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
——兼论“了1”及汉语进行态与完成态的关系

2013-08-01焦浩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补语普通话短语

焦浩

(兰州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
——兼论“了1”及汉语进行态与完成态的关系

焦浩

(兰州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用法非常复杂,承担了诸多语法功能,与普通话的“呢”“的”“地”“得”“了”“在”“到”等词有对应关系。从事物的发展以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哩”和普通话的“了1”都可以同时表示进行态与完成态,进行态是由无数个小的完成态累积而成的。

哩;了1;进行态;完成态

一、辛集方言中“哩”的用法

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即进行态

表示进行态的“哩”都用于句末,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常与“正”、“待”或“着”在一句中共现,如:孩子正发烧哩(孩子正发烧呢)。他小子待北京上班儿哩。句中的“待”相当于“在”,意为“他儿子在北京上班呢”。“待”与“哩”共现的句子也可以视为持续态。辛集方言中还有“正待”与“哩”在一句中共现的情况,一般表示过去进行时态或现在进行时态,如:前年他正待上海上学哩。

“着”与“哩”共现,如:那事儿我记着哩,放心吧。句中“着”读zhɑo,“着哩”相当于普通话的“着呢”,意为“那事儿我记着呢,放心吧”。“着”前动词如果带宾语,宾语插入“着”和“哩”中间,如:我正吃着饭哩。意为“我正吃着饭呢”。

“哩”还可以单独表示过去或将来进行时态,如:那时候你还小哩(那时候你还小呢)。明早正收秋哩,没空儿出去(明天正收秋呢,没空儿出去)。

2.表示动作完成,即完成态

表示完成态的“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哩”前都是可持续动词,如:我刚吃哩饭liɑ。“哩”插入动词“吃”和宾语“饭”之间,句末用liɑ。“哩”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liɑ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意为“我刚吃了饭了”。“哩”后如果带数量短语,数量短语起标示动作完成的量或持续时间的作用。如:那本书我看哩一半儿liɑ。意为“那本书我看了一半儿了”。待外头干哩一辈子也没混出个样儿来。意为“在外边干了一辈子也没混出个样子来”。

第二类“哩”前动词都是可以多次重复的,一般表示列举已经发生的动作,“哩”同样插入动词和宾语之间,“哩”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或“的”。如果宾语和“哩”之间有数量词或数量短语,“哩”只能对应为“了1”,不能对应为“的”,如:今儿个捏哩饺子,做哩鱼,还炒哩俩菜。意为“今天包了(的)饺子,做了(的)鱼,还炒了(*的)俩菜。

3.表示动作完成后受事状态持续

此类“哩”用于动词之后,这类动词的特点是其所表示的动作完成后,受事就一直处于某种状态,且都有“附着”义,即某物附着于另一物体。其句式结构一般为“处所词+动词+哩(是)+名词”。其中“哩”后的“是”可有可无,如有,“哩”相当于“的”;若无,“哩”相当于“的”或“的是”。名词都为受事。如:墙上挂哩(是)干豆角儿。意为“墙上挂的是干豆角儿”。

这一句式与辛集方言中的一类存现句不同,句中的“动词+哩”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字结构(动词+的),而存现句用“着(轻声zhɑo)”不用“哩”,如:墙上挂着干豆角儿。

4.构成“哩”字短语,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短语

此类“哩”与前面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构成辛集话“哩”字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名词性短语——“的”字结构。如:你穿蓝色哩好看(你穿蓝色的好看)。老哩小哩都来liɑ(老的小的都来了)。干活儿哩走liɑ,上学哩也走liɑ(干活的走了,上学的也走了)。如果前面是代词,则表示领属,如:这房子是我哩,不是老二哩(这房子是我的,不是老二的)。

5.构成“动词+哩+X+走/来/去”结构

该结构中的X可以是地点名词、一般名词和代词,常用来表示祈使语气。X是地点名词时,表示动作要到达的地点和方向,如:把菜们拿哩屋里来。其中“哩”相当于“到”,可以改为非“把”字句:拿哩菜们屋里来。疑问句形式为:(把)菜们拿哩哪儿去?X是一般名词或代词时,X是动作的受事,如:送哩他走。意为“把他送走”。 X后用“走”时,句中不能出现地点名词,因为“走”的方向性不明确。如果X后用“来/去”,则X与“来/去”之间可以插入地点名词,表示动作到达的地点和方向,如:送哩他北京去。意为“把他送到北京去”。疑问句形式为:把他送哩哪儿去?或:送哩他哪儿去?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对动作的方向明了时,“来/去”可以省略,如:把狗关哩屋里。

用“来/去”的句子中的“哩”有的相当于“到”,例句如上;有的相当于“在”,如:作业写哩纸上(作业写在纸上);有的相当于“到”和“在”的结合体,即动作结束后受事会在一定时间内一直处于某种状态,如:把它挂哩墙上。用“走”的句子中的“哩”,在普通话中或无对应词,或可对应为“了”,如:领哩他走(领他走);他小孙子儿着(zhāo,让/被)人拐哩走卖哩山里去liɑ(他小孙子被人拐了走卖到山里去了)。

6.其他用法

(1)构成“是……哩”结构。该结构与普通话的“是……的”结构完全对应,起强调时间、地点、方式、属性等的作用,该结构中的“是”可以省略。如:他是走着(zhɑo)来哩(他是走着来的)。

(2)构成“动词+哩+名词”结构。该结构是动词作为修饰语修饰名词中心语,“哩”相当于“的”。如:我洗哩衣裳着(zhāo,让/被)风都刮下来liɑ(我洗的衣服让风刮下来了)。

(3)构成“A呀B哩”结构。该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A啊B的”结构,表示举例。如:院里种点儿花呀草哩多好(院里种点儿花啊草的多好)!

(4)相当于普通话的“地”。该用法同普通话的“地”,“哩”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如:饱饱儿哩搓哩一顿(饱饱儿地搓了一顿)。第二个“哩”相当于“了1”。

(5)相当于普通话的“得”。该用法同普通话的“得”,“哩”连接述语和补语。如:她对婆婆好哩不行(她对婆婆好得很)。

二、从“哩”和“liɑ”看普通话“了1”和“了2”的关系以及汉语进行态与完成态之间的关系

上文已阐明“哩”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即汉语的进行态,也可以表示动作完成的量或动作持续的时间。试比较:

(1)这本书他看哩(这本书他看呢)。

(2)这本书他看哩一半儿liɑ(这本书他看了一半儿了)。

(3)这本书他看哩两天liɑ(这本书他看了两天了)。

例(1)“看”的动作于过去某个时间点开始,于将来某一时间点结束,始点(记作S)与终点(记作Z)之间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哩”来标示,但是“看”这个动作完成的量或持续的时间不明。如图1所示:

图1

如果把“看”完成的量标明,如图2所示:

图2

图2表示的是例(2)。图中线段SZ表示整本书,M可以是SZ之间的任意一点,即“哩”可以是SZ之间的任意一点。本图中M处于SZ的中点,SM段表示“这本书他看哩一半”。随着时间的推移,M越来越接近Z。正在进行是一种量的变化,“哩”表示“正在进行”,“liɑ”表示“变化了多少”, “liɑ”一直跟随“哩”向Z移动,随时标记量的变化。

同理,例(3)“这本书他看哩两天liɑ”也可以用上图表示出来,此不赘述。

根据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可以知道量变是质变的过程,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就是无数个小的质变。如果从量变的角度看,“哩”所表示的是量变(正在进行)的语法意义,若从小的质变角度看,“哩”也可以表示结果(完成),即所谓“进行”是一点一点地“完成”。换句话说,汉语的进行态和完成态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是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的结果。这就是其他方言研究都把相当于“哩”的词(记作L)说成表示完成的原因所在。我们认为,可以把L说成表示完成,但也要明白L同时表示正在进行。据此,笔者认为一般所谓表示完成的“哩(L,包括了1)”与表示正在进行的“哩(呢)”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即表示完成的“哩”来源于表示正在进行的“哩”。也就是说,“了1”与“呢”有渊源关系,至于“呢”从何而来,本文暂不讨论。正因为“哩”同时表示进行和完成,才需要在句尾用“liɑ”重复标记一次完成,表示整件事情完成的情况。因此,“liɑ(了2)”才是表示真正的完成。

笔者还找到一个“哩、了1”可以同时表示进行态与完成态的佐证,如下:

辛集话,问:吃哩bɑi? 答:没哩/吃哩/吃liɑ。

对应为普通话是,问:吃了吗? 答:没呢/吃呢/吃了。

据此可知,普通话“吃了吗”的“了”是“了1”,“吃了”的“了”是“了2”。三个答句都分别表示未完成、进行和完成态,为何三个答句的问句都一样呢?就是因为只有能同时表示进行和完成的“哩”和“了1”,才能涵盖三个时态,用“哩”和“了1”问的是整件事情的进展情况。

三、余论:由辛集话的特殊双重可能补语——“哩lɑo”引出的

辛集话中还有一种表可能的“哩”,例如:

(4)汤烫哩喝不哩。

(5)问:苹果吃哩lɑo bɑi? 答:苹果刚长个儿,还吃不哩哩/吃哩lɑo liɑ。

例(4)对应为普通话是“汤烫得喝不得”,第二个“哩”表示可能,肯定形式是“喝哩lɑo”,只能对应为普通话的“能喝”或“可以喝”,不能对应为“喝得了”,所以“哩”和“lɑo”都是“喝”的补语。这种可能补语的疑问形式如例(5)的问句,用“动词+哩lɑo bɑi”提问。例(5)问句对应为普通话是“苹果能吃了吗”,答句对应为普通话是“苹果刚长个儿,还吃不得呢/能吃了”,或“苹果刚长个儿,还不能吃呢/能吃了”。可见,“哩”在此是可能补语。但“lɑo”又是一个什么成分呢?

“lɑo”来源于表示完成的动词“了liǎo”,“了liǎo”在方言中经过韵头脱落和虚化演变为“lɑo”。说它虚化,一方面语音已经变读为轻声,另一方面它只能附于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完成,再一方面它还可以表示可能,如例(5)。再如:

(6)吃lɑo饭就走。

(7)问:这么多,你吃lɑo bɑi? 答:吃lɑo/吃不liǎo。

(8)问:这么多,你吃了(liǎo) lɑo bɑi? 答:吃了(liǎo) lɑo/吃不了(liǎo)。

例(6)中的“lɑo”表完成,对应为普通话的“完”或“了”。例(7)问句和答句中的“lɑo”都相当于普通话的“得了”,即“你吃得了吗”,可见“lɑo”是可能补语。例(8)中问句、答句意思与(7)完全相同,加上“liǎo”也证明“lɑo”已由动词虚化为表可能的补语。

据上所述:辛集话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双重可能补语——“哩lɑo”,其形成原因尚待研究。但表可能的“lɑo”来源于表完成的“lɑo”,表完成的“lɑo”来源于动词“了liǎo”是确定无疑的。三者渐次虚化,形成一个“语法化斜坡”:动词“了liǎo”>表完成的“lɑo”>表可能的“lɑo”。

[1]黑维强.陕西绥德话“的”的用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霍伯尔.语法化学说(第二版)[M].梁银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江蓝生.“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J].古汉语研究,1994,(4).

[4]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A Research on the Word “Li哩” in Xinji Dialect: “Le了1”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gressive Tense and the Perfect Tens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JIAO Ha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The usage of “li哩” in Xinji dialect is very complex. It assumes a lot of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it has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with the words “ne呢” “de的” “de地” “de得” “le了” “zai在” “dao到” in Putonghua.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qualitative change, both “li哩” and “le了1” can state the progressive tense and the perfect tense of Chinese Language, the progressive tense is an accumulation of numerous small perfect tenses.

li哩;le了1; progressive tense; perfect tense

2012-12-10

焦浩(1981-),男,河北辛集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词汇研究。

H17

A

1008-469X(2013)01-0042-03

猜你喜欢

补语普通话短语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健民短语》一则
17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