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2013-08-08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3期
关键词:人口全省区域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着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研究浙江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制定合理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口分布与变动情况

1.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约为5447万人,列全国第10位;人口密度为535人/平方公里,居第8位。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5%,增速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之后,居第5位,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员密集、增长比较迅速的地区。从人口规模扩大的原因来看,人口自然增长较为稳定,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7年以来基本控制在5‰以内。与此同时,浙江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和较好的社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外人口来浙务工经商或落户,外来人口已成为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990年,浙江省还是一个人口净迁出省份,净外出省外人口为70万人;2000年已成为一个净迁入省份,省外净外来人口为91万人;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省外净外来人口已高达997万人,每5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以上来自省外。不断增长的迁移人口充分说明浙江省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也显示出地区经济容量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2.各市人口增长差异明显

分地区来看,全省人口比重最大的是温州、杭州和宁波,三个地区总人口将近全省一半。与2000年相比,人口总量增长最快的是宁波、杭州和嘉兴三市,累计分别增长25.1%、24.1%和23.2%,而衢州、丽水呈现负增长。根据人口迁移规律,人口的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者预期、城乡收入差距以及该区域提供的就业空间,因此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更能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和人口集聚能力。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外省迁移至温州和宁波的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及其占本市总人口的比重都排在前两位,说明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强,也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潜力。

表1 2010年各市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

3.城镇化进程加快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一个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人口城市化过程。随着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日益增强。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356万人,占61.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90万人,占38.4%。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78万人,乡村人口减少31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4.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浙江省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8.92%,2010年上升到9.34%,大大超过7%的老龄化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下降,儿童少年组人口减少,比重大幅度下降,预计今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抚养负担来看,由于生育率下降带来的较低的少儿抚养比例,以及外省年轻劳动力的流入,总抚养比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2010年浙江省人口总抚养比为29.1%,与其他省市比较,列全国24位,但老年抚养比则偏高,居第11位。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年龄的老化,今后养老负担还会继续增加,对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也会带来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5.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人口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是决定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大,以及优良的发展环境吸收、接纳了不少外来高学历人才,浙江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每十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9330人,比2000年增长近两倍,增速居全国前列,但与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比还有一定差距。从教育的普及情况来看,2010年全省还有文盲人口306万人,文盲率为5.62%,虽比2000年降低1.44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4个百分点,说明浙江省人口接受教育的广泛性还不够高。

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1.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722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2000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2.5%,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也上升较快,2010年全省人均GDP为51711元,位居全国第5位,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7%,在巨大的经济总量基础上,保持了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反映经济质量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一产发展趋于稳定,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10.3∶53.3∶36.4调整为2010年的4.9∶51.6∶43.5。

2.地区差距有所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

分地区来看,杭州和宁波经济总量居前两位,2010年GDP已超过5000亿元;衢州、舟山和丽水GDP较小,低于1000亿元,但发展速度较快,2001年以来年均分别增长14.1%、15.1%和13.5%,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地区的总量差距在缩小。按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杭州市为69828元,最低的丽水市为31296元,差距倍数为2.2倍,比2001年的3倍差距明显缩小。一些海岛、山区相对欠发达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使得全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表2 全省及各市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增长情况

3.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乡差距有所拉大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3元,连续2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速分别比2001年增长1.6和1.5倍,年均增长11.3%和10.6%。分地区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减小,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增大。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绍兴市为30164元,最低的丽水市为21093元,差距倍数为1.4倍,小于2001年的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嘉兴市为14365元,最低的丽水市为6537元,差距倍数为2.2倍,高于200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2∶1,大于2001年的2.28∶1,但相比2005年的2.45∶1已有所缩小。

三、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人口的流失或集聚;与此同时,人口的分布、结构等特点也反过来影响着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两者形成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常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来评判,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越低,表明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越适应。一般来说,当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大于或等于1时为社会停滞级,0.2-0.99为社会渐进级,0.2及以下为社会协调发展级。从浙江发展的情况看,2000年至2010年之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5%,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2.5%,人口增长弹性系数为0.12,处于社会协调发展级,表明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较高。

2.人口特征与区域经济水平的相关性

以11个设区市为样本,GDP与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大专以上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95和0.95,说明区域经济总量与非农业人口和大专以上人口高度相关。人均GDP与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大专以上人口比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84和0.72,说明人均经济水平与非农业人口比重、大专以上人口比重相关性较高,但与人口密度关系不大。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与城镇化水平和区域人口文化素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3.人口与经济分布集中度的相关性

地理联系率是反映两经济要素在地理分布上联系情况的指标。分析2000年来浙江人口与土地地理联系率、GDP与土地地理联系率和GDP与人口地理联系率可以发现:(1)GDP与人口地理联系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这一时期,人口与经济分布变动的总体趋势均趋向集中,两者的空间匹配程度不断提高。(2)GDP与土地地理联系率较低,说明两者地理联系并不密切,在相对固定的土地空间里,经济的发展变化更多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3)人口与土地的地理联系率高于GDP与土地的地理联系率。说明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集中化程度)低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集中化程度)。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

适度的人口增长和合理的人口结构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但人口增长过快和结构失调则会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目前,浙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浙江作为一个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人口规模的持续增大会继续降低原已十分匮乏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同时还会增加资源消耗量,可能产生更大的环境污染。

二是就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第一产业中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偏低。同时,省外迁入人口的相对低文化和主要从事工业生产性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现有产业层次不高,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使部分制造业失去转型升级的动力和竞争力。

三是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经济社会的压力,增加了家庭抚养负担和社会保障需求,也会造成人力资本创新活力的衰退,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四是城市化发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再分布不只是一个人口数量规模分布的机械变动过程,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和重构过程,需要推进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和公共设施建设。

五、对策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推进三次产业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进而改变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居民收入。着力培育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加快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及相关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的自由迁移和有序流动。积极推进相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实现社会保障的区域内统筹,确保社保关系在同一功能区内的自由转移;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的充分衔接,逐步开展城乡社会保障无差别化的改革,最终过渡到同一功能区内统一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推动人口迁移的进程。

3.加强城镇体系建设,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强城乡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经济优势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镇二三产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人口与生产要素的集聚,调整城乡人口结构,提升城市化水平。

4.高度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强化人口经济活力。要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多层次社会化办学体系,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在职教育,扩大覆盖范围,抓好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制定配套政策,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上来。

5.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积极探索老龄产业发展道路,采取多种模式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管理和营运,更好地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猜你喜欢

人口全省区域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分割区域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区域发展篇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