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晏几道《鹧鸪天》词的创作成就

2013-08-07刘尊明

关键词:词调鹧鸪鹧鸪天

刘尊明,陈 晶

(深圳大学文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鹧鸪天》是宋代词人最喜爱的词调之一,《全宋词》共收录《鹧鸪天》703 首,在宋词所用词调排行榜上名列第3 位,仅次于《浣溪沙》(847 首)和《水调歌头》(771 首)[1],可见《鹧鸪天》一调在宋代异常流行之情形。 据明杨慎《词品》卷一考索,《鹧鸪天》调名盖取义于唐郑嵎“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意[2]。《鹧鸪天》一调究竟创调于何时,已难详考。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中载有《山鹧鸪》一调[3],却没有《鹧鸪天》,唐五代词中也不见《鹧鸪天》的作品。 《鹧鸪天》一调用于填词歌唱,始见于北宋初期,因夏竦所作一首存在疑问,则当以柳永一词为最早①,直至北宋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 其中晏几道共创作了19 首《鹧鸪天》词,是北宋时期创作此调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词人。 本文即尝试对晏几道《鹧鸪天》词的创作成就进行初步考察。

一、名列前茅的地位

在北宋初期,《鹧鸪天》的创作还显得较为冷落,只有夏竦、柳永、宋祁、欧阳修、范纯仁5 人各作词1首。在此之后,晏几道创作了19 首《鹧鸪天》,相对于前5 位词人各仅1 首的数量而言, 晏几道在创作数量上的飙升,说明他对此调格外喜爱。大概正因为有了晏几道的大力创作,《鹧鸪天》 一调的艺术魅力才得以展现, 影响所及,《鹧鸪天》 一调才日益流行起来,并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金曲”之一。

在晏几道之后,不少词人对《鹧鸪天》进行了创作。 如北宋后期词人晁端礼和贺铸,即分别创作《鹧鸪天》词达12 首、10 首之多。 晁端礼《鹧鸪天》词序写道:“晏几道近作《鹧鸪天》曲,歌咏太平,辄拟之为十篇。 野人久去辇毂,不得目睹盛事,姑诵所闻万一而已。 ”[4]可见晁端礼创作的12 首《鹧鸪天》词,其中10 首乃是为模拟晏几道词而作,这一个案也就有力地显现了晏几道《鹧鸪天》词的创作在北宋后期的流行性及其影响力。

为了便于比较和考察,兹将两宋词人创作《鹧鸪天》词达10 首以上者,列表如下:

表1 两宋《鹧鸪天》词主要作者一览表

从“表1”可见,两宋创作《鹧鸪天》词达10 首以上的词人共计14 人,其中北宋3 人,南渡4 人,南宋7 人,另有无名氏词共60 首未计入排名。 纵观宋朝不同时期《鹧鸪天》的创作,晏几道的作品数量不仅在北宋排名第1,即使在整个宋代排名上也位居第4(因赵长卿与郭应祥并列第2, 晏几道实排名第3),虽远不及辛弃疾63 首之丰,但也仅比赵长卿和郭应祥少2 首而已。

就晏几道《小山词》的用调情况来看,《鹧鸪天》一调也是名列前茅的。兹就《小山词》中排列前10 位的词调列表如下:

表2 晏几道常用词调一览表

晏几道一共使用了52 个词调(指词调正名),上面列表中排名前10 位的共有12 调,在创作数量上,《鹧鸪天》亦排名第3 位,仅次于《采桑子》和《浣溪沙》、《玉楼春》(并列第2)。 可见,无论就整个宋代的创作数量而论,还是就晏几道自己的用调情况而言,《鹧鸪天》一调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创作数量只能说明一个方面的问题, 创作质量如何才是我们探讨的重心所在。

二、悲欢离合的主题

就两宋《鹧鸪天》词的整体创作情形来看,其内容题材的表现是十分广泛的。然而,晏几道《鹧鸪天》所表现的题材却算不上丰富,一如他的《小山词》中其他的词调,多为表现男女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这看似是题材的狭窄之处, 却恰恰是晏几道创作的本色体现。作为北宋词坛继承南唐词风的代表作家,晏几道在表现男女悲欢离合的情感上,堪称独领风骚。

通过对内容题材的分类,我们发现,晏几道19首《鹧鸪天》中,有3 首节序词(分咏七夕、冬至、重九),1 首祝贺词,2 首寄送词 (寄友人或送官员),2首思归词,剩下的11 首词都与悲欢离合的内容和主题相关,占其19 首《鹧鸪天》的一半有余。 这便符合了晏几道在《小山词》自序里的夫子自道:“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5]

晏几道在《鹧鸪天》中多描写自己与歌女交往的情事,多属“闲情”与“艳情”的范围与类别。晏几道出身于宰相之家,自有贵公子的倜傥风流。在父亲晏殊逝世后, 门庭逐渐败落, 晏几道依然不改其倜傥之风。 他经常到好友沈廉叔、陈君龙家里宴饮听曲,尤为喜欢莲、云、鸿、蘋这四位歌女。无论是在朋友家或流落江湖,在听曲的过程中,晏几道往往对歌女一见倾心,进而产生感情,并在分别后不断思忆,形诸赋咏。 所以,晏几道的《鹧鸪天》词多写与歌女之恋情,表面上给人辞藻华丽、色彩鲜艳之感,而实际上却并无“花间词”的靡丽俗艳,堪称艳而不淫,清雅有度,正如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所云,乃为“狎邪之大雅”[6]。

晏几道由于经历了由富贵到困顿的生活变化,感受到其中的抑郁和失意后的悲哀, 他常常沉浸在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和对潦倒现实的幽怨中难以自拔, 那种深深的愁苦和感伤便贯穿于他的词作中,《鹧鸪天》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发现,晏几道善于选取动人的往事片断,与眼前情景相对照,来烘托出一种凄迷怅惘的感伤怀旧心绪。 如此强烈鲜明的今昔与悲欢的对比, 便特别容易营造和呈现出一种浓烈的感伤哀怨之情、深切的婉曲幽峭之美。兹举其中最为传诵的一首名篇为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与一个朝思暮想的歌妓重逢时的惊喜之情。 上片回忆从前相聚时欢歌艳舞的美好情景,以“彩袖”、“玉钟”、“颜红”等明艳绚烂的色彩进行渲染,以“舞低杨柳”、“歌尽桃花”般酣歌曼舞来烘托热烈的场面,让人感觉无限美好。下片写长久分离后难以割舍的柔情和重逢后的惊喜。换头三句,语似浅近,却包含着词人细密曲折的情感,是对恋人尽情的倾诉。 待到在现实中重逢时,却“犹恐相逢是梦中”,不敢相信重逢是真实的,怀疑着这只是梦境。“今宵”两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意境,疑真似幻,虚实结合,写得十分真实感人,让人倍感心酸凄婉。清陈廷焯曾对此词给予极高的评价:“仙乎丽矣。后半阕一片深情,低回往复,真不厌百回读也。 言情之作,至斯已极。 ”[7]清黄苏《蓼园词选》也激赏此词:“‘舞低’二句,比白香山‘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更觉浓致。词愈浓,情愈深。 今昔之感,更觉凄然。 ”[8]

上引这首词的构思也很是别致, 本是写重逢的意外之喜,却先从当年相逢的欢乐写起,接着写离别后的苦苦相思, 直到落笔之处才写出重逢的惊喜和难以置信,层次分明又多转折。这是晏几道《鹧鸪天》写悲欢离合题材中, 难得的在离愁之外包含喜悦的一首。其他写这类题材的词作情感都比较感伤哀怨,离愁别恨催人泪下。 再看这首《鹧鸪天》:

斗鸭池南夜不归,酒阑纨扇有新诗。 云随碧玉歌声转,雪绕红琼舞袖回。

今感旧,欲沾衣。可怜人似水东西。回头满眼凄凉事,秋月春风岂得知!

这是词人中年以后感怀旧事之作,所感之事,是往日的歌舞酒宴的热闹, 亦是感怀与歌妓舞女在一起的欢快。 追忆以往的热闹,便更显得如今的落寞,婉曲哀怨的感伤也就流露无遗。上片写往日的欢会,在“斗鸭池”“夜不归”,这是古时富贵之家纨绔子弟豪华奢侈的聚会;“云随碧玉歌声转, 雪绕红琼舞袖回”两句写歌舞场面,也极尽富贵闲雅气韵。 下片陡然一转, 由昔日歌舞的欢乐转为当下满眼的凄凉,“今感旧,欲沾衣”可谓点睛之笔,六个字却浓缩了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闻之令人感伤落泪。人的分离如水流各奔东西一样, 往日之事当真不堪回首,结句“秋月春风岂得知”饱含了词人孤寂落寞、凄凉无力的心情。

上片的繁华与下片的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晏几道抒情常用的一种写法,也多用于其他写悲欢离合主题的《鹧鸪天》中。可见,词人不断地在往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凄凉中徘徊。 他总是愿意相信歌女的美好, 往日之情的坚贞,并以这些感情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常常抱以痴情,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苦苦相恋、思念、离愁别恨的梦,在梦和现实中不断沉浮。

当然, 除了这部分抒发悲欢离合主题的 《鹧鸪天》 能深深地打动人以外, 晏几道表达其他主题的《鹧鸪天》也写得很出彩。 如“碧藕花开水殿凉”这首祝贺词便引得晁端礼“拟之为十篇”;“九日悲秋不到心”这首重九词,晏几道一反传统写法,不再写登高、怀人和悲秋,“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的不愁反笑,以及“细捧霞觞滟滟金”的享乐,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情致;在冬至寒冷之极,又即将迎来暖春之际,“晓日迎长岁岁同”这首冬至词,唱出了“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的积极、乐观的歌声。“十里楼台倚翠微”和“陌上濛濛残絮飞”两首思归词情感真挚,感发人心,“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和“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等句,道尽了词人思归之切、无奈之情。

三、迷离空幻的意境

由于沉浮于往事和回忆中, 晏几道似乎特别钟情于“梦”。 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词作中,“梦”这个意象常常被提及。梦,成为了晏几道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一个精神世界,他十分热衷于梦境的描写。在《小山词》里,“梦”字出现了60 多次,这占了其260首词作中的四分之一,数量之多,颇为惊人。在19 首《鹧鸪天》里,“梦”的出现就有5 次,所写都极为动人心弦。 如“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都堪称名句。而将“梦”写得最动人的则是这首《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词中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颇有惊心动魄的美,使人倾倒。“谢桥”是指通往谢秋娘家的一座桥。 谢秋娘是唐代名妓,亦称谢娘,这里乃借指上片所写“小令尊前见玉箫”之玉箫。 在上片写足昔日相见与欢会的美好情景之后, 下片换头三句又极写别后的迢遥与阻隔,故逼出末尾“梦魂”二句来。现实中有着太多的限制,惟有自己的梦魂可以不受拘束,一次次地飞到她的身旁,今夜梦魂又带着他踏着杨花走过谢桥,去约会那一心萦念之人。据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程叔微云:伊川闻诵晏叔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长短句,笑曰:‘鬼语也。 ’意亦赏之。 ”[9]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程颐竟对晏几道这首《鹧鸪天》词中的名句心有触动,其笑曰“鬼语”,其实是欣赏有加。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有“鬼才”之誉的李贺。可见,晏几道词中所流露出来的哀婉情思和飘渺境界, 足以让人产生迷离空幻、心神摇曳之感。

晏几道钟情于“梦”,而“梦”的出现常常是在夜晚月亮高悬的时候。 对“夜”和“月”这些与“梦”相关的意象进行把握,有助于理解词中“梦”的意象和意境。 在《小山词》中,这两个意象是随处可见的,在19首《鹧鸪天》中,“夜”(包括一个“宵”)出现了9 次,表示月色的“月”出现了10 次,可见晏几道对这些意象使用频率颇高,以突出夜晚的情思缭绕,为进入梦境埋下伏笔。

除了“梦”的意象组以外,晏几道的词中也常常出现“酒”的意象组,如“酒”、“醉”、“尊”等意象的运用。在歌舞宴席中,酒是少不了的,喝着美酒,听着小曲,看着舞蹈,是很享受的。 晏几道在家道尚未中落时, 出身为贵公子的他, 是经常参与这类歌舞宴席的,那时喝着酒的心情,想必与后来家道中落、生活困顿后喝着酒的心情很不一样。 在19 首 《鹧鸪天》里,“酒”出现了6 次,“醉”(包括“酩酊”)出现了5次,“尊”(包括“玉钟”、“觞”)出现了6 次。 晏几道为什么要常常喝酒和醉酒?除了交际应酬等因素之外,恐怕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词人要借醉酒来达到与“梦”的邂逅与契合。 请看下面这首《鹧鸪天》:

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 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

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缘。 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

这是一首思念歌女小莲的词。 “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是指从沈家或陈家听完曲回到家中,一个人无聊地躺着,对小莲的情思就更加深切,只有靠喝得酩酊大醉,才能与小莲相逢在梦中。其中,“独卧”、“逍遥夜”道出了词人归来后的孤寂与落寞,夜里越发宁静,心里的情思就越发地真切与强烈,唯有寄希望于梦,但愿相逢于梦中,以解慰相思之情。梦的意境,带上夜的神秘,经过酒的发酵,更显迷幻与痛楚。

我们不难发现, 在晏几道的词中, 很多时候,“酒”与“梦”是紧密联系的。为了做更多的梦,为了在梦中实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往往要借助“酒”的作用。上文所举词作中,“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二句,其中“酩酊”便是“梦”产生的条件。 另一首《鹧鸪天》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这是说,醉后朦胧,仍然不能忘情,遂把伊人穿过的春衫,轻轻抚摸,寻找往日留下的香味。 这里说喝醉了,虽然没有与“梦”相连,却也达到了“梦”的那种迷幻状态,词人醉后朦胧,睹物思人,以物载情,似乎也找到了在梦中与佳人相逢的感觉。

四、风流蕴藉的声情

晏几道之所以喜欢《鹧鸪天》一调,《鹧鸪天》一调之所以在宋代广为流传,当与《鹧鸪天》一调所具有的声情美有关。

探讨一个词调具有何种声情美特征,可从宫调、声律、词作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饮定词谱》卷十一收《鹧鸪天》一调,注云:“《乐章集》注正平调,《太和正音谱》注大石调。 ”[10]柳永的《乐章集》乃按宫调编排,其所作《鹧鸪天》1 首入“平调”,即“正平调”,又名“林钟羽”。此宫调之曲具有怎样的声情特征,已难详考。柳词之外,其他词人之《鹧鸪天》皆不注宫调,晏几道词亦然。《词谱》据《太和正音谱》标注《鹧鸪天》为“大石调”,则为我们解读《鹧鸪天》之声情提供了新的线索。 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对宫调的考释,“大石风流蕴藉”[11],从晏几道《鹧鸪天》的作品来看,倒是颇有“风流蕴藉”的声情特征。

下面,我们试以前文所举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名篇“彩袖殷勤捧玉钟”一首为例,略加分析。我们先将此词的格律谱式列录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从形体来看,很像两首七言绝句的连缀,或者是一首七律的变形。龙榆生先生在“谈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时,曾举《鹧鸪天》为例,“这又是一首七律, 不过破第五句的七言为三言偶句并增一韵而已。 ”[12]这种形体接近于近体律诗或绝句而又略有变化的词调,一般也都具有和谐流婉的声情美。龙榆生先生在“论句读长短与表情关系”时,也曾以《鹧鸪天》等调为例:“例如以三、五、七言句式构成而又使用平韵的词牌调,音节是最流美的。……《鹧鸪天》一类短调,它们的句式都属奇数,而在整体上看,必得加上一两个对称的句子, 这就使参差和整齐取得一种调剂, 而使它们的音容态度趋于流丽谐婉。 ”[12](P49)就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来看,就曾获得古人“风调闲雅”[13]、“词情婉丽”等好评[14],今人陈匪石《宋词举》更是称赏备至:“笔特夭矫,语特含蓄。其聪明处固非笨人所能梦见, 其细腻处亦非粗人所能领会,其蕴藉处更非凡夫所能跂望。 ”[15]晏几道此词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风流蕴藉的声情美, 除了得力于长短句式的调剂和字声平仄的谐婉以外, 用韵上也堪称匠心独运。如下片二十七个字中,共用了十六个阳声字,即汉语拼音以m、n、ng 等鼻音结尾的字;就韵部来看,上片的“钟”、“红”、“风”,下片的“逢”、“同”、“中”, 也都是以ng 结尾的阳声字, 且都押平韵。正如缪钺先生所云:“使我们读起来,仿佛是听一首谐美的乐曲,其中经常有嗡嗡的声音,引入一种似梦非梦的境界,恰与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思相配合,而增强其感染力。 ”[16]正指出了晏几道此词所选韵部韵字对声情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们再举晏几道另一首《鹧鸪天》为例:

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 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 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据盛配《词调词律大典》所载,《鹧鸪天》有三体:一体最疏调,宋人共作六百余首,百分之九十以上均遵用此体,《词谱》卷十一收《鹧鸪天》一调,即以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为正体,即属此体;一体较疏,创作极少;还有一体最严,这首“陌上濛濛残絮飞”即属此体[17]。在这首词中,上片一、四句和下片末句皆作“去去平平平去平”,上片第二句和下片第三句皆作“去平平去去平平”,上片第三句和下片第四句皆作“去平平去平平去”。 晏几道此词尽管平仄运用如此严整,但词写客宦思归之情,却依然不失蕴藉之致,清陈廷焯即以“笔意亦俊爽,亦婉约”为评[7](P886),既是对此词艺术风格的揭示,也可以窥见其声情特征。

晏几道等宋代词人所倚《鹧鸪天》一曲富于“风流蕴藉”之声情美,或许与唐代流行之《山鹧鸪》这支教坊曲有渊源关系。 披检唐人歌诗, 多有赋咏听歌《山鹧鸪》曲者,极为清怨动人。 较早者如李白《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 一诗写道:“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 清风动窗竹,越鸟起相呼。 ”[18](卷一七九)不仅明确标示所唱所吟者为《山鹧鸪》,而且描绘出此曲之美,能感动越鸟也。 晚者如许浑有《听歌鹧鸪辞》序云:“余过陜州,夜燕将罢,妓人善歌鹧鸪者,词调清怨,往往在耳,因题是诗。”其诗亦有“南国多情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之句[18](卷五三四)。许浑又有 《韶州韶阳楼夜燕》 诗云:“鸜鹆未知狂客醉,鹧鸪先让美人歌。 ”[18](卷五三四)又有《听吹鹧鸪》诗云:“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云愁。 ”[18](卷五三八)此外又如郑谷《席上贻歌者》诗云:“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又有《鹧鸪》诗云:“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18](卷六七五)以上这些晚唐诗歌,诗题及诗句中所写听歌、听唱、听吹之“鹧鸪”,应该指的都是《山鹧鸪》一曲也。 其中郑谷《鹧鸪》一诗乃七律,其内容虽为咏鹧鸪鸟,而诗中“佳人才唱翠眉低”之句,所咏则为歌女唱《山鹧鸪》曲者。此诗为郑谷最传诵的名篇,他因此而获得了“郑鹧鸪”的诗号[19]。 故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五在引录许浑、郑谷、李白诸诗后考释曰:“则知《鹧鸪曲》效鹧鸪之声,故能使鸟相呼矣。 ”[20]今人任二北先生亦考论云:“《山鹧鸪》,鸟名,亦曲名也。 在唐代,本为南方极流行之诗曲,中部湖南、西部陕州,亦皆有之。曲韵摹拟山鹧鸪啼声,哀苦不忍闻,南人歌之,尤动乡情;吹入横笛,益为凄怨! ……此歌在当时民间流行之广, 感人之深,概可想见。 ”[21]据此,我们也大致可以推测,宋代用作词调的《鹧鸪天》一曲,或许就是唐末或宋初之际在《山鹧鸪》一曲的基础上翻制而成的新声,故在声情音容上仍带有一些《山鹧鸪》的“多情”与“清怨”的风韵。

注:

①《全宋词》所收《鹧鸪天》词以夏竦1 首为最早,乃据明杨慎《词林万选》卷二收录,然编者于词后校注云:“按此词末二句,《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五引作无名氏词。《词林万选》所引,时有不可信者,此词殆非夏竦作。 ”可见夏竦《鹧鸪天》词并不可信。如此,《鹧鸪天》一调当始见于柳永,或为柳永依旧曲变新声者。

[1] 刘尊明,王兆鹏.唐宋词的定量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8.

[2] [明]杨慎.词品[M].唐圭璋编.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2005.428.

[3] [唐]崔令钦.教坊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19.

[4]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C].北京:中华书局,1999.563.

[5] [宋]晏几道.小山词自序[A].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2.

[6] [宋]黄庭坚.小山词序[A].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1.

[7] [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85.

[8] [清]黄苏.蓼园词选[M].尹志腾校点.清人选评词集三种[C].济南:齐鲁书社,1988.38.

[9]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1.

[10] [清]王奕清等编,康熙御定.饮定词谱[M].长春:中国书店,2010.201.

[11]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110.

[12] 龙榆生.词学十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8.

[13]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2.84.

[14]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4.

[15] 陈匪石编著,钟振振校点.宋词举[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53.

[16] 叶嘉莹,缪钺合撰.灵谿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8.

[17] 盛配.词调词律大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459.

[18]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C].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 [宋]江休复.嘉祐杂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M].[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2.603.

[21] 任半塘.唐声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90.

猜你喜欢

词调鹧鸪鹧鸪天
《喝火令》词调格式探析
《鹧鸪》一调与“舞《鹧鸪》”“打散”——声诗格调与元杂剧的收场演出
鹧鸪
鹧鸪
鹧鸪天·赤子赋
鹧鸪天·庆“双节”
词调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鹧鸪天二首
鹧鸪天·六道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