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爱上一个“睡美人”
2013-08-09
吴晗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历史小说和历史书。吴晗的父亲有个书斋,斋内藏书很多,基本上都是文史方面的线装古书。吴晗的少年时代,几乎把父亲的全部藏书都看完了。
1925年,16岁的吴晗中学毕业。那时家里经济情况每况愈下:弟妹逐渐长大,父亲患了肺病,每天需要不少医药费,家里根本就没有能力再供吴晗上大学。于是,父亲只好把吴晗安排在本地小学当教员。
吴晗不甘心长期当小学教师。1928年,在朋友的资助下,他考上了私立之江大学,翌年又考入位于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大学部。1930年8月,吴晗来到北平。他曾想直接转学到北京大学历史系,但因考试成绩严重偏科,文史和英文都得了满分,数学却考了零分;尽管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很器重他,但北大规定考生有一门成绩为零分者不得录取,胡适也没有办法录取他。
次年,吴晗报考清华大学史学系,数学仍然是零分,文史和英文又是满分。虽然清华与北大有同样的录取规定,但因为吴晗的文史成绩特别优秀,而破格录取了他。
来到清华大学的第二年,吴晗结识了他一生的爱人——袁震。
袁震原名袁震之,是湖北省光化县人,比吴晗大两岁,出生在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她自幼聪慧好学,思想比较超前。1921年,袁震和堂姐袁溥之考入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在董必武等革命先驱的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翌年,袁震为湖北女子参政协会起草了《成立宣言》,为此她和姐姐被学校开除;后在董必武的领导下,赶走反动校长,她们才又恢复学籍。1925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因交不起学费,只得到女子师范充当职员,学校当局又说她是“危险人物”而将她解聘。
此时,袁溥之被捕入狱。袁震在武汉待不下去了,就在1930年来到北平,考入清华大学史学系。23岁的袁震,很快成为清华屈指可数的才女。她长得也很漂亮,身材修长高挑,皮肤白皙,很多男同学都在追求她。
才貌双全的袁震,在一次回家看望患肺结核的父亲时被传染,也患上了肺结核;读到四年级的时候,被迫停学。因家中无人照顾,学校就允许袁震住在学校宿舍里,生活起居由她的室友蒋恩钿照料。
袁震对文学、史学都有研究。她卧病在床的时候,还经常向吴晗任编委的校刊投稿。吴晗很欣赏袁震写的文章,也十分想结识这位多少有点传奇色彩的同系女同学。在一个没有课的下午,蒋恩钿将吴晗带到她们的宿舍,吴晗第一次见到了病榻上的袁震。27岁的袁震虽是一位病人,但她优雅的气质、从容的谈吐,给吴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吴晗和同学们一起给袁震起了一个“睡美人”的雅号。
从此,吴晗隔三差五就来看一看病中的袁震。吴晗研究明史,袁震研究宋史,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在与袁震相处的过程中,吴晗对她的出众才华钦佩不已,却也因她生病而感到怜惜。他暗暗把袁震当做红颜知已,每当自己写成一篇新的论文,总会迫不及待地送给袁震看,让她提意见。他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袁震的眼前,而且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1934年夏,25岁的吴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在清华大学任教。
此年下半年,袁震的室友蒋恩钿毕业要去绥远教书,觉得应该找一个人来照顾袁震,于是,她找到了吴晗。吴晗听了蒋恩钿的来意,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下来。而无法离开病床的袁震,也只能接受好友们的安排。从此,吴晗一有时间就会到袁震的宿舍来。袁震得到了吴晗无微不至的照顾,渐渐地,两人日久生情。
同年,袁震堂姐袁溥之出狱后也来到北平照顾妹妹,她们在校外租了房子住。由于袁震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所以日常生活费用都由吴晗承担。吴晗每个星期都去看望袁震,给她送去药和生活费,并跟她谈学术、文艺、时事,以及对理想的探求等问题。
但此时的袁震祸不单行,她又得了骨结核,被一副石膏壳固定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对这个失学失业、病魔缠身而又一贫如洗的袁震,吴晗并没有避之不及,他仍然一往情深地来看望她。他还帮袁溥之找了一份工作,每月的工资够维持她们姐妹的生活开支。
吴晗每次来就站在袁震的病榻前,两人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袁震参加革命较早,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上她博闻强记,思路开阔,观点都很清晰,尤其在史学领域,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一切令吴晗佩服之至。
那段时间,吴晗坦率地向袁震表示了爱慕之意,但袁震坚决拒绝了。尽管她内心也很爱吴晗,不过她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她实在不愿意再连累为人忠厚的吴晗,更不愿拖累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所以,她只有把自己的爱情深埋在心底。她郑重其事地告诉吴晗说:“我已经无药可救,请吴先生好自为之吧。”可吴晗对她仍一心一意,一如既往地倾心眷恋和照顾着卧病在床的袁震。
因为对明史的专门研究,吴晗成为清华大学里年轻的学术明星。而他与袁震恋爱的消息,也开始在清华园里传播开。同学对他俩议论纷纷,都说吴晗有些傻,找了这么一位病怏怏的“睡美人”。但吴晗并没有把这些闲言碎语放在心上。
吴晗的母亲在家乡听说儿子在北平有了女友后,高兴之余到处宣扬。可不久又听说那个女孩患了肺病,且瘫痪在床,她老人家可急坏了:这还了得!吴晗可是家里的长子,全家就靠着他呢!母亲立即托人写信到北平,坚决反对吴晗和袁震继续交往。吴晗回信婉言奉禀,极力称赞袁震的人品学识。
母亲心急如焚地从浙江义乌赶到北平,非要见见袁震不可。吴晗只得编了一个谎言,声称袁震的健康大有起色,刚刚动身到外地疗养去了。母亲听说袁震可以动身到外地,以为那女孩的健康状况应该不像传闻说的那么严重,就在城里玩了几天后回乡下去了。
正在吴晗和袁震热恋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北京各大院校外迁。1937年9月,不到30岁的吴晗,应云南大学之聘要到昆明去。他很想带着袁震同去,可病弱的袁震还躺在北京的病床上。吴晗心里很不是滋味,临行前,他深沉地说:“我这一去虽关山万里,但绝不会忘怀你,也绝不会别情它移!你要充满信心,战胜病魔。一旦你能下地行走,我就来接你到昆明去。”
吴晗到昆明后,月月给袁震寄钱,两地书信不绝,彼此安慰鼓励,增加了在逆境中共同奋斗的勇气。袁震在积极治疗和吴晗炽热的爱情鼓舞下,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病情开始好转。
1939年夏天,即吴晗与袁震相识后的第五年,袁震终于能从病床上下地行走了。吴晗关山万里,把袁震接到了昆明。
那时,吴晗的母亲和弟妹,为躲避日寇,早已从家乡来到昆明,与吴晗住在一起。当他们见到端庄大方、彬彬有礼的未婚儿媳,却面色苍白、风吹就倒的样子,不免大吃一惊:这样的姑娘,怎能同儿子结婚呢?不过,母亲心地善良,她一边好言劝慰袁震,一边劝告儿子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终身大事。
在其他事情上,吴晗对母亲的话都是言听计从,百般孝顺她老人家。而唯独这件事,他非常固执。母亲见自己的规劝不起作用,就找最关心吴晗婚事的大妹去劝,要她警告哥哥,说:“你若娶了她,要断子绝孙呐!”
在一个星期天,妹妹把母亲的话转达给了他。吴晗听后说:“我并不是因为袁震生病,我同情她,才跟她好的。我和她是清华的老同学,在史学研究上有共同语言、共同的一些情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是生死不渝的。她在这最危险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我不能够抛弃她,那样她受不了。两个人要好,不仅在顺利时要好,更重要的是在患难中要好。不管袁震愿不愿结婚,我都要照顾她。否则,那就是不义的人。难道你愿意自己的哥哥做不义的人吗?”
吴晗的一番话把妹妹感动了,她觉得哥哥在爱情问题上很高尚,于是就反过来帮他做母亲的工作。
在吴晗一家人的精心护理下,袁震的病情得到控制,她的脸色也慢慢红润起来。吴晗和袁震终于能像普通恋人那样,在夕阳的余辉里,漫步于小径之上了。
1939年10月的一天上午,吴晗对母亲谎称陪袁震进城看病,他俩来到昆明城里一家旅馆,约了几位好友,在一间简朴的小屋里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婚礼仪式。这一年,吴晗30岁,袁震32岁。一对患难情侣,终成佳偶。
(摘自东方出版社《细说清华学者们的爱情往事》 编著:李子迟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