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
2013-08-14陈华忠
陈华忠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简称校本教研)已被一线教师所接受。那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发挥校本教研功能?这值得我们农村小学不断探究与思考。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时下,校本教研如火如荼开展,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但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问题和困惑
(一)负担过重制约校本教研
农村小学多是规模较小,多数教师要兼任两个班的语数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好一点的要包班,或一个人要教跨年段的两个班数学或语文,还要担任班主任,每周平均课时数超过18节。每天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编写教案、处理班级中琐事,接待家长或家访,还要填写各种的表格,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应付各种检查,准备各项活动等。每天基本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天下来,大多教师感觉身心疲惫,没有心思去静静地学习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何谈什么教学改革与创新。而校本教研,真让人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
(二)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学校认为教研活动就是每一学期安排上几节公开课,然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至于对教材分析与探讨、教学反思交流、作业设置研究等则没有列入其中,也不举行沙龙研讨与引领式的专题讲座,更谈不上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教研活动。这样,校本教研内容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就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也没有教师间思维碰撞,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甚至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
(三)校本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
校本教研要求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学校平时教学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学校大部分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生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适于自己研究,如何去研究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教研组、备课组每周一次的活动只能表面化, 没有规划、没有主题,只是安排一些常规的教学工作,如议论一下本周的课时安排,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等。
(四)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
目前,许多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存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上级教研员到校进行现场指导较少,许多农村小学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教材分析,集体备课,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五)校本教研缺乏激励机制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许多学校对什么才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应体现在什么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是不是教师在上级举行的各级业务比赛中获奖就算成长,或能把自己学生的成绩教好就是成长,或教师能写几篇论文、做几个课题就是成长。这些表明,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评定问题,如何认定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问题。这导致农村小学管理者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内容把握比较困难,制度的出台难以达到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的作用,以致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存在应付心理,教研活动成了完成学校任务的无奈之举。
二、校本教研采取的对策
教育科研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向科研要质量,靠科研上台阶”已逐步成为人们共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研是教学基础上的提高,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动力。教育科研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教育科研应应抓好“四个方面”。
(一)以理论为向导
我们在教科研过程中,时常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甚至想退缩,除了意志不坚强和急功近利之外,主要的还是缺少教育理论的指导。实施新课程,我们需要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并运用这些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平时教育科研工作。而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所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学理论。由于教学理论是教学工作的指南,提高教师的素质要以教师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就无法使实践活动得到升华。所以,我校重视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另外,加强制度性措施。学校购订教育教学杂志与理论书籍,提供学习材料,每年都尽可能地为教师们订一些教育教学刊物,帮助老师们学习,并不定期组织报告会、汇报会、理论学习辅导等。凡各学科所需要的可供学习和有利于教科研工作的硬件或软件,要求完全给予满足,并且不断增加投入。要求每位教师每年都要写读书笔记一万字。定期检查,记入本人工作考核。
(二)以课题为抓手
课题选择,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成效、价值与意义。这正如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所指出的:“课题的形成与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经济技术的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为此,要做科研兴校工作,必须重视科研课题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依据教育实践。即从教育实践中找课题。教育实践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选择课题的基本来源。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比如:我校的德育研究课题“新时期班集体建设和管理”,就是从教育实践寻找的。
二是依据教育理论的文献。即从教育理论文献中找出课题,把理论中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是别人研究过的但是有争议的问题,作为选择研究的课题。比如,我校开展的“小学数学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探讨,就属于这方面选择的研究课题。
三是依据上级课题与学校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比如:我校开展的“问题——自主探究解决”的课题,就是依据市进修校的“问题解决”教学实验课题选择的子课题。
同时,课题选择力求做到“新、小、易”。所谓“新”,选题要符合学校实际研究能力,又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要有时代感,有生命力。所谓“小”,从表面看来虽小,但很有研究价值。所谓“易”,课题难度不要太大,便于我们研究,易出成效,实验周期也不要太长。
(三)以课堂为阵地
教学研究的源泉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演练场,同时是检验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为此,我校经常举行教学研讨、总结交流、分析评估、调控反馈等活动,做到:
1.课题牵动。学年初我们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还要求教师要围绕学校的总课题,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研究的子课题。同时我们要重视培养教师的“课题意识”,鼓励教师立足自己的平时教学和自身水平,在身边找问题,由问题上升课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由于这样的课题来自于教学实际,源自于教师自身,因而更能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2.实验班带动。实验班就是典型、是榜样。典型能够带动一般,榜样能够影响整个学校。在重视实验班研究成果的同时,更要重视成果及时展示与汇报,带动其他教师的教学,真正发挥其辐射作用。
3.活动促动。我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为研究同类课题的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探讨的机会与舞台。安排实验班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先进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听后进行针对性评议。还定期组织实验班教师与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交流,谈收获、提问题、讲困惑、议策略,寻找解决的办法。让教师在交流合作、思想碰撞中得到了收获,开阔了视野,又让教师在展示中感受到了研究的愉快。
4.常规拉动。教育科研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它有自身的运作规律,需要严格地遵循。在教科研常规管理上,我们坚持形成课题有论证,实验之前有方案,实验过程有记录、有汇报、有研讨, 有案例、有小结。各种资料档案要齐全,成果形成有鉴定,研究成果有辐射。这样井然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效地拉动了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
(四) 以制度做激励
农村小学要开展校本教研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不断强化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内在需求,使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一种高昂的态势。一方面,对于一些优秀的校本课题研究,学校应给予必要的表彰和奖励,并在校内外各种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在职称晋升时予以一定的加分,以此来鼓励各科教师边做好常规教学工作边积极进行学科校本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将校本研究活动,作为教师的工作积点,凡承担了校本研究尤其学科校本研究任务的教师,按照负责人、参与人,分别计以一定的工作量,并在绩效工资分配时予以适当奖励。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定的校级课题立项制度。对于各科教师提出的那些切入点较好、研究过程设计规范的小课题,可以列为校级科研项目,给予经费配套,并在有机会时将它们推荐到上一级教科研主管部门立项等,借以激励各科教师投身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