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行动研究

2013-07-23李曼曼马红梅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创新能力我院

李曼曼,马红梅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教育。“高等学校是我国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1]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以行动研究为理论框架,从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出发,依据英语专业在创新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假设,通过构建行动方案和分析行动实施后的成效几部分探讨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办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更偏重实践性和应用型,其办学宗旨既不同于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的的传统本科院校,也不同于一般的高职高专或者其它的高等技术类院校。这类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这类院校的外国语学院对于其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满足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对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2]更要符合现代社会对专业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既要具备一定的坚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重点是要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弄清楚“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3]

(二)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

过去的半个世纪,高等教育经历了复杂而深入的发展,大众化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认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经历3 个基本阶段,即“精英化(elite)、大众化(mass)和普及化(universal access)”。[4]高等教育呈现出的大众化、私有化和商业化决定了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性质。首先,高等教育的去精英化和大众化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高额教育费用的投入也成了摆在许多国家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面前的困境。于是“为了填补供给(在许多国家,即使高等教育不是完全有公共财政支持也获得相当程度的公共财政补贴)与增长的高等教育入学需求之间的鸿沟,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和体制已经开始征收或者增加学费和其它费用。”[5]这意味着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即高等教育直接的或者潜在的受益者必须为高等教育本身支付一部分费用。这种成本分摊的变革在高等教育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变化。其次,对于投入(在高等教育中支付的费用)和产出(从高等教育中的收益)的关注,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和课程开设方面的改革。最基本的一点是,它要为“利益相关者,如学生、教育者、雇主和政府,承认并尊重高等教育的公众和私人的投资带来相关额外价值(added value)。”[6]这导致了对高等教育成果评价方式的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述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基于结果的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从评价教师“教了什么”转化为评价学生“学了什么”。再次,大学里新型课程的兴起。现代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具备创造力、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素质的劳动者,去精英化的大众高等教育正好扮演了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力的角色的任务。因此,大学里的通识教育课程应运而生,因为这类课程专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习惯。

(三)现代英语教育发展趋势

英语教育,因其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和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一直以来就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3 个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培养技能为本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以能够笔译外文文献为目标;80年代以后,国家教委1988 年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是着眼于培养英语方面的通才,也就是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要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知识的英语人才。”[7]也就是说,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还要掌握其它学科专业知识,即既精通一种外语又精通一门其他学科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进入90 年代,单纯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刘润清教授预言,“在未来50 年内,英语的世界地位只会加强,不会削弱。”[8]因此,新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二、构建行动研究方案

(一)理论基础

行动研究最早出现在美国,主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最广为认可的定义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1)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2)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3)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9]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在教学行动与反思之间建立联系,即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假设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构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施措施和总结方案效果,再根据效果进一步调节方案。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教师通过反思教学行动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价,从评价效果中找到教学的实际差距,追求改进,这是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因为伴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机构在创新和经济发展中担负责任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功能性知识的培训,即如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心。

(二)行动研究

根据新大纲要求,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新目标。我国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怎样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根据麦克尼夫(McNiff)对教学行动研究的阐释,行动研究的实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问题;评价教学行动结果;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10]

依据麦克尼夫提出的理论,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行动研究主要分以下3 方面进行。

1.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题组成员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学生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千篇一律,突出表现在课堂发言和课外作业上,缺乏独立思考和新意,重复、雷同现象较为普遍;2)缺乏创新欲望,如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该专业学生在创新性方面表现一般。这些问题正如文秋芳等所言:“外语专业的学习特点是外语专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8]因此,对外语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

2.提出假设方案

针对该专业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的假设方案:

1)改革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陈述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换为基于结果的学生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的创新首先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创新,只有教师接受了创新教学的理念,创新教学的过程才能顺利实施,所以帮助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应当排在首位;2)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就是要去除那些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3)调整课程设置。既考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输入,同时兼顾开设培养创新能力的新课程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4)提高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给学生营造创新实践环境,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造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从判断价值评价转换到发现价值评价,从总结性评价转换到形成性动态评价,这两类评价的根本差异在于,发现价值评价更有利于看到学生的潜在价值,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客观的评价;6)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力是文科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文科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为社会创造实际的物质价值但对社会的主要推动在于它的思辨性,历史证明自然科学的每一次革命都源自于思想、文学等领域内的创新。

3.方案实施

依照假设的解决方案,本院开展了为期3 年的行动研究(2009-2012),内容如下。

1)教师培训。对本院专业课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观念循环培训,使其明了创新的本质,指出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行动方向,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实施。

2)修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自2009年开始,连续3 年修订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强调其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显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置。结合设置创新课程的目标,组织专业力量增加相关方向选修课,除传统的旅游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外,增设旅游翻译、文体与修辞、科技英语、演讲与辩论等课程。鼓励学生通过“专业结合方向”的方式寻找到个人发展点,参加社会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为拓宽就业面做准备。

4)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中的比重。我院的实践课程由3 部分构成,即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每门课程均订立课内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建环节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课堂提问、讨论、辩论、主题探讨、时事分析等;与地方中小学和各类教育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建立专业实训基地;构建毕业前集中实习和日常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坚持“教育技能实习周”的实验,即专业学生自大一下学期开始直到大三上学期,每学期均要参加为期一周的技能实习周活动,“教育技能实习周”活动包括口语吧、背诵、说课、授课、三笔一画演示和话剧表演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地转化。

5)改革评价方式。评价体系由单纯依靠一次性期末理论课考核(笔试)形成的价值判断,改为平时(20%)+期末理论课(50%)+实践(30%)的动态形成价值模式,克服了一次性评价模式的不足。

6)诵读中华经典。在外语专业开展诵读中华经典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又能为他们英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国语功底。

三、行动研究结果与分析

2009 至2012 年,我院坚持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行动研究方案。经过一个周期的方案实施,我院学生的各项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素养

我院在专业学习基础阶段,即第1-4 学期,注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实践训练和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大量输入,强调知识输入和知识应用的有机结合。在第5-8 学期,即专业学习高级阶段突出实习实训环节,通过增设方向选修课等方式强化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语言实践。一系列方案的实施使我院英语本科生的专业素养获得了提升,如表1 和表2所示。

表1 2010 年-2012年皖西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专四通过率

表2 2010 年-2012年皖西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专八通过率

从表1 和表2 统计可见,我院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效果总体趋势是逐年提高的,体现了我院行动方案中的改革教学理念、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显著效果。

(二)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反映在专业素养的提升上,也反映在参加其它社会类考证实践中。表3是近3 年本院学生在社会类考证中取得的成绩。

表3 皖西学院2010 年—2012 年“双证书”教育情况调查表

从表3 可以看出,本院学生近3 年来获取证书的学生比率与证书类别成递增趋势,表明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相关活动的兴趣明显加强。兴趣是人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活动倾向,是产生创新欲望的动力。英语专业学生由不喜欢参加相关活动和在活动中表现一般,逐步转变为积极参加和有所表现表明,我们实施的行动方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与我院坚持的凸显实践环节是密不可分。3 年来,我们实行“全程渗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课程在课程总体系中的比重、强化学生的课内外实习实训环节,这些都有效地保障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就业能力

改革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夯实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课内外实践实训环节的有机结合和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中的比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又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4 2010-2012皖西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

表4 表明,人才创新培养行动研究的实施,有效地增强了我院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拓宽就业渠道和实现就业目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为期3 年的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对于如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素养;第二,通过课内外实践实训环节的有机结合,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中的比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第三,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前提。因此本院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观念的循环培训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正是对教师的创新培训保障了创新行动方案的有效推进。希望以上结论能为当前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可以借鉴的途径和方式。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创新教育:面向21 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6.

[2]段平.专业信息交流英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3]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4][5][6](美)阿特巴赫等著.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踪学术革命轨迹[M].姜有国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01.091.102.

[7]赵洋.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3):107-110.

[8]张伟平.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未来英语发展之路[J].教育求索,2012,(12):212-213.

[9][10]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9.230.

[11]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80.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创新能力我院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