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蓝天白云再也不能靠“单干”
2013-08-10文/詹勇
文/詹 勇
日前,环保部发布5月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在10个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排名中,京津冀地区成为重灾区,占了八席,其中北京名列第八。这样的排名,与人们的环境感受相呼应,也加深了对大气污染的警思。
“雾霾会串门”,这是人们对空气污染流动性、区域性特征的形象描述。现在,空气污染最重城市像难兄难弟一般,扎堆分布于京津冀地区,更说明这一区域的大气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而且客观上形成了息息相通的命运共同体,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北京市环保部门就曾向媒体诉苦,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25%以上源自外地。在距离北京180公里的保定,其市长也坦言,当地对首都的外来污染“功不可没”。
从结果上看,京津冀不少城市为雾霾所困,但在成因上却是各有各的烦恼:北京受制于机动车快速增长等因素,天津受到了煤炭能源、化工产业的负面影响,至于河北,则是钢铁、水泥、火电等两高产业集中的省份。
这样的现实情况,要求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既要因地制宜、破解当地污染难题,做好“自选动作”;又要相互协作、统筹规划,做好“集体动作”,形成治理的合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标准不一致,甲地已经“闻风”而动,而乙地却按兵不动,其结果就是费了力的不落好,不费力的好不了,整个区域在各自为政中陷入雾霾的重围。
细细分析,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来源广泛,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防治需要全社会戮力同心、共同行动。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大家都尽一把力”。这其中,一个极为紧迫的方面,就是区域联防联控,进行协同治理。
筑牢大气污染防治的防火墙,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城市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必要环节。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能源结构优化,无论是减少污染物排放,还是推行清洁生产,都应通盘考虑,做出合理的顶层设计。面对大范围、区域性雾霾带来的挑战,治理行动再也不能零敲碎打,再也不能囿于一时一域,而应着眼于区域大气质量改善,创新管理制度和治理方式,让各地摆脱地方利益的藩篱,避免“单干”的盲目性,哪怕会有暂时的阵痛与牺牲,也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最终实现各方的共赢。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治理大气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今年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从区域联防联控,到全民共同参与,从产业转型升级,到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无不说明保卫我们头顶的蓝天白云,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也是一场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总体战”。重见天朗气清,不仅需要净化我们的空气,更需要净化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