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脑图”在高考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索
2013-08-02上海市浦东中学200125陈莉华
上海市浦东中学(200125) 陈莉华
经过几年高考地理教学实践探索,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从很多方面进行探讨。但是,如何让学生快速地记住知识点,并且记忆的时间保持长久,我觉得最有效的就是学生地理“脑图”的形成。
一、“脑图”的概念
脑图法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大脑学家、记忆术专家托尼●布赞发明的一种方法。托尼●布赞对脑图是这样定义的:脑图是一个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它同时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它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你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让你的大脑有最佳表现。在他杰出的新著《脑图之书—发散性思维》里,有对这种方法很好的介绍。
脑图有两种:联想脑图与分类分层脑图。联想脑图:用来做事物联想的记忆图;用树状结构和图像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画脑图。联想脑图有助于建立联想中心主题,使思考不致离题;有助于帮助大脑做联想,并记录下来,利于思考和决策。分类分层脑图:进行知识分类的脑图,可以把事物做成分门别类的记录。分类分层脑图可以代替传统的笔记方式(如代替上课笔记);可以在大脑中建立整体架构,进而帮助记忆和学习。
二、“脑图”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地图和图形是地理学的工具。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地图认知和运用的能力要求。地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学会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一是用文字来说明地理问题,理解地图的语言,即以文释图;二是用另一张图来反映这一张图,即以图释图;三是用文字转换成图,使语言通过图来表达出来,即以图释文。在完成了某一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利用“脑图”法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同时还可以检查自己的认知结构是否合理,从而起到自我测评的作用。教师也可以用“脑图”总结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快速帮助学生理清书本的思路,并让学生深刻记忆。
三、在教学中通过读图绘图训练形成“脑图法”记忆知识点
1. “图表脑图”记忆法
在刚刚开始学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学生喜欢在教材上用笔划出重点,然后开始背,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多,记忆效果也比较差。图形要远比单一的文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如果对一些地理基本规律进行梳理与归纳,可以通过设计表格来进行总结,利用图表形成学生“脑图”。例如:等值线的基本规律,可以设计成如下表格:
等值线 凸高 凸低等高线 山谷 山脊等压线 低压槽 高压脊等温线 气温低,遇山地 气温高,遇谷地等降水量线 降水少,背风坡 降水多,迎风坡等盐度线 盐度低,遇寒流或陆地径流等 盐度高,遇暖流
利用地理图像理解知识、求解问题,地理图像能更明确直观地表达地理分布规律,还能从图像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如天体系统各层次的关系不易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
由框图联系图可知,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属并列关系,而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则属从属关系(如图1)。
图1 天体系统层次
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框架“脑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首先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南北移动,进而引起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促使地球上的热量分布发生变化,因此产生了四季更替现象(如图2)。
2. 绘制地理简图,形成“脑图”
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如何把学生带入地图中,首先对于有些内容,要敢于舍弃。特别是有些大段大段的文字,要能够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根据绘图教学的需要去粗取精。以学生看图、析图为基础,以教师示范、指导为前提,以学生绘制为重点,以最简捷的方式去完成预定的目标,这是绘制地理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地理的教学时,如果仅靠填图册上给出的字母或数字编号的简单填图,学生无法真正形成中国地理的“脑图”,一旦碰到练习中的局部图或者变式图,学生完全看不懂。所以,若能真正形成“脑图”必须要学会绘制地图。
例如在中国温度带的教学中(如图3),让学生在已经熟悉掌握中国行政区划的情况下,把中国的各温度带的界线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在空白图上把寒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青藏高寒区的边界,热带的范围界线划出来,边画边让学生注意这些界线通过哪些行政区。通过这种绘图法,学生用眼睛看图,用脑析图,使学生领会绘图的意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脑图”。在进行中国的地形、气候(包括干湿区和气候类型)、农产品基地、工业区的教学时也运用了同样的绘图记忆。经过几次尝试,学生能将地形区、气候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和温度带图转化成“脑图”,学生感觉记忆深刻且不易忘记,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于解决高考中的地理新问题。
图3 中国温度带图
有些地理现象、地理规律课本用文字来表达,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引导学生变文字为图像,创造性地画出容易理解的图像。例如,在讲述“地球自转对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时,单纯用语言来讲述,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把“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这一规律作出方向箭头图(如图4),教师边指导学生边绘制,这样课堂中对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就能做到轻松掌握。
图4 地转偏向力对物体水平运动的影响
世界地理教学时,各大洲空白图,考纲上规定的8个国家的空白图填图默写。通过这些图,把要求记忆的主要地理事物空间格局记忆一下,方便省力多了。再如,海水运动中的洋流知识,教师就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绘洋流模式图,然后根据模式图再绘三大洋的洋流分布图(如图5)。通过绘图、观察、总结出北半球洋流按照流向可以成为一个数字“8”,下边顺时针写,即①③④⑤;上边逆时针写,即④⑥;南半球洋流为逆时针书写的数字“0”,即②⑦⑧⑨。再对比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否符合?还可以区别出中低纬度大陆东岸的洋流性质分类为暖流,中高纬大陆东岸的洋流性质分类为寒流,大陆西岸与东岸洋流性质相反。从成因上来分析,风海流东西向流动,补偿流南北向流动(季风区除外),从而形成“脑图”——“横风竖补”,这里的“横”是东西向流动的洋流,“竖”是南北向流动的洋流。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绘图、总结归纳出自己的“脑图”,学生对洋流的成因及分布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图5 世界洋流模式图
再如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从太阳(或月亮)的哪边开始,哪边结束,是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尝试“脑图”,在面向南方看日食(或月食)时,其“左东右西”,采用先画图再转换成“脑图”的方式(如图6)。根据日食和月食形成原理,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探索,不难得出。
图6 上、下分别是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四个过程图
日食发生时,从太阳的西边开始,东边结束,即“西始东了”,而在地球上看日食却是西边先看到日食(如图6上部)。月食相反,即月食发生时,从月亮的东边开始,西边结束,即“东始西了”,而在地球上看月食却是东边先看到月食(如图6下部)。
通过多次地理教学的“脑图”实践探索,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楚的图形表象,也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还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学生还能有意识地归纳总结地理空间概念。只要注重地图的使用,特别是读图绘图技能的训练,有意和无意地形成“脑图”,既能充分开发活化大脑的潜能,又有助于地理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