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探析
2013-08-14毛王芳
毛王芳
摘 要: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城乡文化在发展程度、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从文化观念、文化定位、文化产业、文化保障和文化互动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统筹城乡;文化;难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37-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十八大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一、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多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1]。文化具有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2]。农村文化发展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文化条件,有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的发展道路。
二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面。“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改变文化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缓建城乡“二元”差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必要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接近10%,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追求更高层级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扩大。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城市,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望。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不断满足这一需求,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四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农村人口相对减少。但农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多数。相对于城市来说,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明显落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目标。基于此,不断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支持农村文化发展,协调城乡文化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现实难题
一是城乡文化发展程度差距明显。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3:1。从经济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这一角度来看,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较大。从现实情况分析也不难发现,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广大农民使用机会微小。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乡镇综合文化站尚未全面普及。在中西部一些落后的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凤毛麟角。各种主题的文化节日和文化活动在城市屡见不鲜,城市文化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然而在农村,一些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节日由于缺少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也在逐渐退出农民的生活,农民文化生活基本限于看电视、报纸和休闲消遣类书籍。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成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原因。
二是城乡文化资金投入差别较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与农村在公民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正逐步缩小差距,文化一体化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需要中央补助投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共计23 746个(不含黑龙江农垦项目),建设面积808.3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35 327万元,已完成投资698 622万元。然而,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基本没有设备维护费、经常性活动经费以及内容建设经费,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以村里自筹为主,与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差距很大,这依然是影响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城乡文化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农村宣传文化人员不足,以兼职居多,专职文化工作者寥若晨星,且调动频繁,不稳定,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少地方存在制度“盲点”,文化人员缺少学习、培训机会,思想政治素质、文化艺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受经济状况和地区文化特点的影响,农民文艺团队的发展不平衡,一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农村文艺团队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则基本处于空白,而农村文艺团队“走出去”后很难再“走回来”为广大农民提供文化服务。
四是城乡文化交流互动严重不足。“送文化下乡”等文化交流活动在部门地区还未实施,或者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农村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够,向城市宣传和扩散难度大,社会影响较小。城乡文化在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城乡文化融合难度加大。城乡文化交流不够、互动不足,且不平衡,是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中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是促进统筹城乡文化观念形成。牢固树立城乡文化平等共进的观念[3],客观看待城乡文化不同。文化的形成与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环境、人们的文化教育程度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先后之分,他们是具有各自特色的相对独立的统一体,不能互相代替。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城乡文化平等的观念,消除“城市文化先进,农村文化落后;城市文化高雅,农村文化低俗”的文化偏见,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形式。
二是明确统筹城乡文化功能定位。要结合区位优势、资源分布及地域特色,合理规划城乡文化功能布局,构筑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4]。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在文化建设发展中要树立榜样,追求精品,发挥典型示范影响。市县级城市应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打造城乡文化互动发展的承转带。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应重点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培育、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形成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互关联、互成体系却又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积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三是推动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积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部蕴含着潜在的文化生长空间和产业拓展空间。通过充分挖掘、整合、优化、利用好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传统文化资源,除了满足农民自身的文化生活需求外,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发展当地的旅游资源,构建文化产业链,以期达到文化和经济上的良性互补,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感受文化气息,消费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3]。加强对文化概念的策划和宣传,依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形成系列产业链。
四是加快统筹城乡文化保障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有序实施,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村村有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加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向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倾斜,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合理安排,支持东西部地区开展有地域特色、适合当地风俗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为农民提供先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5]。促进文化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实行相关人员竞争上岗制度。加强各类文化人才的培训,全面提高文化队伍整体水平,培养文化骨干。建立文化工作激励制度,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
五是丰富统筹城乡文化互助形式。开展农村文化“走出去”和城市文化“引进来”工作。深化“文化下乡”活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文化下乡”常态化。鼓励农村的优秀文化人才和队伍走出农村,走进城市,积极宣传展示农村特色文化,打响品牌,亮出特色。建立城乡文化互助平台,经常性地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城乡文化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1).
[2]杨景海.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兰州日报,2011-10-26(6).
[3]王晓钧.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统筹城乡文化建设[J].今日科苑,2008,(22).
[4]黄波.关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文化报,2008-03-15(3).
[5]张静如,柳建辉.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2011)[M].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俞明辉.关于统筹城乡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生活品质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