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蒜色素中间体——吡咯基氨基酸的抑菌作用
2013-08-07赵广华赵晓燕
王 丹,赵广华,赵晓燕,*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7;2.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腊八蒜是我国传统的蒜制品,绿色素是其呈色物质。近年来研究表明大蒜绿色素形成的中间体为吡咯基氨基酸类物质,其与丙酮酸反应生成黄色素,与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反应生成蓝色素[1-3]。这些色素形成的反应均为非酶反应,消耗的较慢,色素中间体在腊八蒜的产品中始终存在[4],因此对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能够增加大蒜的附加值。
醋大蒜比鲜蒜的抑菌作用更稳定,醋蒜的醇提物及醋蒜浸泡液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5]。此外,色素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酿酒酵母菌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弱,蒜醋使高胆固醇饲养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血液中的甘油三酸酯的含量降低[6-11]。然而目前主要研究了醋蒜及色素提取物的活性,此外前期的研究表明色素中间体不仅是色素形成的关键物质,还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ABTS+·的作用[12],并且色素中间体的结构如吡咯基甘氨酸与苯甲酸相似(图1),苯甲酸是目前常用的很好的防腐剂,从结构上分析具有抑菌的可能性,然而其抑菌性如何,未见文献报道。本实验主要对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并研究4种腊八蒜色素中间体——吡咯基甘氨酸(P-Gly)、吡咯基丙氨酸(P-Ala)、吡咯基缬氨酸(P-Val)、吡咯基亮氨酸(P-Leu)抑制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能力,以期为腊八蒜保健功能的验证提供理论依据,增加其附加值。
图 1 色素中间体——吡咯基氨基酸及苯甲酸的结构Fig.1 Structures of four pyrrolyl amino acids and benzoic acid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与培养基
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杆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营养琼脂培养基 北京奥博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剂与仪器
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均为分析纯)北京欣经科试剂公司;2,5-二甲氧基四氢呋喃(色谱纯)美国Fluka公司;冰醋酸、盐酸、无水乙酸钠、无水硫酸钠、氢氧化钾、乙酸乙酯、活性碳(分析纯) 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85-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 上海司乐仪器有限公司;868型pH计 美国奥立龙公司;SENCO R-501旋转蒸发仪 上海申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arry 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美国瓦里安公司;DHP-9082型电热恒温培养箱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SW-CJ-1FD型无菌操作台 苏州尚田洁净技术有限公司;ZDX-35BI型自动电热压力蒸汽灭菌锅 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1.3 方法
1.3.1 微生物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菌悬液的制备
标准曲线的绘制:无菌操作下降斜面保藏的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接种于已制好灭菌过的营养琼脂斜面上,接种后于37℃培养箱培养24h,连续培养两代。制备0.85%的无菌生理盐水,在无菌操作下将已经活化2次的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洗下,振荡使菌体分布均匀。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细菌,计算出原菌液的菌体浓度,在此基础上稀释合适的倍数,测定各浓度对应的OD560nm值。以不同稀释度的菌落数为纵坐标,OD560nm值为横坐标做曲线,枯草芽孢杆菌:y=641.1x+3.9(R2=0.98),大肠杆菌:y=284.9x+18.6(R2=0.97)。
菌悬液的制备:测定菌悬液的OD560nm,并在标准曲线上找出相应的菌浓后,用0.85%的生理盐水稀释该菌悬液,调节至一定菌浓。
1.3.2 色素中间体——吡咯基氨基酸的制备
[12-16]方法,本实验室自制4种色素中间体:吡咯基甘氨酸、吡咯基丙氨酸、吡咯基缬氨酸及吡咯基亮氨酸。具体如下:100mL冰乙酸中溶解10g无水乙酸钠,加入甘氨酸(0.0544mol),溶解后加入2,5-二甲氧基四氢呋喃(0.0544mol)回流40min,降到室温,加500mL冰水,过滤,活性炭脱色。乙酸乙酯萃取,旋转蒸发。10g/100mL氢氧化钾溶解浓缩液,用2mol/L的盐酸调pH值到1~2,0~4℃条件下过夜,过滤,滤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加入无水硫酸钠静置10h去除水分,旋转蒸干,所得物质即为吡咯基甘氨酸。除了原料采用相应的氨基酸外,吡咯基丙氨酸、吡咯基缬氨酸与吡咯基甘氨酸合成步骤相同。吡咯基亮氨酸在用2mol/L的盐酸调pH值到1~2时,出现油状液滴,收集即为吡咯基亮氨酸。
1.3.3 抑菌实验
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杆菌配制106的菌悬液,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在培养皿上放置牛津杯,每个牛津杯中加入20μL不同浓度的吡咯基氨基酸(10、20、30、40mmol/L),在37℃培养箱培养24h,测量抑菌圈直径大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咯基氨基酸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
不同浓度吡咯基甘氨酸(10、20、30、40mmol/L)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结果见图1,其中纵坐标是抑菌圈的直径,直径越大说明抑菌的能力越强。
图 2 不同浓度吡咯基甘氨酸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Fig.2 Inhibitory activity of P-Gly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gainst Bacillus subtilis
由图2可见,吡咯基甘氨酸具有一定的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10mmol/L时就能体现一定的抑菌性,且浓度越大抑菌能力越强。其他的吡咯基氨基酸与吡咯基甘氨酸一样,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结果未列出)。
不同的吡咯基氨基酸具有不同的极性及结构,为研究其抑菌能力的差异,本研究以苯甲酸作为对照,进一步比较了以上4种吡咯基氨基酸的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相同浓度(20mmol/L)的不同吡咯基氨基酸抑制枯草芽孢杆菌能力的比较见图3。
图 3 不同吡咯基氨基酸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Fig.3 Inhibitory activity of four pyrrolyl amino acids against Bacillus subtilis
由图3可知,所有样品均有一定的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其中吡咯基亮氨酸抑菌能力最强,其次是吡咯基甘氨酸,此两种物质较苯甲酸的抑菌能力更强,吡咯基丙氨酸的抑菌能力与苯甲酸相当,吡咯基缬氨酸的抑菌能力相对苯甲酸较差。
苯甲酸的抑菌机理是它的分子能抑制微生物细胞呼吸酶系统活性,特别是对乙酰酶缩合反应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高酸性食品中杀菌效力为微碱性食品的100倍,苯甲酸以未被解离的分子态才有防腐效果,可见pH值对抑菌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苯甲酸抗菌有效性的最适pH值在2.5~4.0之间,pH值为3.5时,0.125%的溶液在1h内可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菌;然而pH值为5时,即使5%的浓度溶液杀菌效果也不可靠,由此可见pH值是影响某些防腐剂抑菌效果的重要因素。
根据前期的研究方法,采用标定法测定pKa值。将4种吡咯基氨基酸分别配制成不同的浓度,25℃测定其pKa值,可求得一系列的值,取其平均值,即为该温度条件下的pKa。吡咯基甘氨酸、吡咯基丙氨酸、吡咯基缬氨酸、吡咯基亮氨酸的pKa值见表1。所有吡咯基氨基酸均为一元弱酸,可以看成是乙酸的类似物。由表1可知,这些化合物的pKa值在3.45~3.91之间,比乙酸(4.75)低,表明其酸性比乙酸强。且此4种化合物的pKa值大小顺序为吡咯基亮氨酸(3.45)<吡咯基甘氨酸(3.55)<吡咯基丙氨酸(3.65)<吡咯基缬氨酸(3.91),观察规律发现此顺序正好与4种化合物的抑制枯草芽孢杆菌强弱的顺序相反:吡咯基亮氨酸>吡咯基甘氨酸>吡咯基丙氨酸>吡咯基缬氨酸。可见pKa值越低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越强。
表 1 吡咯基氨基酸的pKa值Table 1 pKa values of four pyrrolyl amino acids
2.2 吡咯基氨基酸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
图 4 不同浓度吡咯基甘氨酸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Fig.4 Inhibitory activity of P-Gly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由图4可知,高浓度的吡咯基甘氨酸具有一定的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10mmol/L的浓度不能抑制大肠杆菌(结果未显示)。与枯草芽孢杆菌相比,抑制大肠杆菌能力较小。进一步研究其他色素中间体抑制大肠杆菌的情况。
图 5 不同吡咯基氨基酸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Fig.5 Inhibitory activity of four pyrrolyl amino acid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图5为浓度20mmol/L的不同结构的色素中间体抑制大肠杆菌的情况,由此可知,吡咯基亮氨酸同样具有最强的抑菌能力,然而其他3种化合物的抑制大肠杆菌能力与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不同,吡咯基缬氨酸的抑菌能力增强,吡咯基丙氨酸与吡咯基甘氨酸的抑菌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与其pKa值没有相关性。然而由结果可见,色素中间体的侧链结构越大(吡咯基亮氨酸>吡咯基缬氨酸>吡咯基丙氨酸>吡咯基甘氨酸),极性越弱,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越强(吡咯基亮氨酸>吡咯基缬氨酸>吡咯基丙氨酸≈吡咯基甘氨酸)。可能是由于色素中间体的侧链结构越大,脂溶性越强,与细菌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和脂多糖等成分互作的能力越强,破坏膜稳定,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越强[17]。由此可见色素中间体抑制细菌的能力与其pKa值和结构的脂溶性程度有关,因为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复杂,但肽聚糖层薄,较为脆弱,因此色素中间体的结构(脂溶性)对其抑菌影响较大,而枯草芽孢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较厚,使其细胞壁机械强度强而饱满,因此,色素中间体的pKa值对其抑菌影响更大。
3 结 论
腊八蒜色素中间体具有一定的抑制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能力;此中间体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强于大肠杆菌;色素中间体的侧链结构和pKa值影响其抑菌能力,其中,pKa值是影响其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主要因素,而侧链结构是影响其抑制大肠杆菌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WANG Dan, HUSILE Nan, HAN Na, et al. 2-(1H-Pyrrolyl)carboxylic acids as pigment precursors in garlic greening[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8, 56: 1495-1500.
[2] WANG Dan, YANG Xiuli, WANG Z,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one kind of yellow pigments involved in garlic greening[J]. Food Chemistry, 2009, 117: 296-301.
[3] WANG Dan, LI Xihong, ZHAO Xiaoya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yellow pigment from model reaction system related to garlic greening[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0, 230:973-979.
[4] BAI Bing, CHEN Fang, LIAO Xiujun, et al. Mechanism of the greening color formation of “Laba” garlic, a homemade Chinese food product[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5, 53:7103-7107.
[5] 蔡铃斐, 黄茵.新鲜大蒜和醋大蒜在不同条件下的抗菌效能[J].浙江预防科学, 2003(15): 80-81.
[6] DURAK I, AYTAC B, ATMACA Y. Effects of garlic extract consumption on plasma and erythrocyte antioxidant parameters in atherosclerotic patients[J]. Life Sciences, 2004, 75(16): 1959-1966.
[7] DURAK I, KAVUTCU M, AYTAC B. Effects of garlic extract consumption on blood lipid and oxidant/antioxidant parameters in humans with high blood cholesterol[J].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2004, 15(6): 373-377.
[8] DURAK I, YILMAZ E, DEVRIM E. Consumption of aqueous garlic extract leads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and prostate cancer[J]. Nutrition Research, 2003,23(2): 199-204.
[9] BOREK C. Antioxidant health effect of aged garlic extract[J].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1, 131: 1010S-1015S.
[10] FLEISCHAUER A T, POOLE C, ARAB L. Garlic consumption and cancer prevention: meta-analyses of colorectal and stomach cancers[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0, 72(4): 1047-1052.
[11] RYU K, IDE N, MATSUURA H, et al. Na-(1-deoxy-D-fructos-1-yl)-L-arginine, an antioxidant compound identified in aged garlic extract[J]. 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Sciences, 2001,3166(Suppl 1): 972-976.
[12] WANG Dan, HU Xiaosong, ZHAO Guanghua. Effects of the side chain size of 1-allkyl-pyrroles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Laba” garlic gree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 43: 1880-1886.
[13] 范文廷, 陈立佛, 彭秀芳, 等. 含N-乙酸基或N-β-羟乙基吡咯的合成[J].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4(2): 35-39.
[14] GLOEDE J, PODUŠKA K, GROSS H, et al. Amino acids and peptides. LXXIX. α-Pyrrolo analogues of α-amino acids[J]. Collection of Czechoslovak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68, 33: 1307-1314.
[15] SIRCAR I, WINTERS R T, QUIN J, Ⅲ, et al. Nonpeptide angiotensinⅡ receptor antagonists. 1. Synthesis and in vitro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4-[[[(1H-pyrrol-1-ylacetyl) amino] phenyl] methyl]imidazole derivatives as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antagonists[J]. Journal of Medicinal and Chemistry, 1993, 36: 1735-1745.
[16] 王丹, 胡小松, 赵广华. 吡咯基氨基酸的合成表征及对腊八蒜增色作用研究[J]. 食品科学, 2011, 32(15): 1-4.
[17] CHANG-PING H, KARI J S. Modeling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organic acids on bacter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1999, 47: 18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