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013-08-12孙艳玲

关键词:想象能力欣赏

孙艳玲

【摘 要】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而新课标所提的“语文素养”则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学会欣赏 想象能力

一 引领学生学会“欣赏”

语文课程改革将“欣赏”这一概念作为必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提到日程上来。认为,“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其他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补充,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引入“欣赏”的教学手段,学习和运用“欣赏”这一方法,就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毫无疑问,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理解”这一基础的升华和提高。欣赏,需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对文章不仅“分析地研究”,而且“综合地感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真正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阅读境界,使读者与作者共鸣。毫无疑问,欣赏是一种主观体验。评价欣赏能力必须立足于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把鉴赏辞典中的赏析设计成选择项,然后让学生做选择题,实际上违背了欣赏的本意,它并不能真正评价学生的欣赏能力。

欣赏是对作品整体而言的,包含内容与形式。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文学作品欣赏的重点是作品的形象、情境和语言,以引起感情的共鸣。在评价中应考虑文学作品欣赏的特殊性,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决定了人们对文学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因此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固定答案评价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一种结论,提倡多角度地探索事物本质。

欣赏是读者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和想象,所以考查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重在评价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即评价他们能否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作者的艺术构思,丰富再现作者的创造形象。

欣赏应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而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对学生是否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评价,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而且应以定性评价为主。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特别是意境很美的课文,总是在欣赏课文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课文欣赏是实现课文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作用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欣赏活动,才能让学生觉得课文有意思,才能打动学生,学生才会主动接受,主动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审美教育作用。

在课堂中,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意思,独立地欣赏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的内容等把握了同类课文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就可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地运用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思想水平,在课余时间里独立、自由地欣赏课文,学习课文了。他们反复阅读、不断感受、体味、玩赏,逐步加深对课文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创作时的艺术形象和创造新的形象,从而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要鼓励学生根据作品所提供的材料,通过课内课外的多种渠道,寻找、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创造性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把欣赏教学升华到更理想的层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沟通,领略内涵

教师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同一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来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感悟。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儿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有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满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少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2.放飞思维,驰骋想象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培养更多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比如我们熟悉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假若真是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去了美感,失去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归”字的含义。画是如此,文学艺术亦是如此,表现出的作者心灵的感受。“虚”即想象已不再是“无”,而是由“无”升华而成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品的精髓。

猜你喜欢

想象能力欣赏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学习能力
巧妙利用教材插图,有效培养学生能力
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研究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