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3-07-26卢智慧
卢智慧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只有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才能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16-02
1986年,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开始招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多样的体系。但是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理念定位不正确
一些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强调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再提高。但是,在办学理念上,反观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很多成人高等学校把成人高等教育简单定位为学历补偿教育。这种只注重高等学历教育,而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办学理念使得我国的很多成人高等学校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
(二)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
当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大部分存在于普通高等教育中。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也和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一样。
(三)成人高等教育低龄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一种低龄化的趋势。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参加成人高考的考生主要是一些在职人员,年龄一般在28岁到30岁,而目前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说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讲授,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导向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脱节,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目前,从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来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之间还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突出怎样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在教育对象、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方面具备开放性,要以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成人高等教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开放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学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要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要求,主动、适时地改变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原则要求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要适应和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性
发展性是指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原则,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传承和创新、成长和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但要遵循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全面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探讨
(一)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这些发展变化,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自学功能。
(二)建立“专业+职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专业知识做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基础+职业技能+社会能力”为定位,建立“职业+专业”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基础牢固、熟练掌握职业技能、适应社会能力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采取全日制的开放式教学形式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要采取全日制的开放式教学形式,招收职业高中、普通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学生,通过全日制“专业+职业”的成人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让那些缺少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学生,能够接受全方位、职业化的成人高等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建立“导师制”的职业化育人机制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社会导师,建立健全全学程、全方位的“导师制”的职业化育人机制,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五)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
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改革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要从我国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为依据的原则,优化和调整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设置内容要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专业实践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生活和社会素养教育、通识教育等,课程内容安排要形成合理的权重关系。通识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周期,大约占总学时的30%;专业素质教育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主要安排在学生培养周期的中期阶段,大约占总学时的30%;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安排在学生培养周期的后期阶段,大约占总学时的20%;生活和社会素养教育应安排在课余时间,大约占总学时的10%;专业实践教育应安排在学生培养周期的后期阶段,大约占总学时的10%。
(六)实施“订单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技术、师资、实习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七)建立全面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应从理论和实践、课堂和社会、知识和能力、专业和职业等方面,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价。专业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评价标准是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由学校教学单位组织进行课程考查或考试;专业实践教育的评价标准是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制定的专业实践教育大纲,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是国家或行业协会的职业标准,由国家或行业协会组织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或者职业资格等级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标准是根据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大纲的要求,由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组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进行评价;创新发明的评价标准是根据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由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组织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