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化学动态生成课堂的思考与探索

2013-08-02赵力晴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预设动态同学

赵力晴

一、引言

课堂教学之所以精彩,往往在于它的动态生成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足够的把握能力、高超的教学技巧及教学调控能力。笔者回想自己的课堂,既有因抓住“生成”而精彩,也有因错过“生成”而叹息。事实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合作,在这互动与合作的过程中将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中最精彩的一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动态生成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二、实践与思考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被动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并及时调整,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也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感悟到构建动态生成的化学课堂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二)营造民主氛围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土壤

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是主宰者,包办一切,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无法动态生成的。坚持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等观点是新课程的要求。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发展水平最相适宜以及教师用喜闻乐见和兴趣盎然的方式呈现时,每个人的学习成效才是最佳的。为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开放、和谐、愉快的新型的学习环境,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培育起他们主动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肥沃的土壤里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新的教学资源。

【案例一】在高三复习离子检验时,讲到SO42-的正确检验方法是:

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可以证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刚说完,就有学生反对,其理由是:如果溶液中存在SO32-和NO3-而没有SO42-,也会出现上述现象,因为在酸性条件下SO32-能被NO3-氧化,产生SO42-。此时,很多同学也表示赞同,我也立即意识到上述检测方法不严密,经过师生间的共同讨论,最后将SO42-的正确检验方法改进为:

有白色沉淀,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因为,在酸性条件下SO32-被NO3-氧化的同时,产生NO气体。

【案例二】在“铝的性质”的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教学法,当学生完成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后,我提问:实验现象有哪些?

学生甲:有大量气泡,还有灰色沉淀。

学生乙:有大量气泡,没有沉淀。

不同组的学生因看到的实验现象不同而激烈争论。此时,我并没有对以上学生的结论作出明确的评判,而是启发他们思考产生沉淀的可能性,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经讨论,实验方案是在沉淀中再加几滴氢氧化钠,观察后发现溶液澄清了。经验证,同学得出结论:“灰色沉淀”的成份是未反应的铝的碎块,颜色比铝晶体更深。最后,我又补充了物质显色的影响因素。看到每个学生满足和敬佩的表情,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而不是简单肯定或否定,既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由此可见,民主、开放的课堂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意识和行为,实现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

(三)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课堂”的基础

“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精心设计的一种为完成课堂目标的教学方案。因此,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但预设总是静态的,而课堂的主人是鲜活的具有创造思维特质的个体,学生的课堂活动往往是无法估量的,有些表现会误入歧途,有些表现出乎意料却很有价值,这便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生成总是动态的,往往出乎意料,一旦有了生成,课堂就会动起来,活起来,可以说,没有生成的课堂一定是不精彩的课堂。但一味的生成也有可能偏离教学主旨:要么问题不着边际,要么启发脱离实际,这必然使得教学效果难以真正实现。这也正是有些老师不敢课堂生成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把它视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调控、利用,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就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

教师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为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意外生成”并加以利用,在备课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教材的争议处设置质疑点;从教材精彩处设置比较揣摩点;从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置情感价值升华点;从教材的抽象、空白处寻找想象的训练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预想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某一情景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尽可能做到对课堂演变心中有数,这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

【案例三】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教学中,我演示了“硫酸钠溶液的电解”实验,并让同学思考加入硫酸钠的作用。

学生甲:硫酸钠的作用是为了增加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从而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我刚想表扬,就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学生乙:硫酸钠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因为硫酸钠在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此时,好多学生都表示认可。说实话,我从事教学多年,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没有想到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中,我认真思考过催化剂的作用原理,也甄别过真假催化剂,我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在帮学生梳理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同学展开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催化剂是参与反应的过程,与反应物生成一种新的过渡态物质,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达到了催化效果。而在本实验中,无论是Na+还是SO42-,都不可能与水分子生成新的中间产物,从而否定了催化作用。这样的一次“意外”,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抓住本质是认识事物的关键。

【案例四】在“铝的性质”的教学中,我演示了“Al(OH)3与NaOH反应”实验后,追问学生:铝和镁的金属性谁更强?

学生甲:铝比镁强,因为铝单质和它的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盐酸反应又可以与NaOH反应,而镁的单质及其氢氧化物只能与盐酸反应。

我利用这一预设与生成相矛盾的教学资源,很好地对学生进行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的回顾教学。首先演示了将NaOH溶液分别滴加到Mg(OH)2、Al(OH)3沉淀中,让同学观察现象,并得出Mg(OH)2碱性比Al(OH)3强的事实,再运用金属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的判据来完成生成性资源的教学。既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又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借题发挥”,构建动态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四)善于捕捉契机是“动态生成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个体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表情,关注他们的问与答及实验操作等,要用“心”施教,善于捕捉这些教学契机,捕捉生成火花,把它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案例五】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公开课教学中,当教师讲完基本操作后,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提取溴水中的水?

学生甲:蒸馏。

教师:(面对全体同学)蒸馏操作不能用于提取溴水中的水。

(听课老师沉思)

(全体同学)表情很惊讶,有个别同学小声说,怎么不行?我看可以。

学生乙: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再分液可得到水。

教师:这种方法正确。

这真是一个极好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可能由于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样,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情等观察,同时也没有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致使与之失之交臂,可惜。

在上述案例中,若教师能平心静气、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就不难捕捉到同学的想法:溴、水在常温下都是液态,两者沸点不同,符合蒸馏的要求,故同学选用蒸馏操作。

若能在有效诊断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后,应启发学生思考:①溴的物理性质;②溴的化学性质;③溴水中两成份的含量;④从低碳生活的角度考虑实验操作的原则。在师生、生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我想学生一定能得出如下结论:溴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故溴水中水的比例高,且溴有挥发性,若用蒸馏方法,得到的水一定含有少量的溴,且浪费了大量能源,不符合低碳理念;同时,溴与水在常温下能微弱反应,温度升高,反应程度增大;故不能用蒸馏方法。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思维的含量,又达成了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做到多倾听、细观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就一定能学会善于捕捉生成的契机,不让“精彩”成为遗憾。

(五)实验教学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园地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课堂上的许多突发事件都是鲜活的生成资源,尤其在实验中,影响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有些实验在课堂上出现了意外的结果。若教师处理得当,因势利导,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六】“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体验操作过程,能正确判断误差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教学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到许多同学操作不正确,若一对一纠正,课堂时间也不允许,这时,我就选取一些典型的错误操作进行录像,当同学都操作完成后,回放错误操作视频,让同学点评,指出可能导致的误差,并再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的做法令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同学都争着发言,教学效果非常好。

【案例七】“钠”一节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把钠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什么?同学们先是积极思考,然后动手验证自己的结论,在实验中,同学观察很仔细,记录了所看到的现象:钠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等,还发现沉淀局部变黑,这些现象引起了同学的极大探究兴趣,为什么不能置换出单质Cu?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原机理是什么?黑色沉淀的成份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等等。面对学生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严谨的探究,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这不正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结果吗?此时,再适时地给予引导,同学们马上意识到他们黑色沉淀是CuO,并解释了产生氧化铜的原因。还有同学在课后查阅资料知Cu(OH)2的分解温度是70~90℃。

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实验后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大有就益处。

三、结语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开放的、鲜活的,是充满挑战性的,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着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有双慧眼、有颗慧心,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去发现生成的美丽。构建“动态生成的高中化学课堂”,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就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意外”吧,让“生成性的课堂”这一教学之花永放光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行)

[3]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4]徐洪俊.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化学教学,2007,(11)

[5]肖丽华.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学化学教学与参考,2007,(8)

猜你喜欢

预设动态同学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