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科研人员队伍分布研究
2013-07-26唐跃莉
唐跃莉,高 恒,姜 莉
(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科研人员队伍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主要人力资源,对区域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拥有结构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人才队伍,是实现发展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对人才队伍进行分析,不仅能使我们对目前的科研人员队伍的状况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使管理工作更加理智、也能为科技人才招募、流出与培养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科研人员的单位属性
科研人员单位属性按独立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医疗机构和其他部分划分。“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参与完成科研成果的人员总计为57838人次,其中独立科研机构 11889人次,占总人次的20.56%;大专院校为25224人次,占总人次的43.56%;企业为12021人次,占总人次的20.78%;医疗机构为5128人次,占总人次的8.87%;其他机构为3576人次,占总人次的6.18%,见表1。
表1 科研人员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分布情况(单位:人次)
从统计数据看,大专院校人才济济,参与科研成果研究的人员占到了总人次的43.61%。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排在大专院校之后的并非是科研院所,而是企业,占到了总人次的20.78%,略高于科研院所的20.56%。这说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并不比科研机构差,同时也说明“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视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科研人员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将所学应用于生产实践。
二、人员的年龄结构
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成果完成人的统计结果为,36~45岁的人员比例最高,为38.61%,其次是35岁以下(含35岁),为37.41%,46岁以上从事科研成果研究的人员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见表2。这说明科技人才一般在40岁左右开始担当科研重任,成为科研中坚力量。中青年科技人才相对集中是承担重要科技任务、实现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说明科研成果的完成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年龄结构在不同单位属性的分布情况,我们对2006-2010年不同年龄段在不同属性单位分布进行了统计,见表3。
表2 科研人员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单位:人次,%)
表3 科研人员不同年龄结构在不同属性单位分布(单位:人次)
55岁以下年龄段中,大专院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远远高于其他属性单位,特别是45岁以下表现更突出;独立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这一年龄段的人数基本持平,见图1。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属性单位的分布趋势表现了高度一致,但对于企业,65岁以上年龄段的变化曲线向上突起(绿色线),表明其比例高于其他属性单位;而大专院校35岁年龄段的变化曲线稍高,高于其他属性单位,见图2。之所以呈现这样的不同,是因为企业的成果更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研究成果的市场化,在这里经验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大专院校的成果更注重研究的水平及技术的创新性。
图1 科研人员不同年龄结构在同属性单位分布情况
图2 “十一五”期间科研人员不同年龄结构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分布趋势
三、人员的学历结构
学历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及个人的自身素质和潜力高度。在目前这个多元化社会,尤其是在学历教育越来越受质疑的现在,学历不等于能力的说法越来越被认同,对科研人员学历的分析有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毕竟学历是能力的充分条件,除了个案以外,大多数人还是在经历了目前教育体系之后在实践中发挥自身能力,完成了诸多科研成果,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从“十一五”期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参与科研活动的人员中,大学本科占比例最高,为46.56%,接近总人次的50%;第二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为28.48%;第三为博士研究生,为17.25%;第四是大专学历,为4.40%;大专以下学历仅占总人次的1.08%,见表4。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不同学历科研人员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分布比例情况表明:高学历比较集中的是大专院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大专院校参与科研活动总人次的65.57%,大学本科为30.99%,大专及以下仅为3.44%;独立科研机构参与科研活动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次的36.24%,大学本科为55.03%,大专及以下为7.73%;企业参与科研活动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次的24.20%,大学本科为60.78%,大专及以下占15.02%;医疗机构参与科研活动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次的33.11%,本科生占60.39%,大专及以下占6.50%;其他机构参与科研活动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次的27.91%,本科生为60.57%,大专及以下学历为11.52%,见表5。
表4 “十一五”期间科研人员的学历结构分布(单位:人次,%)
表5 “十一五”期间不同学历科研人员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分布比例(单位:%)
表6 “十一五”期间不同学历科研人员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分布(单位:人次)
从上述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参与科研活动最活跃的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企业、医疗机构和其他机构本科学历人员在同属性单位中占所有参与成果研究总人次的比例均达到了60%以上,独立科研机构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比例也达到了55%。相比这些属性单位,大专院校本科学历人员只占30.99%,高学历人员比较倾向于大专院校,本科学历的人掌握了科研活动所具有的基本素质,他们更希望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普遍认为的学术水平更高的博士学历,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所占比例却较小,独立科研机构为9.48%,大专院校为28.30%,企业为7.66%,医疗机构为9.36%,其他机构为8.75%,除大专院校外,其他属性单位博士研究生比例均小于10%。学历并非是科研成果产生的充分条件,这也提醒管理部门在制定人才政策时更应考虑不同属性单位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四、职称结构
职称真正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与学历不同的是,学历体现的是受教育程度和接受教育的能力,而职称更多地体现实际工作中个人所表现出来时间工作能力及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尽管我国目前职称评定中还存在一定的诟病,但毕竟它是现行体制下衡量科研人员能力的比较公允的标准之一。从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参加科研活动的人员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院士占所有参与科研成果的人员比例非常小,平均只有0.08%,这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院士本身数量就不多,目前黑龙江省两院院士只有38人,5年间有48人次参与完成了科研成果。中级和副高职称的人员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31.29%和30.14%,这部分人的年龄平均为30~40岁,正是学识与经验最佳结合时期,也是精力最旺盛时期,更是出成果最多的时期。
表7 “十一五”期间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分布(单位:人次,%)
图3 “十一五”期间科研人员职称构成(平均值)
职称在不同属性单位中的分布比例差别不是特别明显,同一职称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分布基本一致。副高职称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了30%。中级职称中,企业比例最高,达到了35%。而初级及以下职称中,独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及企业所占比例基本相同,见表8,“十一五”期间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具体分布详见表9。
表8 “十一五”期间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分布(单位:%)
表9 “十一五”期间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在不同属性单位的具体分布(单位: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