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学类本科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策略
2013-08-13刘庆华杨盛强
刘庆华,杨盛强,邹 亚,阳 杰
(湖南农业大学 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 1.6%的人自主创业;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的人准备继续读研,6.1%的人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 2.1%的人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按上述比例推算,有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成为“啃老族”。由于就业不易,2011年本科毕业生中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继续读研而非参加工作,选择读研的比例较 2010年增加了 2.5个百分点。[1]201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预计2013年将达到历史新高,为699万人。[2-3]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于农业高校中的理学类毕业生来说,形势更为紧迫,就业工作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拟结合工作实践,针对理学类学生本科生特点,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策略。
一、理学类学生及其就业特点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 2010—2012年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显示:一是签订协议书的人数基本稳定在30%-40%。2010年签订协议书38人,占33.93%;2011年签订协议书38人,占34.23%;2012年签订协议书46人,占37.39%。二是考研深造录取比例低,年均不到20%。2010年考研录取20人,录取17.85%;2011年考研录取20人,占18.01%;2012年考研录取15人,占12.19%。三是只有少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 2010年签订聘用合同者为 3人,占2.68%;2011年签订聘用合同者为7人,占6.31%;2012年签订聘用合同者为7人,占5.69%。四是创业人数极少。三年中只有 201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个毕业生从事创业项目有关的工作。五是基层就业人数少。2010、2011年没有人到基层工作,2012年有6人到基层工作。六是待就业人数较多。2010年待就业人数50人,占44.64%;2011年待就业人数8人,占7.21%;2012年待就业人数47人,占38.12%。
表1 2010-2012年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
从上述分析可知,湖南农业大学理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待就业比例偏高。为何理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局面、就业形势不乐观?笔者对理学类学生在校表现、学习现状及择业情况等进行了系统思考,发现理学学生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学习基本功底扎实,但综合能力较弱。理学学生生源质量普遍较高,笔者对 2012级新生高考成绩进行统计发现,8.87%的学生超过了一本录取线20分,部分学生的数、理、化成绩分数很高,基本功底普遍较为扎实。大多数学生善于主动学习,十分用功,学习风气也比较好。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超过500分的学生达到30%;一些同学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还有学生获得湖南省三等奖以上的奖励。理学学生虽然学习扎实,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还有待提高,如表达能力十分欠缺,不会与人打交道;社会活动能力欠缺等。
二是思维严谨缜密有耐心,但思想不活跃。理学学生逻辑思维较好,做事情比较严谨,能够细致地分析问题,同时充满耐心。但相当部分理学学生思想上不活跃,创新精神欠缺,多数只顾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很少拓展和培养自己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比较内向。
三是考研目标较高,但整体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理学学子求知欲望强烈,报考研究生往往冲刺全国211、985高校。2009级学生145人,约有50人报考研究生,报考率34.48%,几乎都是冲刺全国211、985高校。但较多理学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知道以后干什么,奋斗方向和目标经常迷失;动手能力有差距,就业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就业期望值过高,并且只注重薪金的多少,无视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因而,大多数毕业生在观望就业形势,等待就业机会,因而待业人数不少。
二、基于理学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策略
面对理学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特点,学院和教师应该科学对待和思考,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增强理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理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全面开展就业指导。一是针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大一新生刚进大学时便组织他们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使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及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做方向性的方案。这样学生能够较早地了解就业,尽早有就业的意识,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二是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名人堂”及“精英大讲堂”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就业类指导讲座,将就业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讲座形式告知学生,给学生普及就业常识。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来院开展讲座,与学生交流就业经验,认识就业误区,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就业。针对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邀请业界专家到校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并鼓励学生多走出校园到业界锻炼自己的能力,与未来的职业要求达到无缝对接。三是大力开展三、四年级学生考研动员系列活动。考研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专业特点,学院应鼓励毕业生积极报考,并且根据每位同学的情况和特点帮助其正确定位,做出合理的选择。并且举办考研辅导班、经验交流会等,通过多种形式做好考研辅导工作。四是动员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大力动员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尤其是鼓励毕业生报考选调生、村官、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基层教师特设岗位及鼓励毕业生报考各级各类政府公务员。鼓励毕业生参加政府组织或举办的各类培训,并聘请有关专家到学院进行培训,提高毕业生应考能力与技巧。
(2)对高年级学生实施导师制重点开展全员育人工作。因材施教,在高年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及科研活动,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设计,可以得到导师一对一的辅导,不仅能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视野变得开阔,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升,而且能提升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竞争力。学生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专业技能学习,也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治学精神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学生由于价值观念取向造成的就业困难。此外,充分调动导师、班主任的“就业导师”作用,实实在在地去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包括就业心态、就业目标,努力营造全员关心、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浓厚氛围。
(3)突出开展专业知识竞赛和专业技能训练。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培训、高等数学培训、数学建模培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等,并鼓励学生参加湖南省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4)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结合,做好毕业生就业调适与辅导。面对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就业甚至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会留下阴影。因此,学院应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针对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就业观念、就业心态等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女学生心理压力往往大于男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心理专干要进行一对一疏导。这既有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有效地帮助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5)针对学生的不同意愿和情况分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分类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做好就业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对就业困难的学生逐一排查,摸清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将就业信息匹配到人,协调解决。首先,及时公布政府有关就业政策和及时公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对于国家、省、市和学校有关就业政策及招聘信息,及时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和信息发布会组织学生学习和掌握,并及时通知毕业生报名或参加培训或参加招聘会动。其次,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学院应创立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工作联谊会制度,开拓并巩固良好的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地根据毕业生的要求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等邀请有关用人单位到学校召开招聘会;结合个人就业倾向、综合素质等,根据招聘单位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荐毕业生参加招聘会,既能提高毕业生应聘成功率和效率,又能提高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有利于构建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
(6)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工作。当前,校企合作是推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形式。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见习,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了解社会和认清自己知识的不足;企业的赞助可以解决部分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问题,帮助更多的困难毕业生完成学业和提高就业能力;可以促进教学改革,以使课程设置更趋于合理,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邀请企业家和校友来院言传身教,积极开展专项培训,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全免费的“SYB_创办企业培训”,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校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学生创业创新社团开展活动等。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掌握创业技能,促进学生创业的自我教育与实践。
[1]王婷婷.《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 毕业生近一成失业[N].法制晚报,2012-06-11.
[2]凌军辉,仇 逸,茆 琛.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N].阿克苏日报,2012-06-30.
[3]邱 玥.明年,我们应对“史上最多”[N].光明日报,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