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招生困境的策略分析
2013-08-1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李 红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民以食为天,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可替代,而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作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重要阵地的农业地方高校,却面临招生困境。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有意让子女报考农业高校的城市居民只有1.6%,农村居民不到13%[1]。生源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甚至是生存与发展。正确认识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招生形势,客观分析困难存在的原因,探讨招生工作对策,成为摆在农业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招生困境
传统农科专业是以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为基础的专业,主要包括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招生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的第一志愿率填报率严重不足
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招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第一志愿率填报率严重不足。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录取的考生,80%以上为无专业志愿调剂过来的。如长江大学近5年农科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情况 (表1),是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的缩影。虽然该校农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条件,但平均志愿填报率最高的园艺专业,不到25%,最低的植物保护和动物科学专业只有10%,甚至在2013年,植物保护专业的志愿填报率不到5%。
表1 长江大学2009~2013年各农科专业第一志愿填报情况 %
1.2 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的招生计划难以完成
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招生计划难以完成。当前,农科专业在农业高校的招生计划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虽然愿意填报有农科专业的高校,但在选择专业时,仍然选择非农科专业。当录取调剂到农科专业后,不少学生不情不愿,有的甚至直接放弃而选择复读。近几年,农科专业的录取报到率都在95%左右,有时甚至更低,其结果是浪费了宝贵的农科专业招生计划,这与国家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旺盛需求很不相称[2]。
1.3 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录取的生源质量不高
不少地方农业高校虽然办学实力较强,农科专业更是优势和特色专业,在师资、教学条件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然而,大部分省属农业大学录取学生的平均分数水平,明显低于同层次的其他类高校[3]。农科专业新生录取分数线更低,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农科录取分数线差值明显低于其他学科 (表2)[4],生源质量明显偏低。
表2 福建农林大学2005~2008年生源质量统计表
1.4 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
专业调剂录取的学生,对自己所录取的专业缺乏认同,专业思想很不稳定。每年农科专业的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稳定专业思想、解除广大学生心中的疑虑方面,以让新生全面了解和宏观把握所学专业,但是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仍有不少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转到非农专业,不过只有部分学生(20%左右)能如愿,而在不能转入非农专业的学生中 “学农不爱农”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农科专业在学习、经济和心理上存在困难的 “三困”学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其中不少学生是由于对专业不认同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困难,继而引发心理问题[5]。
2 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招生的影响因素
2.1 农科专业招生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 “三农”问题,提出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农业科技人才,这给农科专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目前国家对就读农科专业的学生缺乏有效的倾斜政策和激励机制。国家对农科专业招生的政策扶持不足与国家对农业现代科技人才的需求旺盛形成鲜明的反差。
2.2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广大学生报考农科
我国考生不愿学农的传统观念和心理,至今仍然根深蒂固。考生不愿报考农科专业,主观上原因是因为潜意识中的 “轻农、歧农”思想,农村生源考生考大学是为了跳出 “农门”,而不愿再入农门;而城市生源的考生,认为学农不仅辛苦,而且待遇低,学农没有什么出路。
2.3 考生和家长缺乏对农科专业前景的认知了解
考生不愿报考农科专业,一是不少考生和家长认为学习农科专业就是下田干农活,技术含量不高,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以及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多;二是对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了解,主观地认为学习农科专业 “不好就业”,只能面向农村基层、在艰苦行业就业,而且就业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实际上,许多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广,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不仅待遇并不差,而且发展后劲也很足[5]。表3为长江大学2009至2013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从表3可以看出,尽管近几年毕业生规模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就业率都在95%左右,五年的平均值为95.3%。
表3 长江大学2009~2013届各农科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 %
2.4 农业高校内部缺乏吸引优秀考生报考的相关政策
农业高校在招生类型方面比较单一,对于有一定专长、对农科专业感兴趣、愿意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考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选拔渠道,也缺乏吸引优秀考生报考的相关政策,比如设立农科优秀新生专项奖学金、奖助学金评比的倾斜政策、增加农科专业学生本硕连读的比例等。
3 促进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招生的对策
3.1 制定相关倾斜政策,促进农科专业招生
3.1.1 改革招录政策,稳定招生数量
一是实现农科高校自主招生。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单列农科自主招生计划,采取自主招生方式选拔录取志愿学农的考生。自主招生成绩可以由2部分组成,入学申请书成绩和面试成绩。入学申请书主要考察考生对我国农业的现状认识、发展趋势展望和考生将来的打算,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
二是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对不能进行自主招生的,学校按专业志愿优先的录取规则,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农科专业考生。
三是志愿优先,降分录取。若批次线上第一志愿考生不足时,采取批次降20分投档,以保证录取立志学农的第一志愿学生。
3.1.2 制定优录政策,提高生源质量
一是减免学费。批次线上被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免交学费。被减免的学费,由教育主管部门等同于免费师范生一样,从生均拨款中补足。
二是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对达到上一批次线 (或批次线上40分)以上第一志愿考生,可获得一定数额新生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资金,由当地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安排并下拔到各校,专款专用。
三是适度提高奖学金比例。在每年评定奖、助学金时,当地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明确给农科专业学生一定比例指标上浮。
3.1.3 采取优培措施,培养拔尖人才
一是实行学历提升计划。对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读研究生资格的学校,在推免过程中,应给农科学生进行政策倾斜。
二是实行海外学习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适度扩大农科高校的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促进农业高校推荐更多的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
三是实行卓越农艺师计划。按照国家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开展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卓越农艺师的培养,培养创新型农业拔尖技术人才。
3.2 媒体加强宣传,让广大考生了解学农的状况
要让考生和考生家长加强对农业、农业高校和学农前景的了解,改变对学农的偏见,应推动广大新闻媒体参与其中。
3.2.1 宣传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发达国家农业的今天,就是我国农业的明天。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背景下,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一条必由之路。要实现这种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科技人员在其中大有可为。这些实际情况,新闻媒体应促使广大民众去了解。
3.2.2 宣传农业高校的办学实力
不少农业高校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的媒体应加强对农业高校的宣传,让考生和考生家长了解农业高校和农科专业。
3.2.3 宣传农科专业的就业状况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是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所关心的。相关媒体应加强农科就业现状的宣传,以破除其认为 “轻农、歧农”的思想。另外,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不仅仅是宣传农科专业的优秀校友事迹,而且宣传毕业当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典型班级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职位、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等,让考生增强学农的信心。
3.3 高校应有促进农科专业招生的举措
3.3.1 大力加强招生宣传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学农前景和农科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介绍农科师资力量、教学实验条件,介绍农业发展前景和毕业生就业形势,介绍优秀校友事迹,增强学农信心;制作学校宣传片,利用相关门户网站和电视台,广泛宣传农科的办学实力和优秀校友事迹。
二是宣传招生录取的优惠政策。相关优惠政策,一方面写入招生章程,全面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力宣传,激发高中考生的报考热情。
三是发展各种力量进入高中进行实地招生宣传。组织发动优秀校友回母校高中做励志报告,现身说法,进行宣传引导,一方面要取得学生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要取得高中班主任老师的认同,在生源较多的省级示范高中建成稳固的生源基地。
3.3.2 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增强农科办学实力。学校应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提升农科专业的办学实力。
二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农科专业学生虽然进口不畅,但出口却很旺。泛泛的思想教育工作,难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采取导师制,学生一进校就分给各位专业教师,从大一带到毕业,导师可以带领学生早入科研、早了解产业,从根本解决专业认同问题。
三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教授名师踊跃上讲台、搞教改,不断推陈出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增大实践课和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科研单位或企业实习,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3.3 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畅通毕业生就业出口
一是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关心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等要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求职和工作中少走弯路。二是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就业预期,立志到基层就业。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科毕业生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要引导同学们把握机遇,去广大农村去建功立业。三是大力开拓就业市场,对长期来校招聘的单位以及大型农业企业,可以签订合作教育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并挂牌成为稳固的就业基地。
[1]赵 军.高等教育社会角色的置换研究——基于城乡二元结构转型的理解 [J].教育与现代化,2006,(3):38-44.
[2]彭小川,魏 鹏,赵小剑.关于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150-153.
[3]刘贵友,刘志民.道路·模式·战略——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42.
[4]李扬裕,余建晖,陈学红,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生源状况与对策——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J].高等农业教育,2009,(9):78-81.
[5]姚江林,陈国顺,魏 鹏,等.高等农业院校农科专业招生现状及对策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3):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