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辽西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系统*
2013-08-13张晋燕
■朱 斌 张晋燕
辽西地区通常指辽宁省的西南部地区,包括:关外重镇锦州、三燕古都朝阳、滨海古城葫芦岛、藏传佛教东方中心阜新、湿地鹤乡盘锦等5座城市,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此地区属于丘陵地区,山海相连,自然资源与文物古迹众多,而且区内城市均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辽宁省重要的旅游区。
理论支持
(一)旅游圈理论
旅游圈是一个地理概念,即是各方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纽带形成的协作区域,是一定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具有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
旅游圈具体可以理解为:以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核心,通过旅游轴线的连接,将其周边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统合成具有较强的向心性和层次性的旅游目的地区域单元。即以发达的旅游交通为依托,以一个或少数几个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旅游吸引核心,带动并辐射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具有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规模的旅游城市共同发展,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圈层式结构的、一体化发展倾向的旅游目的地 “集合体”。
2.旅游圈的空间结构分析
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主要由 “点、轴、圈”三大要素构成。其中 “点”是指区域内不同等级的中心旅游城市,这些城市在该区域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是由旅游供给和需求、旅游极化和扩散作用围绕的中心所在;“轴”是指在该区域中对旅游经济活动起连接作用的旅游交通,也可以称旅游通道,是它将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串连起来,使得旅游热点和旅游冷(温)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圈”指由各类旅游城市、交通线路等共同组成的具有向心性和层次性的旅游区域,是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各种旅游经济活动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所能达到的最大空间范围。
3.旅游圈层的划分
旅游圈一般是客观自发形成与主观规划推动形成的双作用的产物,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根据各个城市或经济要素之间的距离,呈现圈层式的扩展 (图1),具有向外辐射、扩散的特点,由处于核心位置的核心层逐渐向松散的扩展层扩散,达到旅游圈的最大范围。
(二)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来自于希腊语,最早出现于生物学中,1879年,由德国的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意思是指 “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后,共生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渗透到社会的很多领域。从一般意义上讲,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它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
共生不但具有自组织过程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共生过程的独特个性。共生单元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在共生中相互激励、共同合作进化,表现为共生个体或共生组织的各项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共生关系的协同效应和创新动力,共存共荣、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最深刻本质。 “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 “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是实现 “双赢”和 “多赢”的理想模式。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企业财务人员弄虚作假的账务问题比比皆是,职业诚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些有失道德公允的财政现象,使大部分投资者对我国会计师行业提出了质疑,进而直接导致投资行业股市下跌,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在职业高中会计教学中,教师并未给予诚信教育足够的重视,学生也未能从根本上树立职业诚信意识。因此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无法规范自身的行为和职业道德,为企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造成从事会计行业人员的地位直线下降。
图1 旅游圈层的划分
表1 辽西地区知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图2 辽西地区知名旅游资源占全省比例
辽西旅游资源总体分析
辽西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级别颇高,而且类型多样 (表1),高层次旅游资源在全省占据较高比例 (图2)。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水域景观和地域景观两大类,具体包括化石、山岳、森林、洞穴、海滨、岛屿、湖泊、风景河段等基本类型,这些各类旅游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辽西地区自然旅游景观,集中体现在山景、滨海、森林、化石和湿地5个方面。辽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因此人文旅游资源也很富足,目前在辽西地区已经发现多处古、近代遗迹,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资源有古人类文化遗址、秦汉文化、辽金文化、满清文化等。
辽西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1.异质性与互补性突出
锦州市是关外重镇,以辽沈战役闻名的红色旅游城市,兼有海滨与山岳景观;葫芦岛市以海滨旅游资源为主,但同时兼有古城和温泉旅游资源;盘锦市以湿地旅游资源闻名,红海滩、丹顶鹤是其最著名的旅游名片,另外盘锦的河蟹与大米还是很好的地方特产;朝阳市是三燕古都,具有各类文化遗址和众多文物的荟萃之地;阜新市以藏传佛教和蒙族风情为主。五座城市的旅游资源既有差异,又具有互补的特性,是对于城市间开展竞争与合作是非常有利的。
2.时空的集聚性强
辽西地区是沿海的狭长地带,是我国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积淀了深厚的战争文化;同时这里是关东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叉过渡地带,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留下了历史见证:葫芦岛的碣石遗址是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锦州万佛堂石窟是北魏时期的鲜卑族文化的象征,阜新的瑞应寺和海棠山摩崖造像代表的是蒙古族风情,葫芦岛的兴城古城则记载着明清两个朝代的变迁,另外全区域还具有满清文化的痕迹。
表2 辽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系统
3.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密切融合
辽西地区山海兼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表现出自然与人文密切融合的特点,如医巫闾山之于青岩寺,俗话说 “关外多山,以闾山居首,闾山多寺,以青岩寺为奇”,山寺紧密融合,游客无不向往,另外笔架山天桥之于三清阁,兴城古城之于兴城海滨和温泉。无不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完美与密切融合。
4.旅游资源空间组合良好
辽西地区旅游资源空间组合密度良好,旅游资源密集分布在辽西中心城市锦州的周围,距离大都在百十公里之内,交通非常方便,十分易于组合,并且旅游资源类型差异互补,功能齐全,可以多样化地满足游人的需求。
构建辽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系统
纵观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各地纷纷开始实施以区域内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为基础的 “旅游圈”战略,实现以共生模式为基础、 “双赢”和 “多赢”为目的的区域协作发展,例如上海和浙江等地相继提出建设1-4小时旅游圈计划。
跨入21世纪后,在我国区域旅游协作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合作共赢成为发展旅游的普遍共识,关于区域旅游协作的研究更加广泛与深入,各个区域内城市之间的旅游协作由 “虚”转 “实”,例如,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共同打造的 “泛珠三角旅游”,另外如环太湖旅游圈、环渤海旅游圈、长江三角洲旅游圈、大上海旅游圈等。
辽西地区的5座城市地缘接近,社会经济往来频繁,具有类似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在省内的分区上也通常被统称为辽西地区,这对于旅游城市圈的组合非常重要。基于对辽西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与分析,辽西地区在旅游发展上旅游资源基础条件良好,空间结构合理,特征明显,具备较强的互补组合和实现 “多赢”的条件。
根据辽西旅游资源的总量、规模、级别与特征,构建出以锦州、葫芦岛2个地级市为核心,以阜新、朝阳、盘锦3个地级市为腹地,以区域内较偏远的县市为扩展的辽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系统 (表2)。
参考资料
1.朱斌.辽西旅游资源探查[J].江苏商论,2009,4.
2.朱斌.辽西地区旅游产品的优化开发与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09,9.
3.吴国清.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3.
4.邹本涛.关于辽西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2007,3.
5.陈才,邱明.辽西旅游地域系统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J].渤海大学学报,2002,3.
6.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