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
2013-08-15高翔
高翔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国内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
高翔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大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引起了对其锻炼行为的质疑。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回顾近年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了解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梳理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挖掘国内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及干预策略研究的方法和不足,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提供参考。
大学生 锻炼行为 研究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中显示,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肥胖青少年比例明显增加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11年公布的最新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2]显示,与2005年的调研结果相比,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而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比2005年增加2.04个百分点;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缺乏体育锻炼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有必要梳理近年大学生锻炼行为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不足,深入探索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因素,为进一步锻炼行为促进,获得良好的体质与健康效果提供参考。
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一项对全国25所大学的1223名硕士和博士及15所大学的2072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研究生27.5%进行规律的身体锻炼,本科生32.3%进行规律锻炼(刘丽萍等,2010)。对部分省市的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北京6所高校大学生锻炼行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周锻炼频率在3次以上的只占28.2%,20%的学生完全不锻炼,52.8%的学生偶尔锻炼,总体锻炼情况男生好于女生(杜晓红,2007)。对山东省8所高校1319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较少,以1次或1次以下为主(张立燕,2007)。对江苏省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70%以上大学生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下(王红福,2007)。对广西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47.3%的大学生能每周参加3次或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男生较女生活动次数多,52.7%的学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少于3次(安宇,2008)。对重庆市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活动的占大学生总数的38.1%,每次参加体育活动0.5~1h的占总人数的29.9%(赖大伟,2009)。以上研究结果反映了大学生锻炼行为的现状,超过50%的大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可以感觉到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仍然任重而道远,锻炼促进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也任重道远。
2 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因素异常复杂,基于访谈、调查抽取主成分的研究得到的结果主要是:没有时间、缺乏场地器材、缺乏指导等;基于理论应用的研究得到的结果主要是:个体锻炼动机、态度、锻炼体验等主观因素;家庭、朋友、同学支持和约束等社会因素;场地器材、便利条件、锻炼氛围等环境因素。除此之外体育信息来源也是研究经常提到的影响因素之一。但无论基于何种方法的研究,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都在个人及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的范围之内。进一步对文献挖掘发现,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中:(1)人口统计学因素。主要包括生源(如农村、城镇)、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性别等。一般而言,男生较女生有更多的体育锻炼行为;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者、父母有锻炼行为者较其他有更高的锻炼水平。(2)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自我效能、锻炼体验等。若个体有用积极的锻炼态度和稳定的锻炼动机,并认为自己有实施锻炼行为的能力,并在锻炼实践中获得积极锻炼体验时,个体更倾向于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和社会约束。如来自同学、朋友、家庭、老师的支持;学校、社区等体育协会和组织的活动;社会舆论、媒体信息对体育锻炼的宣传等。(4)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锻炼场地设施的数量及可得性;社区、学校的锻炼氛围。
3 大学生锻炼行为干预及策略
3.1 锻炼行为干预研究
经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以锻炼干预、锻炼行为干预等为主题,对2005年至今的研究报道进行检索,发现锻炼行为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研究引入了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3-5],但也有研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干预策略。从干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均以跨理论模型为其理论基础,干预的措施主要有健康教育、咨询;帮助制定计划或运动处方;提供便利条件等。从干预效果的定性结论来看,干预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干预的面较窄,大多基于影响个体心理进而影响行为的假设进行干预。分析发现,仅依靠健康教育或宣传材料的干预效果均不够理想,基于综合模式的干预较采用单一模式干预报告的干预效果要好,且以上研究涉及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内容较少。有干预研究表明[6],仅仅依靠健康教育并不足以改变个体的锻炼行为,必须依靠政策的有力支持和行为的综合干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锻炼行为干预策略研究
早些年就有人注意到环境和组织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提出应将学校、家庭、社区应有机结合,构建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网络(陈海燕,2004)。2005年邱梅婷等[7]指出,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机制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所产生的锻炼行为结果符合行为的动机目标,并在一并条件保障下促使锻炼行为不断重复、强化,形成习惯。2007年姚明焰等[8]在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提出对不同锻炼行为者制定干预目标,从健康教育、利用板报、电视、网络、广播等,宣传、塑造校园体育氛围,发展健身联盟和社会支持系统几方面综合立体式干预策略。2010年曾永忠等[9]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类似的结果,从心理倾向、条件、强化三个方面构建促进大学生身体锻炼的理论模型。2011年乔玉成[10]的研究中包括了制度对青少年习惯养成的作用,提出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关键是环境润育、制度他律和主体自律。这些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但与干预研究相对照发现,现在的干预研究着重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进行干预,涉及政策和环境的综合立体干预较少。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干预策略,但这些干预策略的效力还缺乏实证研究的检验。
4 结语
大学生锻炼行为缺乏依然存在,其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虽然不同时期的研究者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积极锻炼的策略,但由于耗时费力,忽略了对这些策略的检验,以至于无法了解其效力。同时,以往的研究着重对影响因素中个体因素的研究,缺乏结合社会和环境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整体思考,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实验和实证研究,探索并概括出更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用于指导锻炼行为促进研究与实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005/88539.html,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48/201109/xxgk_124202.html,2011.
[3]司琦,陈红玉,刘海群,等.促进若是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以听力残疾学生为例[J].体育科学,2010,30(7):32-41.
[4]李建国.动机访谈对运动准备期大学生的干预研究[J].运动,2011,27:62-63.
[5]刘付新.对不同性别茂名乙烯工人锻炼行为实施干预的实验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1(5):49-50.
[6]刘清华.工厂控烟和体育锻炼干预效果观察[J].疾病监测,2005,20(4):214-216.
[7]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8]姚明焰,甑志平,杨兆春,等.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特征与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7,30(5):648-650.
[9]曾永忠,董伦红,赵苏喆.促进大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理论研究:影响因素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4):70-75.
[10]乔玉成.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机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11,18(5):87-94.
G807
A
2095-2813(2013)04(a)-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