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想好想谈恋爱》浅析翻拍剧的本土化改编
2013-07-25白益嘉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白益嘉 (兰州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节目从理念到实践都处在不断翻新变革更迭之中,即接轨国际的流行潮流,又要有切实可行的本土化视角,即根据中国本土国情,把国外电视理念与国内观众可以接受的节目样式进行本土化“嫁接”,从而得到很好的收视效果,不失为一种新举措。但是无论电视剧或者电视娱乐节目,都大批量的出现“克隆”外国电视节目的趋势,这其中不乏收视率很高的“本土化自制”电视节目。
(一)“本土化自制剧”的概述
近年来,网友将那些改编并模仿海外热播电视剧剧情、人物和风格的本土电视剧,形象地称为“本土化自制”剧集。当前许多国内影视剧都或多或少都有它们的影子。
这里的“本土化自制”剧集分为两种涵义。一种指的是购买了国外原版电视节目版权的剧集,例如陈木胜导演的电影力作《保持通话》,湖南卫视自制励志喜剧《丑女无敌》,以及浙江卫视的《与星共舞》栏目等:另一种则是指借鉴了国内外优秀剧集的整体情节,人物设置,中心思想等,又在其间加入本土化的细节和板块,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据悉,国内大多数电视剧集和栏目都属于后者。姑且不论版权所属,电视剧集和电视节目的传播都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俗话说“无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可惜我们养的似乎是一群“病猫”,宽容的观众期待着我们重金买下的外国血统和中国传统结合出美丽的混血宝贝,可惜呈现在眼前的怎么看都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
(二)“本土化自制”电视剧
“本土化自制”电视剧数不胜数,使得一些观众看到“中国版”这样的字眼急忙换台,除去那些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复制品”,好的电视剧集也有几部颇有特色。下面以本土化自制电视剧《欲望都市》的中国版《好想好想谈恋爱》为例,探析本土化创作的特征。
《欲望都市》主要讲述发生在纽约曼哈顿四个单身女人身上的故事,专栏作家凯莉、律师米兰达、理想主义者夏绿蒂和公关经理萨曼莎。她们都事业成功、时髦漂亮、虽然已不再年轻但却自信、魅力十足。她们共享彼此间牢固的友谊,也都面临共同的困扰——在这充满欲望和诱惑的都市里,真正的爱情和归宿究竟在哪里?中国版的《好想好想谈恋爱》沿袭这种模式,只是专栏作家凯莉变成了书吧老板谭爱玲,律师米兰达则成为电视制片人黎明朗,夏绿蒂的理想主义精神在陶春身上充分体现,公关经理萨曼莎摇身成为造型师毛娜。这种身份的转变适应本土化的职业认同,顺理成章的演绎她们的社会关系。
一、内部研究
情与欲
《好想好想谈恋爱》作为《欲望都市》的中国版片名,委实缺乏一些美感,但副词叠加的这种形式又极力表达了都市女青年对恋爱的渴望,对爱情本身的执着。寻觅与或缺,认同或抛弃,执拗或决绝,最终化作对自身不断的超越以及对他人的逐渐宽容。如果说《欲望都市》把两性身体关系作为刻画的重头戏,那《好想好想谈恋爱》则是主导精神恋爱的唯美模式。从国人传统观念以及男权主义思想的深入骨髓,几个三十好几的“老姑娘”天天把男人挂在嘴边已经够羞煞众人的了,再不要说那种赤裸裸的情欲诉求了。这一点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的一个情节体现的尤为深刻。作为电视制片人的黎明朗在(那英饰)闲暇时观看电影DVD打发时光,未曾想这个新买回来的盗版DVD竟然是限制级影片。她因突然被叫去单位加班而留新认识的男友在家中,并告知男友可随意观看DVD,当特写镜头对着新男友尴尬的表情时,观众充分意识到这段关系已濒临崩溃,这个中国传统男性的代表,以“低级趣味”作为分手理由着实有些讽刺。而与此大相径庭的是《欲望都市》中女人们多为不能被“满足”而与男友挥泪告别。这种差异来源甚广,所以改编时,《好想好想谈恋爱》将柏拉图式的自我沉醉作为每段感情的始作俑者,“喜欢”可以掩盖很多对方的缺点,精神上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而《欲望都市》则以女性必须主导身体的欢愉作为每段感情的重中之重,毕竟,闺房寂寞才是大部分女人零距离的贴身写照,“欢喜”才足以体现女人自身价值和情感归宿。这一改编,在没有电视节目分级的中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欲望都市》等同于纽约单身女子恋爱的现实,《好想好想谈恋爱》则可以在老中青三代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作为某种训诫或恋爱秘笈被多数人所接受,男人女人妇女少女都会从中找到心理认同或观念认同,从而掀起观看评议的热潮。
“另一半苹果”
无论是上流社会的觥筹交错,还是午后“妇代会”的娴静时光,她们关注的焦点永远是男人,她们也渴望成为男人们眼中的焦点。随着《欲望都市》的诞生,这部剧的女主角在现实生活中已年逾古稀,可笑的年纪还在“寻欢作乐”,而这些欲与求的根本目的还是对婚姻生活的渴望,虽然她们成天到晚在挑剔男人的缺点,指责男人的毛病,潇洒独立事业有成漂亮多金的白领女人们还是渴望为人妻的家庭生活,无论是情欲至上的萨曼莎,还是分手比恋爱还高兴的毛娜,在她们内心的最深处始终有一种“大女子”主义在作怪,她们认为没有男人的她们依旧可以过的很好,并把自己与已婚人士划分为两个阵营,她们互相排斥又相互渴望,她们互为镜像窥视对方的生活,终究还是已婚人士占了上风,无论“壁橱里的骷髅”有多么可怕,她们还是渴望找到另一半与自己能合二为一的苹果,走入“围城”里生活。但是这种对于归宿的定义有着质的区别,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中则将中国社会的“家庭本位”与西方社会的“个人本位”概括为东西民族的根本差异。①本土女人的悲悯与苍凉,太现实太世故、太纠缠于生活本身,难以超越。中国女人脑海里崇敬的不可能是外国女人们那种天马行空的历险与甘愿死在途中的壮美,中国女人要的是归宿,是安稳,是过日子才能实现的愿望。所以,这种追寻归根结底是实现与另一半的完美契合,当自由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渐渐变得难以为继,惊世骇俗的“凯莉们”最终披上婚纱,迁居大都市郊区的小镇,开始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年轻时放形骸潇洒不羁,当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与飘零,发现过尽千帆皆不是,终究觅得安静的一隅,随后花自飘零水自流。
表演
作为“情感专家”的女人们,一针见血的指责或评价两性关系的奥秘,无论是《欲望都市》,还是《好想好想谈恋爱》,片中最大的亮点是人物犀利的对白,四个大龄女人对于男人的解析透彻、精辟、字字珠玑。如果说这些对白出现在近几年的电视剧中并不稀奇,因为从《奋斗》开始,台词的随意幽默结合时下流行的语言成为一种风潮,但是《好想好想谈恋爱》出现的时间为90年代中期,那时出现这样的台词会让太多守旧的人认为这些女人不正经,整天嘴边挂着男人。但是编剧巧妙的将其中很多与性有关的谈话都被其他内容所代替,那些被转换成我们熟悉的,能接受的,被四个有强烈个性的女人带有各自喜怒哀乐的讲出来也让我们为之眼前一亮。她们四个人相互担当画外音或旁白,以各自的视角陈述或表达画外之意,使全片一气呵成,紧凑连贯。而导演大胆的选择非科班演员担当主要戏份,并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女强人”这个角色的塑造。在《欲望都市》中律师米兰达的扮演者辛西娅·尼克松是一名出色的女演员,但是在前半期、几乎20年的演艺生涯中,她几乎不为人所知,直到1998年她因为出演HBO热播电视剧集《欲望城市》而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女星,而她也是该剧唯一获得艾美奖的配角。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由歌手那英塑造了电视制片人黎明朗这个强势女人的形象,干脆利落敢爱敢恨,表演非常出彩,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我们看到了在剧中担当“绿叶”的众多男演员虽然表现得生涩或者不那么尽如人意,他们把许多人的缺点放大,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甚至不可理喻,但这正代表了成千上万个不完美的男人。这种安排使女性观众产生巨大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在频频点头中意识到生活就是如此,充分调和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创造。
二.外部研究
模式
《好想好想谈恋爱》片中的叙事和人物设置基本套用《欲望都市》的构架,但导演迎合中国观众的要求把故事分为若干的单元,叙事新颖又不落入俗套,没有生搬硬套,人们忘记了模仿的存在,而真正关心起了故事本身。单元剧的编排使杂乱无章的情节有序的连缀起来,又因为主题的特殊性,怎样使演员的登场既恰如其分又相得益彰?这就依靠自成体系的小主题,演员悉数登场,就如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许多人,作为点缀或间奏拓宽生命的维度,或欢喜或悲伤,大多数人以过客的身份离开我们的视野,只留下少数穿插在我们的生活中,谱写成下一个小节的乐章。编剧不抬高也不贬低生活的态度,落到实处,让人看得惊心动魄。这种类似情景剧的编排,以一个主题为线索,涵盖两到三集的时长,形形色色的男女(多数为非职业演员)真实展现感情中人性的细枝末节,似乎就像是我们周遭的张王李赵,那种有制约性的不完美让所有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这样的模式是新颖的,也是编剧安排的需要,而这之中又始终贯穿四个女人的情感诉求,她们在优中择优的过程中发现没有无瑕的白玉,既而反思爱情本身的价值所在。
运作
虽然《欲望都市》电影版遭到无数白眼,但《欲望都市》的电影版实际是对四个女人命运的一个总结,并华丽上演衣装盛典。在影视剧中融入时尚元素,尤其是以女人为主角的作品,是品牌推广的聪明法则,这不仅在视觉上增加可观性,而且可带动相关产业的裙带效应。女人们的衣服、饰品,去过的饭店甚至身边的风景,都成为吸金的要素,旅游局还专门推出以《欲望都市》为主题的相关路线,成为众多粉丝追逐的目标,这无疑是对收视率的另一种肯定。相较之,《好想好想谈恋爱》在这方面的投入似乎有些吝啬,没有本土品牌的强力支撑,没有形成良性的商业循环,现在看来,这几个女人的装扮似乎都有些“老土”,但换言之,改编的原则就是取其精华,既然没有美衣华服,《好想好想谈恋爱》更注重的是情节的内在张力,也更凸显平民化和作为普通女性的视角,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更引人注目故事本身,舍本逐末可不是它的风格,意蕴深刻才是应有之义。而今年年初好莱坞又推出了《凯莉前传》,描写了女主编凯莉的高中生活,本想打着《欲望都市》的旗号,与时下青春校园剧一比高低,但不知是由于《欲望都市》时过境迁,还是人们确实承受不了这种连珠炮似的“袭击”,该剧上映并未获得预计的收视率。对于经典的再度创作,“度”的把握成为制胜的关键,趁热打铁或许会叫好又叫座,但黔驴技穷以后想走的捷径也许只是死路一条。
语境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女性的婚姻与家庭生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以来,女权主义逐渐成为美国电视剧的热门话题。而从受众市场来看,成年女性在收视群体中占据着较高的收视比例也有着巨大的关系。中产阶级的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背后,隐藏着她们对自我意识的表达的渴望。无论是婚前对个性自由的极力追逐,还是婚后对主妇生活的殚精竭虑,那精致的妆容和美丽的华服背后隐藏的是女性心灵深处的隐痛。而反观中国国内的女性“解放”之路,似乎是亦步亦趋的实验阶段,但总而言之,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和自我意识逐渐树立,也使得在多元文化下的这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
那么作为一部最早意义上的山寨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创下了收视高潮,许多电视台重播后仍有观众意犹未尽买来DVD碟片。可见,山寨电视剧不是不可以复制“收视传奇”,不能一概而论,要选对方式,恰当改编并且做出新意,照搬国外情节不是死罪,问题是你要有自己的内涵,把别人的好的东西完全消化吸收再经过提炼表现出来的才会被大家所接受。
对于本土化改编我们还走在投石问路的阶段,摸着石头过河不免充满艰难险阻,只是我们要明确一个目标,无论版权的归属问题,适应受众的需求和符合本土化审美目标和文化内涵才是大势所趋。如若赔了夫人又折兵,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注释:
①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见《新青年》第1卷第4号,转引自刘海鸥:《传统到启蒙: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嬗变》,这个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聂伟《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