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区域大气污染亟须联防联控

2013-08-10

北京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气象条件迎春污染物

文/本刊记者 郭 隆

环境污染没有行政区划之隔,环境保护同样必须重视区域合作。作为2013年联合调研的子课题之一,北京市政协开展了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调研。

自去年年底以来,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高频次地出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大面积雾霾天气,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处一片蓝天下,共居一泓碧水间,环境污染没有行政区划之隔,环境保护同样必须重视区域合作。为破解大气污染防治难题,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河北省、天津市等周边地区开展调研、座谈,就加快推进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共识。

治理“排放+输送”须协同作战

京津冀区域人口密度集中,聚集了大量的水泥、钢铁、炼油石化等高污染产业,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高。2010年京津冀主要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为177.98万吨、225.09万吨、107.84万吨、42.6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使得京津冀区域大气质量相比全国其他区域更加恶化。数据显示:2010年京津冀区域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45微克/立方米、33微克/立方米、82微克/立方米,为欧美发达国家的2至4倍。与珠三角、长三角和成渝地区相比,卫星监测霾气溶胶指数在京津冀地区最强,且呈显著增强趋势。在2013年1季度环保部公布的全国10个空气最污染的城市,京津冀地区占了8个。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污染物在区域内相互传输影响明显。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对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物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外地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PM10年平均浓度贡献分别为34%、13%和19%。从区域上看,保定、天津、廊坊、张家口和唐山等地对北京地区的二氧化硫浓度贡献较大。

“京津冀区域已成为以高浓度细颗粒物(全年)和高浓度臭氧(夏秋季节)为特征的典型‘双高’型污染区域。”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强斌认为,环境问题已成为京津冀等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的桎梏,单靠某一省市进行污染防治,已无法达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区域联防联控,才能把大气污染特别是灰霾问题治理好。

张强斌分析说,区域污染输送问题是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大气治理面临的共同问题。他指出,处于同一个气候带的京津冀地区,自然形成了一个大的区域协同污染区,局地排放和周边输送增加了大气污染物控制和治理的难度。在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周边对北京、北京对周边的影响是互相的,大家是一个共同体,同在一个大气环境条件下。因此,单靠区域内的各行政主体单独采取减排措施,均难以解决其周边城市污染物的排放与传输。“所以‘独善其身’是行不通的,必须本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参与,构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环境监管模式,整体改善区域性大气污染。”

经过对周边省市的实地调研,调研组认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污染治理需建立区域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形成合力,协同作战。

面对“帮凶” 需一网监测数据共享

“影响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污染物的排放,二是该区域的气象条件,在京津冀地区还要特别加上‘弧形地势’这一重要因素。”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气象局副局长王迎春看来,气象条件对北京大气状况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王迎春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全国地形分布立体地图。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燕山和太行山在环首都圈的西北部连成了一道屏障般的“弧形山脉”,而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又非常陡峭,使得京津冀区域的西北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山凹。“如此的地形使得山前空气的流动性较小,偏南暖湿气流在山凹里打转,污染物在山前平原聚集,为雾霾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王迎春拿京津冀区域的地形特点,与长江三角洲的平原地势作比较来说明问题。“相比‘长三角’的平原地势,弧形地势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遇有偏东南风时,还会加剧污染物的输送和聚集。自去年以来该区域出现的高频次大气污染与地形条件是密不可分的。”王迎春说。

地形条件如此,那么老天爷又是否帮忙呢?王迎春结合近10年京津冀区域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冬季,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偏弱的时候,其力度不足以吹散北京城市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而西南上来的气流又相对较强,将整个华北区域的污染物向北京平流输送,且弱的偏西风过山后产生下沉增温运动,形成大气低层逆温,此时京津冀区域容易发生重污染天气。“逆温层犹如一个‘盖子’,阻止了空气的上下交换,将南边来的湿空气和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附近,促进了雾霾的形成。今年1月份有28天就是这种重污染气象条件。”到了夏季,偏南风湿度大且深厚,冷空气活动较弱没有带来明显的降水,污染物粒子吸湿膨胀,使二次污染物的形成、转化及输送作用增强,同样也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

对50年来京津冀地区气象条件总趋势的研究表明:冷空气弱、降水日数减少、风速减小、近地层高湿,近地层有逆温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极端气象条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加之弧状山脉的配合和城市热岛效应,使得京津冀区域的大气污染状况越发凸出。在北京市气象局最新的分析报告中显示:2013年6月份北京的雾霾天气为18天,是常年同期的6倍。

针对气象条件这一雾霾天气形成的“帮凶”,王迎春建议,应完善区域气象环境监测和预警网络,依托现有区域观测网,本着互为补充、标准统一、数据共享的原则,省市联合、部门联合建设统一布局、重点地区加密的环首都圈气象与大气污染监测网,建立环首都圈气象观测与大气污染监测数据资料共享平台和雾霾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同时,应建立区域气象监测信息与大气污染信息共享机制和多部门快速协调机制。“此外,应依据气象条件实施动态调控,比如出现重污染气象条件的情况下,要对重点企业实行严格的减排措施,加大对小汽车出行的限制等。”王迎春说。

“五个统一”下好“一盘棋”

建立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并不简单,涉及各个省市之间协调资源利益、统筹城市规划等多个层面。对此,调研组认为,推进区域联防联控,重点要建立一套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机制,从区域整体的需要出发,遵从地位平等、优势互补以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制定和执行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具体而言,须实现区域的“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和统一协调”的五个统一。

“当本地污染源涉及跨界影响时,传统属地环境管理体系往往难以满足区域大气污染控制需求。”张强斌指出,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让区内的省市之间从区域整体的需要出发,共同规划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方案。

调研组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调整、重点行业治理等大气污染防治重大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小组,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牵头,发改、科技、公安、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住建、交通、气象、能源等相关部门和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省区市政府参加。协调小组负责制定并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动计划,同时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区域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合作的重大事项。

京津冀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日益明显,以往单纯煤烟型大气污染末端控制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均已不能适应当前大气污染控制需求。对此,调研组提出,国家层面上应加强跨行政区环境合作的立法工作,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应逐步制定《环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环京地区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标准》等相关环境保护条件与立法;依据环境承载力与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规模、布局,环保措施等做出统一的规划;统一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标准要求,在机动车及油品、燃煤电厂、水泥建材、炼油石化等行业统一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特别排放限值;建立京津冀区域环境合作发展基金,解决区域间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问题等。

猜你喜欢

气象条件迎春污染物
山东省2021—2022年度气象条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孙迎春美术作品
迎春
迎春
不同取样方式下船机污染物排放结果的研究
山西太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基于气象条件的船舶引航风险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