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3-08-14于凌炜
于凌炜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尽快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文化强国;发展;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29-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这既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文化建设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着力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务之急。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总是该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与该社会基本制度及其要求相适应,并决定着该社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主体的理想和愿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有机统一,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在当今我国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对外的引领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问题,为我们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事情的本质,保证我们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对国家、民族立足于现实条件而确立的对未来美好社会前景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不竭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已经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是推进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动力。因此,必须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有先进性。因此,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坐标,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保护文化生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意在借用生态学的方法对文化进行研究,表征的是文化如同生命体一样也具有生态特征。在一定时期内,文化体系内部各个具体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使得人类的文化导向平衡、经久不衰。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是一个处于世界文化生态体系之中、由多种文化类型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在该系统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单独发生作用,各文化类型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融合,而各文化类型间的融合是要在它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实现的。如同平衡的自然生态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一样,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文化生态系统内各种构成要素能够依照特定原则组织,呈现稳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运行状态,此即为平衡的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生态平衡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只有各种文化共同发展和繁荣,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快速进行。
文化生态平衡问题只有通过文化生态的建设才能实现。实现文化生态平衡,就是要把建设和谐共处、协同并进的有机文化生态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首先,要实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构成了当今中国文化的三大形态。主导文化以政治话语为基调,精英文化以人文话语为基调,而大众文化以世俗话语为基调。三种文化虽有各自不同的基调,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主导文化虽以政治话语为主,但其中也不乏人文话语及大众化的问题;精英文化也必然蕴含着一定的政治思潮、体现某种世俗色彩;而大众文化内也不可能缺少政治成分和人文思索。因此,在现实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实现三者的健康互动,防止将它们的思想内容做脱离实际的孤立化、片面化、简单化和僵硬化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充分地吸纳、整合社会文化,也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其次,实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相融。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我们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要防止打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旗号的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与复古倒退,也要警惕打着文化现代主义旗号的全盘西化。再次,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与超越。民族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和品格,因此,保护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固守传统而不注重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那这种文化也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要保护文化生态,实现文化生态的平衡,就要使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交流中互动融合、各展所长、共同进步。文化是不能隔绝的,文化需要在交流中进步、在传承中发展。萨伊德认为“文化是杂生的、多样的;各种文化和文明……如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任何对其进行一元化或简单化描述的企图都注定要落空”[3]。我们要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胸襟,充分认识并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差异及价值取向,创造条件,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体系,促进不同文化在相互借鉴和竞争中平衡有序持续发展。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全人类的美好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命题,并对其基本含义进行了阐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后来,在《资本论》和《1857—1858年经济手稿》等多部著作中,他们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更加科学的阐述,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虽然是对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来说的,但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为这一价值目标的尽快实现而不断努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明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这段话鲜明地体现了文化建设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人在社会实践中不仅改造着自然,也在创造着文化,同时文化又反过来塑造着人,实际上,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对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首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二者相互统一、互为前提、共同发展。其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客观上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而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导致“单向度”发展的人不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本身就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是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能力、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最高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建设就是对人的建设,“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目的,文化的本质在于创造人、发展人。”[6]因此,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础性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3]萨伊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