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复台湾以后
2013-08-09
七月十五日,台湾延平姓郡王郑克爽上降表,正式宣布投降。七月二十五日,清康熙帝下赦谕,接受郑克爽投降。八月十三日,施琅率一万水师,从鹿耳门进入台湾受降。明郑政府全体官员前来迎接,施琅当场宣布安民告示,禁止官兵劫掠百姓,一路纪律严明,于台湾百姓秋毫无犯。之后施琅巡视台湾南北,安定地方。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军班师回朝,将郑克爽并台湾官员一干人等护送至北京。收复台湾的大业,至此彻底完成。
台湾的收复,意味着这场绵延数代人的战争,最终落下了帷幕,中国东南沿海,从此迎来了真正意义的和平。在这场战争中最终殊途同归,做出选择的人,也迎来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进京觐见过康熙帝后,郑克爽等一干台湾降官们,得到了清王朝的妥善安置,郑克爽受封海澄公,从此世居北京。郑克爽的旧臣幕僚刘国轩和冯锡范受封伯爵。职业军人刘国轩,还一度曾担任过天津总兵,在任上清正廉洁,与民休息,尤其是他在天津推广水稻种植,惠民颇多,也深受康熙赏识,之后康熙曾多次赏赐他财物宅邸,过世时受封太子太保,在明郑政权诸多降将中,他应是最受信用的一个。其余如林兴珠等部将,也各有任用,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建立奇功的“藤牌军”,在台湾收复两年后更被调往黑龙江,参加了清军两次收复雅克萨的战斗,继续屡建战功。
而台湾的历史,也在被收复之后,再次平稳走过了一个拐点。在台湾平定初期的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底,清政府“弃台论”一度甚嚣尘上,即要将台湾的全岛人口尽数迁入内地,只留一空空荒岛。持此议的,是大学士苏拜,该主张在清廷上下颇有市场,连当年举荐施琅的李光地也认为,台湾岛是可以抛弃的,至于荷兰人要占,只要他们愿意纳贡称臣,也可以由着他们占。连收复台湾决心异常坚决的康熙帝,在战事胜利后,竟然也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弃之无所损”。如果此议成真的话,这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关键时刻,还是施琅挺身而出,在台湾收复后,他为康熙上书了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在这份事关台湾命运的奏疏中,施琅以他几十年来对台湾的理解,全面分析了台湾对于中国的意义。包括军事上巩固边防的作用,经济上其沃野千里,对国民经济的支撑,甚至地处黄金海域,巨大的商业价值。奏疏中的每一个理由,都以他亲身的见闻经历为佐证,包括当年的海商经历,海洋征战,在郑芝龙、郑成功、清王朝几家势力间的反复辗转,更包括了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不同势力与它发生的战火纠葛,这是一份详细阐述台湾历史的著名奏疏,以一个老将军沉浮海洋的一生为佐证,证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王朝收复台湾的战役,真正的战斗只有一战,前后不过2个月,而事后关于台湾命运的争论,却长达8个月,几乎所有康熙朝的著名人物都牵涉进来。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四月二十一日,这场争论终于有了结果:依施琅奏议,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继承了南明时期郑成功在台湾的建制,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设机构统治。这以后的台湾,进入了它又一个黄金时期。在经过了战后早期的“回大陆潮”(台湾移民纷纷返回大陆)后,从康熙年间开始,更多的沿海移民进入台湾岛,至清朝乾隆年间,台湾岛的人口已经突破了百万人。而其经济贸易,也和大陆贸易圈连接在一起。两岸之间商船游走频繁,贸易繁荣,台湾的物产远销内地各省。这个5000年来中国领土中的蛮荒之地,至此已成中国国土密不可分的东南重镇。18世纪清朝重行“海禁”前的台湾,依然延续了它在东亚贸易圈中的特殊地位,更有了中国大陆的坚固依托,两岸的经济、文化,从此更成为难断的血脉。
战后的施琅,也得到了清王朝的表彰,被清王朝晋封为“靖海侯”,并永镇福建水师。
(摘自重庆出版社《就这样收复台湾:你所不知道的台湾历史》 作者: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