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修改也通幽
2013-08-12赵莉莉
赵莉莉
其实,修改文章,不光是使作品更臻于完美,在修改过程中,修改者的写作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那么,由谁来改,改什么,怎么改。笔者以为,这“改”必须由作文者为之,不能由师者代之。“改”的内容不外乎是拟题、立意、谋篇、遣词等等。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拟题要有看头儿
好题一半文,文章标题好比人的眼睛。修改文章首先要看文题拟得好不好,看它是否与自己想要表达或已经表达的内容相符。如果有问题,是文题不妥,还是内容不准,要细细揣摩。
如,有个学生写一位老奶奶劝说一个小孩,把抓到的燕子放了。文章内容很生动,但第一稿的标题是“黑衣人”。我让他好好看看文章标题,他说,好像一个行侠仗义的人有些恐怖了。于是当场改作“珍爱生灵的老奶奶”,就鲜明地表现出老奶奶的人物特征了。
二、立意要有品头儿
立意要有品头儿,是说文章的立意经得起品评,有评论价值,好的文章立意高远,反映主题深刻,耐人回味,发人深省。有了好的标题,还要有高远的立意,文章才臻于完美,让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尤其要培养学生品评立意的能力。
如,有个学生写篇题为《感悟》的文章,题目含义很深,但文章内容却十分平淡。后来经过几次修改,文章的立意高了,由原来写儿时上学嬉戏,提高到人生苦短,要只争朝夕上了。而且认识到: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无论怎样美好,也是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最要紧的是如何把握好这实实在在的眼前,然后再去憧憬那美好的未来。在这样反复的修改中,使学生学会了欣赏自然,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品尝人性。在写作的修改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化育人格,使文章立意升格的方法很多。如,同中求异,正中求反,小中求大,常中求奇,众中求一,一中求多,实中求虚,旧中求新,浅中求深,古中求今等等。但最关键的是对生活本质的认识要有深刻性、新颖性,有了这个前提,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上述方法,积极思考,就会不断提高作文的立意品味,写出深刻新颖,有现实意义,给人以感悟、启迪和教育意义的作文来。
三、谋篇要有兴头儿
所谓谋篇,就是如何安排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它涉及很多方面:如,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等。所谓有兴头儿,就是对谋篇的修改非常感兴趣儿而产生的劲头。你想,谋篇原本就是苦差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对比修改中产生兴趣而又有劲头呢?那就是不要操之过急,操之过多,要一点一点地,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改。首先让学生有兴趣,然后有勇气。
如,有的人写文章,往往开头平铺直叙,或者入题很慢,或者好话一下说绝,无法展开。有个学生写新学期第一周两次分班一文中的开头,原稿是这样的:“那天,老师说‘明天重新分班。下面随即炸开了锅……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便挤到教学楼前,看看自己的最终归宿……”
修改稿是这样写的:
“又分班啦”!
一大早,同学们就挤到教学楼前,争看自己最终的归宿……
这样先用一句话把消息传开,且一个“又”字足见分班之频以及对此之烦,然后同学们挤看名单。把原稿两天的事并到一个早上,事件突然,气氛紧张,时间紧凑,语言也简洁多了。教师应告诉学生:文章开头的原则是以能使文章顺利展开,引起读者兴趣为佳。其实这样做,也引起了修改的兴趣儿。
四、遣词要有嚼头儿
所谓有嚼头,就是耐玩味,禁推敲。拿到修改作文上来说,就是对字、词、句进行反复玩味推敲。然后加以修改,大到一段话,小到一个词,都有玩味、推敲的必要。让学生自己改文章,从大处着眼,把握拟题、立意、谋篇固然很重要,但从小处着眼,推敲句、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小处着眼,都怎么个着眼法呢?简单说来就是四个字:删、增、理、换。
1.删。就是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毫无保留地删去,使文章简洁。
2.增。就是在关键处加上关键字或词,甚至是句子。
3. 理。就是调整词序或句序,把不合理、不顺口的话序调整得合理、顺口,甚至更加生动。
4. 换。就是用新的字、词或句替换原文中不妥的字、词或句子。
以上“删、增、理、换”是同时进行的。为了说明问题,特排序而言之,实无先后之分。
鲁迅先生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的名篇《藤野先生》就修改了一百六七十处;《〈坟〉的〈题记〉》全文只有一千字,却改动一百多处。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
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中有这样一段话:“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有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接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不对头啊,句子成分多点或少点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么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是修改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