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产业集中度分析
2013-07-25周海川
周海川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饲料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的民生产业。中国饲料工业3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11年,中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81亿吨、总产值6 34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68倍和2.41倍(根据《全国饲料工业统计资料》计算获得)。30多年来我国饲料产业经历了起步、成长、逐步调整并走向成熟的三个阶段。在这个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饲料大国向饲料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饲料产业依然面临诸多问题,表现为中小饲料企业众多、效率低下导致饲料原料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饲料工业的进入壁垒低,生产要素易于获得直接导致每年大量小企业过度进入,进而使得饲料市场竞争次序混乱,竞争加剧;由于每个饲料企业市场份额低导致整个饲料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得不到体现,市场绩效不高。[1]饲料产业集中度低使得饲料行业获利率较低,国际竞争力低下。上述问题成为中国饲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农业部2011年10月12日正式发布的《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未来5年我国年产饲料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要由2010年的30家增加至50家,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可以看出,未来促进饲料企业兼并重组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饲料行业集中度将会提高。然而目前对中国饲料行业产业集中度的研究甚少,且研究方法和数据大都存在缺陷。例如,王艾敏等[2-3]通过 PCM 模型分析饲料业地区集中度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认为集中度越高,行业的获利能力越强,但是所用的数据是省级汇总数据,不能反映单个企业产量和产值对整个饲料行业的影响。王刚、付文阁[4]通过计算饲料行业集中度CR10得出我国饲料业集中度相较美国等世界饲料发达国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但是该文仅仅采用CR10计算集中度,与我国当前数量巨大的饲料企业(15 000家)相比显然太小,同时行业中其他产量相近的企业会被忽略计算,并不能准确反映各省饲料业的集中度。《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我国饲料业未来发展的指挥棒,一经提出便引起社会各界热议,但是目前我国饲料业产业集中度究竟为多少仍然没有获得准确回答。为此本文将对我国的饲料产业集中度进行测算,为了避免上述作者的不足,本文将选择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省份的饲料产业集中度进行计算,总结其变化趋势,并对我国饲料市场类型予以划分,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方法介绍和数据来源
产业集中度指的是某个行业市场结构集中的程度,主要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重要的量化指标。张利庠[1]认为产业集中度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用来表示一个行业中普遍的竞争状况,卖方越集中,市场竞争越小;二是用来描述一个部门或经济社会中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这里是指一个市场或经济体系中的生产要素和产出由少数几个大企业所控制的情况;三是用来描述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情况。集中度测量的指标包括:行业集中率(CRn)、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逆指数和熵指数等,本文主要采用赫芬达尔指数(HHI)计算我国各省1998—2009年饲料行业集中度,该计算方法为其中X为某省饲料市场的总规模,Xi为第i个企业的规模,Si=Xi/X为第i个企业在某个省的市场占有率,N为该省饲料企业总数。HHI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由于该指数既反映市场内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又反映大企业之外的市场结构,因此,能更准确地反映大企业对市场的影响程度。上述方法计算的HHI值介于0~1之间,但通常将其放大10 000倍,故HHI指数介于0~10 000之间。美国司法部通过HHI指数对市场结构进行评估,其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本测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区间为1998—2009年。HHI指数的测算取年工业总产值大于500万元的各个饲料企业的工业产值(以年价格计算),其中2004年由于数据缺失,取主营业收入替代企业的工业产值,计算所使用的软件为R软件。
2 各省饲料集中度结果分析
根据HHI指数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法则,我们在计算了全国各省饲料业集中度后对这些市场进行分类。平均值表示1998—2009年间某省的饲料市场总体来说属于何种类型;最大值表示在这12年间某省的饲料市场的集中度达到最大值时属于何种类型,如表2所示,无论是平均值还是最大值,福建、广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苏、辽宁、浙江在1998—2009年间饲料市场的类型均没有发生变化,其余省份饲料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年份呈现不同程度的转换。
表1 HHI指数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表2 各省饲料行业集中度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1998—2009年间,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江西的产业集中度在高位运行,从HHI最大值来看,这些省市区的饲料市场结构均属于低竞争Ⅰ型。甘肃在 1999—2001年、2004—2006年的饲料市场结构属于高寡占Ⅰ型,在2002年、2007—2009年属于高寡占Ⅱ型,在1998年属于低寡占Ⅰ型。宁夏在2000年、2003年、2009年的饲料市场结构属于高寡占Ⅰ型,在1999年、2001—2002年、2006—2007年的饲料市场结构属于高寡占Ⅱ型,其余年份属于低寡占Ⅰ型。青海在1999年、2003年、2005—2006年、2008—2009年的饲料市场结构属于高寡占Ⅰ型,其余年份属于高寡占Ⅱ型。新疆在1998—1999年、2001年、2003年、2008年的饲料市场结构属于高寡占Ⅰ型,在2000年、2009年属于高寡占Ⅱ型,其余年份属于低寡占Ⅰ型。江西在2003年的饲料市场结构属于高寡占Ⅰ型,在1998年、2000年、2004—2009年属于高寡占Ⅱ型,其余年份属于低寡占Ⅰ型。
图1 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江西产业集中度
图2 福建、广东、广西、河北、河南、湖南等产业集中度
图2可知,1998—2009年间,福建、广东、广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苏、辽宁和浙江的饲料产业集中度较低。从HHI最大值来看,这些省市区的饲料产业集中度均小于1 000,说明1998—2009年间,这些省市区饲料市场结构属于竞争Ⅰ型。福建省在2000年、2003年的饲料产业集中度达到了极大值,这可能是受到2003年“非典”的影响,人均消费肉食品的减少迫使部分饲料企业削减生产所致,2004年下降到445.81,之后逐渐上升。广东饲料产业集中度一直较低,平均值为 391.759,2004—2009年呈现逐年上升。广西饲料产业集中度在2000—2001年比较大,之后一直下降,在2008年达到最低点(346.0),但之后迅速回升。河北饲料产业集中度在2000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缓慢下降,2004年达到极小值后开始回升。河南饲料市场集中度在2004年达到极小值,说明2003年河南省的大小饲料企业生产均受到“非典”的影响,并且大企业所受影响更加明显,2004年之后大饲料企业迅速恢复生产,而小企业生产恢复较慢,所以集中度上升将近3倍;湖南饲料产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与河北省相似。江苏饲料产业集中度在2003年下降到最低点(301.35),之后逐年上升。辽宁饲料产业集中度波动较小,在2001—2003年较高,尽管2004—2005年有所下降,但是2006年后逐渐上升。浙江饲料产业集中度与前面几个省份有所区别,2000年、2003年达到极大值,从2004年开始,尽管呈现上升趋势,但是集中度一直很低,最大值也不超过500,这可能是该省在2004年之后饲料企业生产规模出现趋同引起的。
上述大部分省份饲料市场集中度在2000年和2003年达到极大值,而在2004年出现下降,之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我们认为,2000年集中度达到极大值的原因是部分饲料企业的规模扩张,属于正常市场现象;而2003年出现的集中度突然升高则更多受到“非典”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均肉食品消费减少引发部分饲料企业生产减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2003年部分饲料企业数据出现缺失引起。从2004年开始,饲料企业重新走向正常化生产经营,这段时间也出现了部分饲料企业规模扩张的现象,促使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
图3 安徽、内蒙、重庆饲料产业集中度
图4 北京、贵州、海南、黑龙江、湖北、吉林等饲料产业集中度
图3所示,1998—2009年间,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饲料产业集中度小于1 800,市场结构属于低寡占Ⅰ型。这说明这些省市区并没有出现个别饲料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现象。具体来说,安徽饲料市场波动非常小,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重庆饲料产业集中度变化较为复杂,在2002—2005年集中度一直较高,为低寡占Ⅰ型市场,在2006—2007年出现下降之后开始上升。内蒙古饲料产业集中度总体下降,在1999年、2004年分别达到极大值,其余年份均比较小,属于低寡占Ⅱ型或者竞争Ⅰ型市场。
图4所示,1998—2009年间,北京、贵州、海南等省市的饲料产业集中度变化较大,很多省份在这12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天津饲料市场在2000年、2003—2005年、2009年属于高寡占Ⅰ型,在1999年、2001—2002年、2006—2007年属于高寡占Ⅱ型,而在1998年、2008年属于低寡占Ⅱ型。北京饲料产业集中度在2000年达到极大值后逐年下降,直到2006年才开始上升,但在2008年又有所下降。贵州饲料产业集中度整体呈现U型曲线,2005年为最小值(776.81)。海南在2004年出现下降,之后迅速上升,2008年后已经超过前几年的极大值成为高寡占Ⅰ型市场。黑龙江饲料产业集中度波动较大,只在1999—2002年间出现平稳上升,之后一直波动,饲料市场在高寡占Ⅱ型、低寡占Ⅰ型、低寡占Ⅱ型、竞争Ⅰ型之间变化。湖北饲料产业集中度波动较小,基本属于低寡占Ⅰ型,呈现U型曲线特征;吉林和山西的饲料产业集中度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但是波动的幅度都比较小。山东饲料产业集中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陕西饲料产业集中度分别在1999年和2004年达到极大值,为高寡占Ⅰ型市场,其余年份较小,且在2006年之后缓慢上升。上海、四川、云南的饲料产业集中度在2004年之前变化很大,其中上海呈现倒U型变化,云南在2000年和2002年达到极大值,四川也经历了小幅波动,这3省市在2004年之后变化较小。
图5 饲料产业集中度四力驱动图
3 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四大动力
我国饲料产业集中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各省市区不同年份有所变化,个别年份出现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模化养殖场的持续推进、政府规制和公众意识的增强、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引起的,这四大动力杂糅在一起,此消彼长,以不同的方向、速度、强度共同作用于整个饲料行业,影响着饲料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使饲料产业集中度呈现长期稳定上升、短期波动性和渐进性的变化特征。
3.1 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是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基础
饲料工业建立和发展一直遵循着邓小平提出的“饲料企业大家办”的方针。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饲料工业总体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位,同时涌现出一大批诸如正大集团、新希望集团、通威股份、粤海集团、六和集团、双胞胎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优秀的大型饲料企业,这些企业快速成长背后的必要条件是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其从正面提高了饲料产业集中度。未来饲料工业的产量规模将继续扩大,自由竞争不仅会延续,而且会更为常态和惨烈。拥有较强技术研发优势和团队建设的饲料企业将得以保留并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联盟等方式继续扩大规模,而缺乏竞争优势的中小型饲料企业将面临被淘汰。
3.2 规模化养殖场的持续推进是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的拉力
现代畜牧业的建立要求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畜禽养殖成为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流。规模化养殖在经历了自配料阶段后基于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更加倾向于直接购买上游大型饲料企业的产品和相关服务,这也为大型饲料企业发展大规模散装运输提供了条件。由于大型饲料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能够较大程度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企业净利润,这最终使得规模化养殖场和大型饲料企业对接成为常态,在此情况下,饲料产业集中度将会提高。
3.3 政府规制和公众意识的增强是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的推力
《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食品安全法》的相继颁布,可谓立法快、执法猛,政府部门从时间、数量方面明确规定了到2015年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集团达到50家,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客观上要求饲料行业提高集中度。同时,处于动物性食品安全上游的饲料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规模化,进一步要求饲料企业在质的方面提高进入门槛。具有投资规模较大、资产专用性强、退出成本高、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制度、长期形成的自律性和较大的抗风险能力等优势的大型饲料企业的产品质量更能胜任食品安全的责任。因此说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对于大型饲料企业的成长来说既是风险也是机遇,客观上要求产业集中度提高。
3.4 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是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进饲料业的国际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大型农业跨国公司凭借成本、效率和专业化技术等优势不断向我国出口畜产品和饲料原粮,中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显著增加便是例证,从1995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94亿美元。而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农药的残留检测标准等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手段阻碍着我国畜产品的出口。进多出少的局面将会严重威胁我国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为避免不利条件,饲料行业需要在成本、效率和技术方面提升,才能更好地满足我国畜牧生产。另外,中国要完成饲料大国向强国转变,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优秀企业。当前世界饲料企业前三强都集中在美国,美国国内饲料企业仅300余家,但总产量却超过1.3亿吨。而日本饲料业从起步到现在,经历了企业数量从增加到减少,规模从小到大的过程,饲料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协会和少数几家大型企业,2010年日本68家饲料企业生产了2 532万吨饲料,单个饲料企业生产能力和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就集中度来说,2010年6家大型饲料生产企业产量基本占日本全国流通量的72.7%,CR4高达58.5%(根据日本农林生产省生产局畜牧部的数据计算所得)。[5]而反观中国,饲料市场集中度还很低,大型饲料企业的数量很少,显然与中国巨大的畜产品消费市场是不对称的。就拿生猪来说,中国生猪产量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一,其中母猪总存栏量为4 700百万,是美国的8倍,但百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屈指可数。巨大的畜产品消费市场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客观上要求涌现一大批大型饲料企业,而这些饲料企业则必须提高效率和规模,除了做好国内市场外,还要积极规划国外市场,争取走出去。
4 结论
本文利用HHI指数对我国各省1998—2009年饲料产业集中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平均而言,1998—2009年间属于竞争Ⅱ型的饲料市场为广东;属于竞争Ⅰ型的饲料市场为安徽、福建、广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苏、辽宁、内蒙古、山西、浙江;属于低寡占Ⅱ型的饲料市场为贵州、重庆;属于低寡占Ⅰ型的饲料市场为湖北、上海、四川、云南;属于高寡占Ⅱ型的饲料市场为北京、甘肃、海南、黑龙江、吉林、江西、宁夏、山东、陕西、天津、新疆;属于高寡占Ⅰ型的饲料市场为青海。另外,无论是平均值还是最大值,福建、广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苏、辽宁、浙江在1998—2009年间饲料市场的类型均没有发生变化,其余省份饲料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年份呈现不同程度的变换。总体来说,我国饲料市场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各个省份在不同年份集中度有所变化,个别年份出现降低。
各省饲料市场集中度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是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基础;规模化养殖场的持续推进是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的拉力;政府规制和公众意识的增强是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的推力;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是饲料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压力,四大动力杂糅在一起,以不同的方向、速度、强度共同作用于整个饲料行业,影响着饲料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使饲料产业集中度的变化呈现长期稳定上升、短期波动性和渐进性的特征。
《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方向,未来饲料产业集中度提升除了要对四大动力的推动机制进行研究外,还应该注重对饲料企业整合提升的策略、方法和模式等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制定相关产业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
4.1.1 建立采购联盟、标准联盟、技术研发联盟等行业内大企业联盟
由农业部支持、行业协会主导,支持大企业建立标准联盟,包括原料采购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经营管理标准等;支持大企业建立采购联盟,共同应对原料价格波动,确保原料供应;支持大企业建立技术研发联盟,不断增加技术研发水平。大企业联盟可以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提高企业进入壁垒,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条件。
4.1.2 积极推动饲料及相关企业的上市
支持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将饲料及相关的企业列入上市计划,增加对饲料企业兼并重组资本运营方面的引导和支持;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资本创立饲料企业兼并重组基金,依靠资本力量推动饲料企业兼并整合。
4.1.3 借鉴相关行业经验,注重本行业成功案例研究,因地制宜地推广实施
总结相关行业和企业兼并重组的经验教训,形成饲料企业兼并重组的多元化模式;定期召开饲料行业企业家论坛,通过交流经验达成合作意向;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资本与行业对话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4.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推进饲料产业链金融体系
4.2.1 支持大企业参与饲料产业链金融体系,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延长贷款期限
推动大企业通过期货交易、仓单质押等形式构建产业链金融体系,提升服务水平。银行要通过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延长贷款期限来支持企业进行兼并整合。
4.2.2 鼓励企业利用担保、保险等新型金融业务杠杆
鼓励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担保、保险等金融业务,将养殖设施、养殖牲畜纳入银行抵押担保范围,从而推动饲料企业带动和发展合作社和养殖大户,提升饲料业纵向整合能力。
4.3 鼓励产学研结合,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和人才培育
推动大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体,提升其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等水平,为企业兼并重组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举办相关饲料企业资本运营、兼并重组等培训来培养饲料企业的新型管理人才。
[1]张利庠.中国饲料经济与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67-186.
[2]王艾敏,孟令杰.中国饲料加工工业地区集中度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1):48-53.
[3]王艾敏.集中度、效率与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一种理论假说在中国饲料行业的验证[J].经济经纬,2009(4):39-42.
[4]王刚,付文阁.中国饲料行业集中度分析[J].饲料工业,2010(17):55-60.
[5]周海川.日本饲料价格制度评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1):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