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2013-08-13温艳
温 艳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尤其自2010年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以来,在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不同院校制定出了更加符合当地产业结构需求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2010年启动的骨干校建设期间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 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涵的理解
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工作过程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涵可概括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应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它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强调学生在具体、完整、综合的工作过程中学习与思考,感受职业成长,在形成专业能力的同时,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用工作过程对应相应的课程
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在工作实践中,不同工种、不同岗位进行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但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即“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6个阶段。
二 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立足宁夏,面向西部,服务区域经济;突出“工学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成长规律为主线、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构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第一阶段:专业教师与课程专家进行人才需求调研,进行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专业教师与课程专家进行工作分析,遴选实践专家。
第三阶段:课程专家、企业实践专家与专业教师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第四阶段:专业教师与课程专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确定学习领域。
第五阶段: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通过学习领域描述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制定学习情境、课程标准。
第六阶段:专业教师、实践专家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学习情境、课程标准的论证与修订。
第七阶段: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程教学。
第八阶段: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企业专家与学生四方进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反馈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新一轮的修订与完善。
(二)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在对宁夏化工、煤化工生产车间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化工生产的基本规律和区域化工产品特点,围绕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兼顾职业成长规律,通过与实践专家座谈,分析化工生产装置操作及维护、工艺运行控制、化工生产过程技术管理三个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参照国家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化工、煤化工企业“外操”、“中控”、“运行工程师(工艺技术员)”岗位职责,确定学习领域,通过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三 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施
在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受到运行机制、教学条件、师资等因素的制约,而起关键作用的莫过于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实践教学条件是课程体系实施重点,师资是课程体系实施难点。
(一)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保障
以典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为依托,紧紧围绕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将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及制度引入基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以开展顶岗实习和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双向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基地”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教师流动中心”,以中心为平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二)教学团队保障
构建“双师为主体,专兼两条线”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双师为主体:团队成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化工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化工实践能力。专兼两条线:要求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中坚,又通过“社会聘用”,让社会上那些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团队进行必要的充实。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