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泉流过的花园

2013-08-12陈淑丽

关键词:曹植继承

陈淑丽

【摘 要】曹植对汉乐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影响了汉乐府。尽管曹植变汉乐府为抒情、高雅,但与汉乐府是一脉相承的。本文主要从风调气息、铺成夸张、寓言诗及情感基调论述了曹植对汉乐府的继承。

【关键词】汉乐府 曹植 继承

萧涤非先生说“间尝求之吾国文学史,其足与子建后先辉映者,吾得二人焉,曰前有屈原,后有杜甫”。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歌成就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他的乐府诗更是精华中的奇葩。大多数人对曹植乐府诗的研究往往放在对其身世背景的阐释,或论其诗歌的特质进而阐述诗歌在文学史中的发展,或放在三曹中对乐府诗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研究。而对于汉乐府,往往更多地偏向于曹植诗歌对其的发展。“汉乐府变于魏,而子建实为之枢纽。”(《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乐府诗用于个人抒情……是乐府诗的一大变化”(《汉魏六朝诗论丛》)。其实在曹植乐府诗中更多的是对汉乐府的继承,只有清楚曹植对汉乐府的继承才能更深刻地发现其对乐府诗歌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分别从风调气息、寓言诗及情感基调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

曹植乐府诗对汉乐府继承最大的表现莫过于对五言诗的集大成。从乐府歌谣发展而来的五言诗,在建安这个新时代,这个新的文学体裁中承载了更多的文学内容。在这一方面,很多人对它有过深入的探讨。本文只做简单的陈述。

一 风调气息之继承

萧涤非先生说“汉乐府采之里巷,质朴鄙俚,情趣天然,子建则多所寄托,而使乐府带有浓厚贵族色彩,完全变为文人一己之咏怀诗”,在这里,萧涤非先生更多地侧重于曹植对汉乐府的发展。其实笔者更同意黄侃先生在《诗品义疏》中所说的“文采缤纷而不离闾里歌谣之质”。黄先生不单看到了曹植在语言上的变化,而又同时看出了曹诗与乐府诗相承之处——风调气息。“阅读汉乐府犹如观看一卷社会风俗画,它真实地展示了有血有肉的人生和各式各样的世相”。(王云熙 邬国平《汉乐府风格论》)而曹植的诗歌就是一卷社会风俗画。《美女篇》之于《陌上桑》、《羽林郎》,美女姿态,风趣盎然,尽显乐府本色。《名都篇》之于《相逢行》,洛阳少年之驰骋宴饮与荡子游狭斜之繁华甚盛。尽显都市生活之喧哗与世家地位之显赫。《箜篌引》之于《善哉行》,宾客宴饮,酒歌游戏,尽显富贵人之醉态与欢愉。

二 寓言诗之影响

汉乐府有许多寓言诗,常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来描写事物,故事结构、情节非常离奇,就像是优美的童话。如《乌生》中乌鸦母子端坐秦氏桂树间,悠哉享受,不料秦氏家荡子射杀老乌,由此而感慨不该游戏桂树间,可转念一想,再高深的动物,都难逃脱人类的捕捉。用寓言的形式揭示了善良弱者的心理和迫害者的残忍,阐释了“祸福无形”的道理,真是“奇杰之作”。还有采用对话体,如《雉子班》死别的悲情。《雉子班》诗中“三次呼唤‘雉子,语调感情大有分别,第一个‘雉子是爱抚,第二个是叮嘱,最后是哀呼。”(余冠英《乐府诗选》)同样在《婕蝶行》、《枯鱼过河泣》及《战城南》中都有寓言形式,这些事构思奇特,发人深省。这些寓言诗对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鰕但篇》、《吁嗟篇》、《鹞雀篇》具有寓言、童话色彩的诗篇有重要的影响。《野田黄雀行》:“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以寓言的形式写出了朋友遇难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心痛与悲哀,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这种表现形式,“皆情不能已,而势或难言”。《吁嗟篇》:“长去本根逝,夙夜无闲休。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黄泉。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子建藩国屡迁,求试不用,愿入伺左右终不能得,发愤而作。”朱述之此诗有感三徙都而作,伤同根而见灭之痛心。曹植借转蓬的飘荡无依来写自己的处境,凄婉哀怨。

三 情感基调之影响

曹植作品中不仅有慷慨激昂的《白马篇》,而且还有悠远的游仙诗,他的悲怨情篇亦是一大特色。这种感情基调与汉乐府有相承之处。《怨诗行》之于《怨歌行》,古题《怨歌行》抒发了一女子害怕被抛弃之怨情。曹植则在《怨诗行》中写成了周公本着忠心为国却被流言蜚语毁谤以致遭到周成王的猜忌与怀疑,而实际上是抒发了他尽心尽力为朝廷却受无端迫害的怨愤之情。具体呈现的内容虽有所差别,但二者之间的悲怨之情是相似的,而且怨妇和逐臣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又是相认同的,这应该是曹植借《怨诗行》来抒发其内心怨情的主要原因之一。他的许多古辞还有飘荡之感的呈现:《吁嗟篇》、《门有万里客行》传达了游子的心声,前篇以喻物的形式曲折的述说,后篇借他人之口同情的转达。这些情感在古诗十九首中普遍存在,这种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比如铺成夸张的手法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前人研究也比较多,在此不多加叙述。上述各点应该说是曹植在对民间文学充分吸收后的结果,比如他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议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因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背后仍流露出他向乐府民歌学习和继承的痕迹。如其《美女篇》之于古辞《陌上桑》,几乎是一样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等;再有语言风格方面。质朴无华,简洁明了。如“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门有万里客行》)等等,可见汉乐府民歌对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之大。诚如余冠英《三曹诗选·前言》所说:“民歌像清泉流过花园似的浸润着曹植的诗篇”。

当然汉乐府对曹植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方面。还有在沿袭乐府旧题而抒写心声中对题目的继承,对汉乐府语句的直接引用,以及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这些都十分明显。而这些往往是放在三曹对乐府诗歌的继承里面来陈述。因为这些是他们的共性,而本文是把曹植单列出来作探讨,故不作详细的说明。

总之,曹植乐府诗是在接受了汉乐府影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但曹植是文人,所以诗歌内容和风格有了巨大的变化:格调变得高雅,文字变得藻丽。曹植继承了汉乐府质朴自然的本色,接近汉乐府民歌,而又有所突破。钟嵘《诗品》评其诗“百余篇率皆鄙直如俚语”,更将形神兼备、文质并美的境界推向文人创作。但无论如何,这些乐府诗的产生和繁荣都离不开汉乐府的滋养。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黄节.汉魏乐府风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萧涤非.汉魏乐府风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6]唐会霞.曹魏的乐府诗创作对汉乐府的接受[J].贵州社会科学,2007

[7]王增文.试谈汉乐府的浪漫主义[J].黄淮学刊,1989

猜你喜欢

曹植继承
曹植并非怀才不遇
七步诗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
曹植渴死八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