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基于内外在目标-生活满意度视角
2013-08-13凌宇
凌 宇
(湖南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目前,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占总从业人员的53. 2% 。[1]农村女性在家庭关系中处于重要结点位置,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2]农村女性的生活满意度是她们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也是体现她们幸福水平的重要标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李辉等人以云南、河南两地的农村女性为对象的研究显示,农村女性生活满意度受其所处的环境、心理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3]张义祯研究发现,相对于人口因素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当前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更大。[4]孙灯勇的研究表明,留守女性整体幸福感指数中等偏上,其中经济状况幸福感和社会环境幸福感状况满意度偏低。[5]可见,在现有的研究中,农村女性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关注的内容大多比较宽泛,没有具体阐述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而农村妇女工作的开展需要更多的具体理论支持。
为具体分析农村女性自我效能感对内、外在目标、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探讨提高农村女性生活满意度的方法与途径,笔者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接受调查的农村女性来自湖南省所属的南岳、湘阴、醴陵、望城、江华、湘乡、桃源、新化8个县。共378人,年龄在25岁到60岁之间,其中25-34岁组115人,35-44岁组191人,45-60岁组71人;大专文化76人,高中文化173人,初中文化87人,中专文化42人;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45人,1万到2万之间的166人,2万到3万之间的88人,3万元以上的79人;务农妇女218人,打工妇女160人;已婚妇女312人,未婚妇女66人。生活满意度的一般情况在调查结果部分体现。问卷调查由当地妇联工作人员统一组织,以地区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现场自填问卷,当场收回。
研究工具为:1)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with-life Scale)。该量表由5个条目构成,为7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7级,得分越高则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2)欲望指数量表(Aspiration Index)。该量表由Kasser和Ryan 编制,由 35个条目组成,分七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采用7 级评分,从“完全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评定为1-7级 。在七个分量表中,经济成功、社会认同、外表有吸引力为外在目标,自我接纳、归宿感、团体情感和身体健康为内在目标。研究表明该量表的中文版的信度、效度良好。[7]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8]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按1-4级评分,总分的理论范围是10到40分,总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王才康等人进行了该量表中文版的修订与验证。信效度检验表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分半信度为0.90。[9]研究数据采用 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
一、自我效能感与内外在目标、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10]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和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11]内在目标如自我接纳、归属感、团体情感以及身体健康等,是与关系、自律和完成的心理需要相一致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在个体内部得到满足感。外在目标是包括经济成功、社会认同、外表有吸引力以及受欢迎程度等方面在内的个体欲望水平,关注的是获得外在的奖励或社会赞扬。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个体活动时的情绪状态和效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女性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内在目标、外在目标也呈显著正相关(表1)。
表1 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内、外在目标的相关性
Deci 和Ryan关于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对外部利益的过分关注会干扰人们对内部需要的追求,并影响自我的整体性和自我实现。[12]行为主义者则认为,当自我能有效获得外部利益时就能更好地自我调节,外部成就应该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13]目标结构研究者认为追求积极未来目标的个体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14]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外在目标还是内在目标,都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支持了行为主义者的观点,表明农村女性的生活满意度与其内、外在目标呈正相关关系。
总之,综合国内的许多研究发现,不管针对哪个群体,他们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大都存在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的相关分析也说明,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农村女性一般都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比较自信,精力较为充沛,对生活多持乐观态度,表现出来的整个精神面貌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因此,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农村女性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
二、自我效能感在内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一般而言,如果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改变内、外在目标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作用,则自我效能感是调节变量;如果内、外在目标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继而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水平,则自我效能感是中介变量。所以,自我效能感既可以做调节变量也可以做中介变量。为了探讨自我效能感对内、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的作用,使用层次回归进行分析。先分析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再检验其调节效应。
1.自我效能感在内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Baron 和Kenny[15]提出中介效应检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自变量(X)能显著预测中介变量(W)和因变量(Y);(2)控制自变量(X)后,中介变量(W)能显著预测因变量(Y);(3)控制中介变量(W)后,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预测作用明显降低。如果控制中介变量(W)后,自变量(X)对因变量(Y)仍有显著的预测,就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如果控制中介变量(W)后,自变量(X)对因变量(Y)无显著的预测,就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以下具体验证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内在目标-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首先,将变量中心化,其次,建立三个回归方程:自我效能感(W)对内在目标(X)的回归方程、生活满意度(Y)对内在目标(X)的回归方程、生活满意度(Y)对内在目标(X)和自我效能(W)的回归方程。
内在目标可以分别预测生活满意度与自我效能感(ps<0.01),所以满足条件⑴。表2列出了层次回归结果,在第三步中,控制了内在目标(自变量X)后,自我效能感(中介变量W)仍可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因变量Y),满足了条件(2)。同时,从第三步可以看出,控制自我效能感后,内在目标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明显降低,内在目标对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中介变量引入前的0.269下降到中介变量引入后的0.138,说明存在中介效应。由于此时的内在目标仍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而非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所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0.273×0.479/0.269=48.6%。
表2 自我效能在内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2.自我效能感在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外在目标可以分别预测生活满意度与自我效能感(ps<0.01),所以满足条件⑴。表1 列出了层次回归结果,在第三步中,控制了外在目标(自变量X)后,自我效能感(中介变量W)仍可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因变量Y),满足了条件(2)。同时,从第三步可以看出,控制自我效能感后,外在目标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明显降低,外在目标对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中介变量引入前的0.202下降到中介变量引入后的0.022,说明存在中介效应,同时此时的外在目标已不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因此是完全中介效应。
表3 自我效能感在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已有研究已多次验证个人欲望水平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而对于具体影响机制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研究所关注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农村女性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总体评估,是农村女性总体自信心的体现,不同的欲望水平在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作用下也许会产生不同的生活满意度,这也是本研究考察其中介作用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村女性群体中,自我效能感在欲望指数的内、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都存在中介效应,不同的是其在内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而在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效应。这说明农村女性为自己所确立的内、外在目标都会通过其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其总体的自信水平,影响到其生活满意度,而其外在目标更是完全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其生活满意度起作用,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农村妇女为自己确立较高的内、外在目标时,都能相应地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三、自我效能感在内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1.自我效能感在内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通过做Y=aX+bM+cXM+e的层次回归分析,可以检验自我效能感是否为调节变量。第一步,做Y对X和M的回归,得测定系数R12。第二步,做Y对X、M和XM的回归得R22,如果R22显著大于R12,则调节效应显著。或者,作XM的回归系数检验,如果回归系数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
由于第二步中乘积项WX的回归系数不显著(t=0.687,p=0.493),R2的变化只有0.001,所以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不过自我效能感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是显著的,即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会改变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而调节效应不显著只是说明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不会改变内在目标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
表4 自我效能感(W)在内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2.自我效能感在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由于第二步中乘积项WX的回归系数显著(t=2.167,p=0.031),R2的变化达到0.009,所以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显著,说明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会改变外在目标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表5)。
表5 自我效能感(W)在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在调节效应的分析中,农村女性自我效能感在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而在内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则没有调节效应。这说明农村女性的自我效能感能够调节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农村妇女,其外在目标对其生活满意度影响越大。有研究者认为过度追求外在目标会降低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会有更多的心理健康损害,这说明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可能起到不同作用。本研究虽然显示了内、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但却只有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会被自我效能感调节,表明较之内在目标,外在目标会有更多的波动性和暂时性,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更容易受其他因素如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综上可知,农村女性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农村女性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农村女性自我效能感在内、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都存在中介效应。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农村妇女为自己确立较高的内外在目标时,都能相应地提高生活满意度。农村女性自我效能感在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而在内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则没有调节效应,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农村妇女,其外在目标对生活满意度影响越大。
总之,农村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她们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多处于社会的较低层次,缺乏强烈的成就动机、竞争精神及社会参与意识,她们思想较为狭隘,在遇到各种社会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差,依附思想较严重,碰到困难缺少积极应对方式。但同时她们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与生活质量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基于此,应当采取开设农村妇女心理课堂,开展农村妇女自立自强的相关宣传,扶持农村女性就业、创业,增强农村女性参与社会活动意识,建立农村女性心理关爱体系等政策措施,帮助农村女性树立适当的内、外在目标,提高农村女性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1]李 靖,徐雪高,陈 兰,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十二五”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5):2-8.
[2]顾秀莲.建设新农村需要更多妇女带头人[N].中国妇女报,2006- 02- 26.
[3]李 辉,李 芸,唐 立.农村女性生活满意度的Logistic 回归分析——以云南、河南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6):13-16.
[4]张义祯.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东南学术,2010(5):168-176.
[5]孙灯勇.留守农民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68.
[6]Eunkook S,Diener E,Shigehiro O,et al.The shifting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across culture:emotions versus nor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2):482-452.
[7]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欲望指数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15-17.
[8]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 188.
[9]王才康,胡中锋,刘 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10]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39-42.
[1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行为医学杂志社,2001:191.
[12]Deci EL,Ryan RM.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In R Dienstbier.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M].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1,38:237- 288.
[13]Bandura A.Self- 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and action through internal standards and goal systems.In L Pervin.Goal concepts 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M].Hillsdale,NJ:Erlbaum,1989:19- 85.
[14]Emmons RA.Abstract versus concrete goals:Personal striving level,physical illness,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62:292-300.
[15]Baron RM,Kenny 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 Pers Soc Psychol,1986,51:1173-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