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俄能源战略取向

2013-07-23徐海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东北亚油气能源

徐海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储量最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作为俄最重要的经济命脉,能源不仅是俄保持GDP 持续增长的基础,也是俄罗斯改善外部环境、实施影响力的工具。在世界能源匮乏的今天,俄罗斯加大了对能源战略调整的力度。

一、能源与俄罗斯的大国复兴

俄罗斯是以能源为主导的国家,能源收入早在苏联时期就常常被用于扩充军备之类的“硬实力”,从而奠定了作为超级大国的军事基础。但与此同时,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国际国内环境,能源工业模式一直呈粗放型发展。苏联解体前夕,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能源燃料工业领域也有所表现。据有关资料显示,1988 年苏联石油开采量比上年下降了0.1%,1990 年下降了37.2%,1991 年下降了54.2%。1991~1999 年能源产量继续下滑。其中,石油开采量下降了23%,天然气开采量下降了8%,石油加工能力下降了41%,石油出口能力下降了23%。[1]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初见端倪,随着世界能源价格的攀升及国际需求的增加,俄能源出口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成为俄恢复国际大国地位的资本。为此,俄加大了对能源的开发力度。从2000 年-2010 年俄罗斯原油产量均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见表1)

表1 2000 年-2010 年俄罗斯原油产量及其增长幅度(单位:亿吨)

新世纪,依靠能源出口俄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从1999 年起,俄GDP 以平均7%的速度增长,2007年经济已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在此期间,俄政府不仅偿还了巨额外债,还累积了高达5874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仅如此,由于世界传统的能源供应国的动荡局势对国际原油的供给带来风险,俄能源的国际战略地位也越发凸显出来。得益于雄厚的能源储备,美国的高盛公司将俄列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金砖四国”之一。

资源优势增强了俄国家实力,也重新唤醒了其大国意识。俄最大限度地发挥能源潜力,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并成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维护国内稳定的重要手段。在能源外交方面,油气资源的出口也是俄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维护地缘政治影响和改善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由于周边各能源输入国对俄能源的倚重,俄不失时机地把能源潜力转化为外交红利,充分运用油气资源与现有管道的优势,以能源为筹码,通过控制能源输出(如多次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能源管道走向(如倡议“南流”管线对抗“纳布科”管线),以及利用周边国家的石油需求施加政治影响力(如中日与俄罗斯之间“安大线”与“安纳线”之间的竞争)。在国际石油交易体系,俄罗斯凭借着世界能源“领头羊”的实力,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目标,挑战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能源旧秩序。2009 年俄建成以卢布为结算货币的石油交易所,以卢布叫板美元,挑战现有的石油交易规则、利益分配格局,与欧美国家争夺能源定价权,力求在国际能源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寻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二、能源政策的困境、趋向与实践

(一)俄罗斯当前的能源战略困境

能源帮助困境中的俄罗斯重拾大国的梦想,但20 年的发展表明,俄经济结构却无法摆脱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格局。由于俄罗斯油气资源与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有很强的关联性,国际能源市场价格高低直接影响了俄经济的发展指标。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确保经济增长仍是俄当前首要的任务,而调整以能源出口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却无法立刻实现。为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俄罗斯这种“能源出口模式”不但会继续,而且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最明显的例子是2009 年,当俄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达到6.3%时,俄当局认为,摆脱财政赤字的有效途径取决于国际石油价格是否上涨。(按照材料表述,国际石油价格如果每桶上涨至115 美元就可以摆脱这一危机)。[2]而2011 年12月1 日由俄总统批准的2012–2014 年联邦预算,其计算方法依然是以国际石油的价格作为基数的。[3]但全球经济危机加剧了俄经济运行的风险,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使俄施展能源利好的空间受到限制。不仅如此,俄能源政策受到国内外的批评:2011 年俄反对派以评价普京10 年来的政绩为主题,将普京治理下的国家称为贫富“严重不平等的国家”,甚至把巨富阶层直接指向“来自普京任职期间的、听命于新政权的新石油寡头”;[4]西方部分学者也对俄的能源战略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述,认为俄已经错过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最好时期,对俄而言,以能源作为财富增长和外交杠杆的时代已经结束。[5]如何规划能源战略的未来,不仅在俄国内,而且在国际社会都备受关注。

在能源外交方面,欧洲是俄目前最重要的能源销售市场,鉴于新总统普京对西方世界的强硬表态给俄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造成阴影。欧美各国也一直谋求用能源来源多样化和开发替代性能源来摆脱过于依赖俄的格局。在南部,俄规划的油气管道走向还受到“传统盟友”——独联体国家的挑战。由于俄与南部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关系不睦,经常上演“断气”风波,输送能源时绕开与俄相连的油气管道是这些国家多年来追求的目标。2008 年,与俄罗斯关系不错的阿塞拜疆又被美国说服,优先向纳布卡管道提供天然气,与俄罗斯设计的“南流”方案相对抗。而在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退出了集体安全条约,俄倡导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项目也暂且搁置。目前,绕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项目已经出现:2006 年7 月连接里海沿岸和地中海的能源走廊已经开通,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已经启动;2010 年11 月从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至新疆阿拉山口的中哈原油管道开始运营,2011 年4月,从阿拉山口与新疆炼油基地——独山子的管道衔接已经完成。而在国际石油交易体系,油价变化和金融业的危机导致俄卢布迅速贬值,以卢布作为石油交易货币的构想只能暂且搁置。当前推动国际金融改革的主导者仍是欧美国家,俄不得不服从旧的国际能源秩序的安排。

上述情况表明,俄作为能源大国,在尽享能源红利获取财富增长的同时,也给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惰性,石油外交战略也受到多方位的挑战,新时期对能源战略的调整迫在眉睫。

(二)俄能源政策新趋向:远东“新经济”

当前,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摆脱能源困境,实现经济多元化目标是俄社会各界的共识。随着俄周边国家经济、人口和政治进程的加快,俄开始将战略关注点转移至亚太地区。俄认为:“占世界GDP 3/4 的世界几大经济实体,其经济实力的对比正朝着有利于亚太地区的方向迅速发展,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体系的交易额和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都在增长。远东地区是俄亚太地区的“前哨”,国家必须高度关注其地缘政治、战略、经济和人口问题,而俄国内的稳定和福祉将最终取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6]此外,俄对亚太,特别是远东地区的关注还有多方面的考量。

1.亚太地区对能源的需求潜力

亚太地区对能源的需求潜力是俄进行新的能源战略规划的最主要动因。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和天然气地质研究所的预测,亚太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在2010-2030 年间将会迅速增长(见表2、表3)。

表3 2010-2030 年中日韩三国天然气消费量与进口量(单位:亿立方米)

2.远东油气开发的需要

虽然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生产国,但总体来说,油气资源开发与分布并不均衡。在西部,俄供应西欧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重要产油区--西伯利亚联邦区由于开发过度开始趋于枯竭,油储量的80%已被开采完毕,产量已在2010 年达到峰值。与此相反,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地区成为俄国内,乃至世界上仅存的两个尚未充分开发的油气资源宝库。(俄罗斯各联邦产油区2000-2010 年的产油量见表4)。

表4 俄罗斯各联邦产油区2000-2010 年的产油量(单位:万吨)

由于亚太地区的部分独联体国家是俄的“特殊利益区”,在此推动一体化进程,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可以扩大俄的区域影响力;而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借此推动俄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地区的发展,更有利于俄保持经济均衡发展、维护国内稳定。

在经济政策方面,近10 年来,俄为了摆脱旧有能源出口模式,提出了创新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口号,以期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加快经济增长。但应指出的是,俄罗斯两届总统提出的现代化和创新逻辑是不一样的。上一届总统梅德韦杰夫所说的现代化和创新之路是站在竞争的基础上,即结束政府对政治和经济的垄断,通过竞争来实现现代化和创新。而新总统普京则是要把垄断先保持下来,以国家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以介入现代化的进程。普京总统的“新经济”思想主要包括:第一,摆脱原料型经济,提升本国制造业的实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第二,拓展创新型经济,加强对科技创新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第三,利用各种条件,有效解决地区创新资金不足问题。第四,整合企业优势资源,有条件地控制国有企业的比重。

当前,“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能源储量,使俄远东地区具备了吸引资本和巨大商品流的潜力”,但因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等因素,这一地区经济却欠发达,能源主要面向国外市场,偏重原料型出口的“传统经济”的特征。远东地区的开发自然成了俄新总统践行“新经济”政策的理想之地。为此,俄提出“要在考虑俄联邦地缘战略利益和保障安全的条件下,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发展远东和外贝加尔区域经济的优先领域(重点行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些措施包括“通过增加新就业的岗位,使区域人口的数量得以稳步增长;加快落实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项目等。[7]

(三)对远东能源政策的制定与实践

为此,经2000 年颁布,2002 年再次修订、2009年12 月13 日再次修改通过的《2030 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纲领》(以下简称《纲领》)是确定俄未来能源战略走向的纲领性文件。[8]《纲领》对俄罗斯当前所涉及到的能源政策、前景,发展目标、优先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阐述。其中,“关注东方”成为俄能源新布局的特点。

能源出口格局方面:俄传统的能源出口对象为:欧洲国家第一,独联体国家第二,美国为第三,而亚太地区处于第四位。但在新《纲领》有不同的表述:“尽管欧洲仍将是俄罗斯油气出口的主要方向,但俄罗斯整个油气出口的增长将主要取决于东部的超前发展”,开始把与东部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上了日程。

向亚太出口能源的比例方面:俄计划到2030 年前出口至亚太的原油约为每年5500 万~7500 万吨,天然气约700 亿~800 亿立方米。相应地,《纲领》把2030 年前向亚太地区的原油出口比例提高到22%~25%,天然气出口比例提高到19%~20%。目前,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现有最大的合作项目为萨哈林1、2、3 期项目,未来萨哈林地区还将建成更多的能源项目,以此来促进区域的繁荣发展。(1990-2030 年俄罗斯油气开采及其向东北亚地区出口情况见表6、表7)

表6 1990-2030 年俄罗斯石油开采量及向东北亚地区出口情况(单位:亿吨)

表7 1990-2030 年俄罗斯天然气生产与出口(单位:亿立方米)

实际上,早在2006 年,俄就开始关注对亚太地区的能源开发问题。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认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在15 年内可达全球总需求量的45%,对此,应把东方视为一个战略方向,因为从外部环境来讲,这里有走在世界经济前列的日本和韩国,有市场庞大、工业化潜力巨大的中国和印度,还有雄心勃勃的东南亚国家。而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地区这两个地方的振兴与发展仅仅依靠西方则极为困难,光运输费用就吃不消”。[9]

2009 年2 月18 日,时任俄总统的梅德韦杰夫专门在远东的萨哈林区就能源工业问题,进一步强调要通过能源工业纲领来巩固国际地位的必要性。[10]如今,俄罗斯政府已经将远东能源部署付诸于实际:2010 年12 月,俄罗斯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正式开通。这对实现全国能源的均衡发展及拓展能源出口渠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此外,俄罗斯政府还在远东区首府弗拉迪沃斯托克举办2012 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积极参与亚太其他地区的油气合作。如上表明,远东已成为新时期俄施展能源战略的新区域。

三、东北亚能源合作分析及其展望

俄油气开发“向东”趋向,给东北亚各国的能源合作带来了新的商机。但新时期东北亚各国的能源合作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一)优势:能源战略东移符合地区多重利益

从进出口结构上看,东北亚地区能源输出国只有俄一家,而其他国家均是主要能源消费国。这些国家在能源勘探、开发、提炼、运输和使用等各个环节各具优势,通过合作机制来实现能源优势互补是显而易见的。

从地区合作的成本上看,加强油气合作还可避免亚洲石油“溢价”带来的风险。由于缺乏统一的能源协调机制和石油期货市场,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国(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对出口世界不同地区的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在这种“计价公式”下,亚洲国家进口中东石油的价格高于欧美国家。石油“溢价”使东北亚各国增加了原油的进口成本。不仅如此,由于亚洲能源产品的价格是以原油价格为参照的,原油的价格必然会影响到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炭等其他能源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亚洲“溢价”的消极后果渗透到了能源生产的各个环节。

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摆脱对“亚洲溢价”的消极影响,及对中东石油进口的高度依赖,实现油气资源的多元化是东北亚各油气输入国的明智之举。当前,除中东地区之外,俄远东地区、中亚的环里海地区,以及南美、北非等地区都可以成为东北亚各油气输入国实现油气来源多样化的选择。其中,在地理位置上与东北亚各国相邻的俄远东地区成为能源合作的最优选择。

(二)劣势:自然环境、历史恩怨、合作取向

总的来说,俄罗斯和东北亚国家的双边能源关系正在构建中,东北亚国家已达成“合作共赢、互损俱伤”的共识。但不可否认,合作还存在着尚待突破的瓶颈。

1.俄东北亚能源工业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夯实。俄远东地区的能源开发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也存在着运输能力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能源战略的“东移”在客观上更提高对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要求。目前,该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特别是缺乏通往亚洲主要消费国(如中国和日本)的新输油管道,不能满足增加原油出口的需要。

2.“合作”之声的背后有不同利益诉求和偏好。先从俄罗斯颁布纲领性的文件来看,其能源合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而各输入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更是基于对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各国之间则没有利益的契合点。这就使各能源输入国因能源的刚性需求,更愿意展开与俄的双边,而非多边的能源合作。这在客观上强化了油气输入国之间的竞争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的能源安全造成隐患。

3.缺乏多边合作机制。要确保一国的能源安全,政府应在能源合作中起主导作用,而不应该仅仅依靠自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东北亚作为一个区域而言,各国应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来确保区域能源安全,保障多边合作的顺利进行。但由于东北亚各国之间因领土归属问题长期存在争议,发展这种多边合作的关系存在现实的困难。

目前,东北亚地区只有中俄两国作为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在上合框架内展开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就东北亚地区其他能源输入国而言,拓展多边合作还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三)评价与展望

如今,最让人期待的是,正在凭借能源出口走上复兴之路的俄罗斯,究竟如何在东北亚地区实施能源新的战略。应该认识到,俄在新世纪提出能源新主张的背后更多地隐藏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即把“东北亚的发展潜力”用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崛起”上。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肆虐下,对俄而言,争取外部经济支持、发展并保持与中、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俄确保地缘政治安全、防范地区分离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

当前,普京重新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应对东北亚的经济合作给予更加客观的评价。在普京的执政下,权利-所有权关系的体系会更加固化,普京也会更多地从国家的角度去振兴区域经济。在此需要大量的资金,就资金的来源渠道而言,与其从欧洲国家获取资金,不如从东北亚各能源输入国获取显得更为现实。以此为条件,俄因此可能会放宽对东北亚地区能源开发的投资条件。

但应当看到,并不是因为俄出台了新的政策,就意味着东北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就肯定是向好的,而实际上局面可能更为复杂。俄总统对西方的强硬态度,并不意味着会转化成对西方的强硬政策。对西方摆出“强硬”姿态是国家处在特殊时期(如政治选举与竞争),总统为了获取选票、赢得选举的需要。虽然,《纲领》显示了“东方利好”的能源合作取向,但不可否认的是,俄近期在能源总体发展方向依然无法摆脱偏西方兼顾东方的出口格局。此外,在施展对外能源战略中,俄必将国家利益居于首位,其发展方式是国家通过强力部门来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来完成的。在此情况下,东北亚各能源输入国不能对参与俄罗斯超大型企业国有化项目抱有过高的期望。

因此,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过程中的优劣势“悖论”会长期共存,即发展多重战略性伙伴关系与各国“历史恩怨、合作取向”之间的矛盾、俄国家利益至上的合作诉求与能源输入国参与预期之间的矛盾。这个悖论既不会因金融危机减弱而结束,也不会因互联网时代的新能源主张而消失,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保证,若没有全局的观念,没有基于地缘战略利益中的战略眼光,可以断言这一地区的能源合作是缺乏牢固基础的。

[1][俄]谢尔采·奥列格.俄罗斯能源[M].莫斯科:能源出版社,1999.158.

[2]叶莲娜·库库尔.俄罗斯能源之痛[N].俄罗斯报,2011-03-15.

[3]李福川.2011 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特点及未来趋势[J].和平与发展,2012,(01):8.

[4]网站视频:“普京.十年评价”[EB/OL].http://www.newsru.com/russia/08oct2010/neravenstvo.html.

[5]斯蒂芬·赫德兰.危机中的俄罗斯:一个超级能源大国的终结[J].俄罗斯研究,2010,(21):53.

[6][7]俄罗斯联邦801 号政府决议.“关于修改1996 N 480俄罗斯联邦政府决议”的决定[EB/OL].http://www.government.ru,2007-11-21.

[8]俄罗斯联邦政府.俄罗斯2030 年的能源战略纲领(2009 年№1715-P)[EB/OL].Www.minprom.gov.ru。2009-11-13.

[9]维克多·鲍里萨维奇.赫里斯坚科.走向东方[N].俄罗斯报,2006-2-6.

[10]韦德梅杰夫.在萨哈林项目上的讲话[EB/ OL].http:www.ADM.ru/uploads/media/090218_Vystuplenie_prezidenta_ na _ vstreche _ s _ predstaviteljami _ delovykh _krugov.doc.

猜你喜欢

东北亚油气能源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