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2013-07-24陈增明
陈增明,余 香
流通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陈增明,余 香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工商管理系, 福建 福州 350012)
通过选取流通产业从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数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及流通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等指标,分析流通产业发展对就业、消费及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从纵向比较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就业、消费及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提升;从横向比较看,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通过“菲德模型”测算发现,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较高的直接贡献和间接外溢贡献.
流通产业;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菲德模型
0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的全面对外开放,流通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如流通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流通规模的日益扩大;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的提高;新兴业态和多元化交易方式的出现等.流通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的产业.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我国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进行了“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并从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8个省份和两个单列市进行试点扩围.流通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对象.
我国学者就流通产业分别对就业、消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如赵凯等认为流通业的高效运作可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胡永仕、王健通过投入产出方法分析福建省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分析得到,流通产业将成为福建省主导产业;李宏运用协整理论和对我国工业化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曹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流通产业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文献较多运用了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直接贡献.从2005年开始,冉净斐、赵萍、刘振滨等相继利用菲德模型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外溢贡献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将利用综合指标法、弹性系数法、菲德模型法分别对流通产业发展对就业、消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的总贡献(含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必要的模型检验.
1 流通产业对就业贡献分析
衡量流通产业对就业贡献的大小,一般通过流通产业从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数比重指标来反映.指标值越大,流通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就越大.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2001—2010年流通产业的就业贡献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计算得来.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10年我国流通产业从业人数呈现规模不断扩增、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反映了流通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逐渐加强,流通产业对就业的贡献日益提高.
此外,我们通过应用Eviews6.0软件测算流通产业产值的就业弹性,进一步分析流通产业发展对就业的贡献.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流通产业就业弹性模型估计结果
注:代表流通产业产值,为常数项.
log() = 5.148 329 + 0.339 308 log(),
= (7.559 364) (4.867 682),代表流通产业从业人数.
通过流通产业就业弹性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流通产业产值每增长1 %,就能够多吸纳0.339 %的劳动力就业.这与我国流通产业产值增长所带来的就业人数增量基本吻合,从而进一步证实流通产业发展对就业的贡献.
2 流通产业对消费贡献分析
在实际中,一般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变化反映流通产业对消费的贡献.具体见表3所示.
表3 2001—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2005年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达10.5 %,GDP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1年的43 0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6 998亿元,增长了3倍多,与GDP保持同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达到14.9 %.流通产业发展直接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3 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分析
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一般通过流通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这一比重越大,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也越大.为全面定量衡量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分别从纵向和横向进行比较.具体见表4、图1所示.
从纵向比较看,在“十一五”期间,流通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由2005年的9.82 %上升至2010年的10.90 %,提高1.08个百分点,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三产业首位.从图1横向(2008年)比较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或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有较大差距,2008年菲律宾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44 %,我国与其差距达6个百分点.
图1 流通产业对GDP贡献率的国际比较(2008)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1).
表4 2001—2010年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率统计表
资料来源:由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来.
4 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总效应的实证分析
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总效应是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直接效应和间接外溢效应之和.即流通产业自身的发展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贡献(前文分析),同时也会通过外溢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贡献.
4.1 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菲德模型”的研究思路,把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类似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国民经济分为流通部门和非流通部门,并设定相应的生产方程.假定流通产业产出水平将影响非流通产业部门,则各自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2)
其中,代表流通部门产出,代表非流通部门产出,假定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投入,分别用和表示,下标和分别代表流通部门和非流通部门.式(2)生产函数假设流通产业部门的产出水平将影响非流通产业部门的产出.
模型假定不同部门要素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为:
对(4)式求全微分,得到:
(5)
将(1)、(2)、(3)、(4)式代入(5)式,整理得到:
为总资本,则可以表示为:
(7)
为总劳动力,则可以表示为:
=(8)
对(7)、(8)式求全微分,得到:
(10)
将(9)、(10)式代入(6)式,得到:
对(11)式两边都除以,整理得到:
(12)
4.2 资料来源与处理
在应用的模型中,用表示GDP,表示流通产业就业人数,表示流通产业产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对数据变动产生的影响,本文以1995年价格为基数,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流通产业产值数据按不变价进行处理.d、d、d分别表示社会总产出、劳动力、流通产业产值的增长率;表示流通产业产出占比,即流通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出中的相对“规模”.用投资来近似替代,本文使用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依据,就表示投资占GDP的比重.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95—2010年.
4.3 模型检验与分析
4.3.1 模型检验
为确保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避免出现模型伪回归的现象,首先对模型中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应用ADF检验方法,对处理后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统计量,如果ADF的值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序列为平稳序列,否则序列为非平稳序列.通过利用Eviews6.0软件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
注:检验类型(,,)中,表示截距(常数项),表示时间趋势,表示滞后阶数.
从表5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平稳,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成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实证分析.
4.3.2 实证分析
通过回归模型的OLS估计,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d/) =0.031 985+3.186 36(d/)(/) + 0.257 864(d/)-1.279 481(d/)
= (4.596002) (3.488685) (3.312031) (-1.775555)
sig = (0.00420) (0.01499) (0.019864) (0.38118)
Adj.= 0.825 193= 1.733 370= 14.424 483 Prob(-statistic) = 0.005 846
由回归方程结果可知,调整后的判决系数= 0.825 193,说明模型对流通产业溢出效应的拟合度在 82.51 %,本模型可以在82.51%的程度上解释流通产业的影响力.从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表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GDP的影响比较显著.(d/)(/)的系数为3.186 36,可以解释为:流通产业产值每增加1元钱,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3.186 36元.它包括了流通产业的直接贡献和通过外溢作用产生的间接贡献.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就业、消费、经济增长等方面都产生较大的贡献.利用我国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通过菲德模型测算得到,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全部效应的弹性系数达3.186 36,表明了我国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充分说明了流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通过横向比较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产业对就业贡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我国流通产业还处在较低水平发展阶段,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菲德模型测算结果显示,由于我国流通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相对较低,流通产业本身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值仅为0.257 864,但如果综合考虑流通产业对非流通产业部门施加的影响,其所产生综合作用是成倍增长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流通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把流通产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流通产业的技术提升,实现流通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彻底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积极拓展现代流通经营方式,提高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1] 赵凯,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9(1):102-108.
[2] 胡永仕,王健.福建省流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9):70-72.
[3] 李宏.工业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97-99.
[4] 曹静.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5):13-17.
[5] 冉净斐.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生产力研究,2005(3):21-22.
[6] 赵萍.流通产业影响力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17):15-17.
[7] 刘振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商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9(3):125-128.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CHEN Zeng-ming, YU Xian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12, China)
How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ontributes to the employment and consumption as well as economic growth can be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proportion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employees in total employees of society and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ption goods as well as the proportion of circulationindustry’s output value in GDP. Researches show that in vertical compariso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ontributes much more than before to the employment,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hile there is a wide ga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horizontal comparison. Further explor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eder Model illustr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mad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great direct contribution and indirect spillover.
circulation industry;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 empirical analysis; Feder Model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F724
A
1673-2065(2013)01-0113-05
2012-12-20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课题(JA07205S)
陈增明(1964-),男,福建长乐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副教授;余 香(1980-),女,福建福清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