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2013-08-12武作领

关键词:探寻意境美山水画

武作领

【摘 要】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体现的是一种美的境界、是作者从大自然中探寻美,用绘画来影响和感化人的心灵、性情和品格,又用“景”间接暗示。品味传统中国山水画,需要综合体味山水画的文化品味和意境效果。意境,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的有机融合,是作者的修养在画面上的综合反映,更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

【关键词】山水画 意境美 探寻“美”

一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现在“不似之似”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体系的精髓,它凝聚着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精神,也是绘画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评价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中国山水画讲究神似,苏东坡曾题诗:“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中国山水画不仅有形,而且还有神,不应单纯地追求形似或神似,而应两者结合,以形似为前提,神似为目的,是手段,目的在于“似”,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才是有意境美的作品。

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中国画家正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欧阳修曾在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这里的“不画形”、“忘形”,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即在掌握形似之后的一种“意象变形”。这种变形意在抒情和表现人生,目的是“得似”、“神似”、“得意”、“传情”。

而石涛则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成为了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中国画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象只是写实的,而追求“不似之似似之”。不似是手段,目的在“似”。

作者常常是把他在现实中看到的具体的东西,在头脑中经过变形、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形状,来寄托自己的情意,从而诞生作品。以形写神的花鸟画中,客观对象的表现,后于明显的主导地位而作者主观的感受则渗透于客观对象的形神之中,同样在写意画中,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也多半不是客观现象的神,而是作者主观为神,元僧觉隐说:“吾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

二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现在“画中有诗”

对于中国山水画来说,写意便是抒情、便是诗意,“诗者,志之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足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国的诗、歌、舞本来就“三位一体”,后来又加上书法和绘画,可以说是“五位一体”。无论是什么样的“情”都要通过“形”,“形”是“情景交融”的“景”,也就是意境。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山水画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构造的艺术方法,诗画互补,使得意境更加深远。

苏东坡说的:“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道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画的文学化。中国山水画,自顾恺之始标志着文人进入画坛,也酿就了中国山水画的诗化特质。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

写意更是中国山水画最本质的艺术观,它是画家对于时代、民族、社会、自然等一切的深邃体察。中国山水画先有工笔后有写意,而写意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工笔,它们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画体,却都遵循着一个共同循则:即要表达作者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让看画之人能与作者感同身受。“既雕既凿复归于朴”是说繁琐的加工调配,还不如朴素、单纯、大方好。因此,中国山水画用色主张单纯、明快、清新、朴实,保持原色美为好。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诗、书、画、印为特征的固有程式的应用。人们在品味传统绘画时,多能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文人雅士又常采用画中题诗的方式来强调绘画意境的表达。诗、书、画、印的综合性画面,体现了传统绘画的多重审美效果,在视觉欣赏上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对于题画诗,苏东坡曾留有名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现在“真实性上”

意境是我国艺术的独特审美意识。中国的花写画中,特别是文人画中,往往把画的对象人格化,更提高了审美的意境,这在四君子画中尤为明显。以梅、兰、竹、菊象征人们的崇高品格,它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品格替身,或冲寒先发、或幽谷自香、或劲傲冰霜、或冷艳傲霜,人们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发现了这些坚强刚毅的品格,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它不但已经超出现实美的范畴,而且也超出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文人画对人品在画中的反映其为重视。

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窥意境而运斤。”、“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沉吟视听之区,流连万象之际。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中国艺术的意境都是与作者紧密相联的,是与情感相交融的,即是作者想象改造和感情浸润的记忆表象,在审美的意境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作者经过一悉锤炼、升华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之所在。中国山水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的是在于作者所要表达的的思想境界。

于是常常有人品即画品之说,赋予自然山川以人的品格,这乃是中国山水画借物抒情、借景言志的优良传统,由于追求的不同,则反映出作者各个审美皆趣与人生理想。无论是怎样的信息,都可谓是人在自然中对自身的观照,是自然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升华。由于人的品格不同,不同作者反映在画中的意境,就有了品格的差异,这便是同一题材在不同作者笔下迥异共趣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艺术生命之源来自如下方面:一是自然的生命,宇宙的生命,可叫做天源;二是自我的生命,也可叫做心源。正如唐代张操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明造化便是自然的生命,心源便是自我的生命,但无论是天源还是心源都是对自我生命的展示,都表达作者的一种感受,表达作者此时的心境及意境。

猜你喜欢

探寻意境美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有感于高中生数学解题效能提升的方法探寻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程灿山水画作品
探寻《指南》背景下幼儿艺术作品的评价方式◇蔡雅玲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