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点”效应 感恩新课改

2013-08-12杨玉娟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4期
关键词:支点课件素质教育

杨玉娟

古希腊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而新课改就是一个“支点”,它撬起的不是地球,而是素质教育的根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时时处处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的素质教育才真正落到实处。

作为一名农村地理教师,我把握教育发展脉搏,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充分利用新课改这一“支点”,积极推进和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一、备课

1. 精心研读探究新课标,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确立起新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多媒体展示课件可以处处创设教学情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节知识的需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评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真正落实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自然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一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体会和课本知识纷纷说出“为什么水是宝贵的资源?”在你身边有无“水污染现象?”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华。

第二步:运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和板图板画,处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气候中的季风和降水分布密切相关,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温故知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让学生动起来,活跃自主性智力活动,成为“内化”和“外化”的诱因,自觉成为科学认知的构建者,成为创造性的学习主人。

2. 跨学科找联系。地理学科在考查时,是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呈现。为此,我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查找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方面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各科知识是相通的,地理图像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

我在开展地理教学时特别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而且注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新精神特征之一,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尊重并体现这一意志,就必须正确面对学生身上无可争议的现实问题:认知结构构建不同,信息捕捉敏感度不同,信息加工处理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有策略地进行分层;利用有效合理的分层空间,学生间进行有意义的信息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即主体分层、探索创新。

例如,讲授“地球和地球仪”这节课时,让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小组,运用材料:乒乓球、细铁丝、胡萝卜、透明胶等自制地球仪,训练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协作的能力,同时在各组对比中培养竞争意识和审美情趣。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氛围,形成探究地理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的性格,创造性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布置作业

作为地理学科,能否有效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才是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灵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让学生回家给亲朋好友当好“天气预报”解说员,同时写一份调查报告,反映农村百姓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有用的地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培养了热爱科学的精神。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我由一名传统工匠型教师转化为反思、研究型教师,我不断学习新的课程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不断质疑、反思、创新。课堂是我血汗挥洒的热土,新课改给了我发挥的空间,学生、教室和身边的事物都是我得心应手的教育资源。

教室内,模拟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两极地区,从而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让学生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观察太阳的方向、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方向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地面获得光热多少的变化和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

在我眼中,学生没有丑小鸭,所以他们敢说敢做,既激发了他们,也鼓励了我。

猜你喜欢

支点课件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