产生影响。所以配合训练也是培养与锻炼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极速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方法,对有效促进竞技比赛模拟,提高赛艇运动员竞技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2.4 配合训练过程

组织学员进行2000m专攻比赛的模拟演练中,通常会出现几条赛艇同行并进或者被其他艇超过的局面,在配合训练的模拟比赛中,为了避免艇与艇之间出现对抗的情况,需要将并行前进的艇放在一起,让实力相对弱一点的艇先出发,后面的赛艇以追逐的形式前进。如果出现比赛相持不下的情况,对运动员的应急能力,以及控制桨频加大拉桨力量或跟齐桨后加快桨频的竞技技巧都是种全面的考验。如果赛艇落后也不要慌乱,保持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头脑清醒,通力合作,奋起直追就好。

3 赛艇运动员陆上专项耐力训练

3.1 有氧耐力训练

连续性训练对有氧训练能起到重要作用 ,负荷强度相对小一些。以运动时的心率控制负荷强度的话,对一般运动员可控制在 130-150 次 /min,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控制在 145- 170 次 /min。通常这个强度的连续性有氧耐力训练,可以使运动员体内的有氧呼吸系统得到有效改善,心肺系统的机能有所提高。

当然,训练强度保持在心率为150次/min的同时,穿插一些无氧性质的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短时间内加大训练强度,对发展有氧耐力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高负荷的持续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如全身的血量和红血球的增加,以及调节脉博输出量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

3.2 间歇训练

对运动员进行强化性的训练时,如果持续性、高负荷练习太长时间,对训练效果和运动员的身体机能都是不利的。正常情况下,每次训练后,当运动员心率保持到 120-140次/min时,再进行下一次的练习比较好。间歇性的积极休息,通过身体机能的调节,促进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保证身体代谢更新的进行。在张弛间使身体得到很好的调整,保证训练效果。

3.3 促进有氧与无氧耐力两者平衡

有氧与无氧耐力失衡是无法保证运动员发挥出自身的全部潜能的。赛艇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对速度把控收放自如的话,耐力平衡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有规律地控制划行的速度,不失为提高有氧耐力的方法之一。实现起始划行的平衡,从而保持稳定的划行速度,最终提升划艇的速度与效果。

4 激发启蒙教学法

所谓激发启蒙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思想,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通过激发与启蒙使运动员发挥出自身的实力与潜力,效果是很显著的。

4.1 言语激发

言语激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语言表示,将要传达给学员的知识与技巧进行形象、生动、准确的描述,使学生形成一种形象性的思维,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

第一,通过言语激发,使学员产生学习的欲望。尤其是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的时候,生动形象的表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首次课程,教练一般会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赛艇知识,以及对赛艇运动本身的发展史有全面的解析,介绍国内外相关的盛大赛艇赛事,从而使学员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第二,对于技术动作的讲解,要注重逻辑顺序,抓住要点与核心,直观形象地进行表达,使学生便于理解,易于接受,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身体的姿势与两腿在划艇时的动作顺序,脚如何发力等等。第三,对于抽象的技术动作要加以形象化表达,对于划距,桨频和动作等,都通过激发启蒙,建立学生自身的思维习惯,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相关的技术要领。

4.2 示范模拟演练法

示范模拟演练法就是在教学与训练中采取一种直观的方法加以演练,可以是教练自身的动作示范,也可以是学员的模拟示范,从而使学生对具体的动作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建立技术性动作的整体感知,从而对具体的动作与位置以及身体的发力部位和力度等,身体力行地去感知,进而推动训练和强化。示范模拟包括示范动作的启发、比赛录像技术图片的启发、相关动作的启发引导、慢动作模仿的引导、同伴引导几种,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与训练情况酌情使用。

5 赛艇技术教学的常用手段

为使桨手迅速地掌握和熟悉技术,除以上提到的几种教学训练方法外,还必须采取一些专门练习的手段,如直腿划、短划、单衡划、慢划、不用脚皮带的划浆、从滑座上抬起重盆练习、改变力量和桨速的练习、左右桨互换的练习等技术来体会技术细节,纠正错误的动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桨手的操作能力,打好扎实的技术基础,这是任何阶段的选手都要经常加以训练与强化的技术性手段。这几种教学与训练方法,可根据教学与训练的对象和相应的计划要求交替运用,编组进行,从而达到较好的赛艇教学与训练效果的目的。

[1]岳世芳1陈云华2.赛艇初学者技术与教学训练方法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158.

[2]周学军. 赛艇运动项目特性及训练指导思想[ J].湖北体育科技,2001.9(3):35-36.

[3]张清.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赛艇[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刘建.赛艇运动中的耐力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6(7):47-48.

[5]克萨巴.皮划艇运动[M].武汉: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51.

[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物生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3,157.

[7]道尔·尼尔逊、沈潜. 赛艇教练员培训教程[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出版社.

[8]杨虎生.诱导法在赛艇教学中的应用[M].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34-135.

猜你喜欢

赛艇有氧耐力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赛艇队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赛艇运动中运动员身体悬挂技术的运用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