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T管吸氧的效果评价
2013-07-22陈肖敏周大春祁海鸥
吕 凯,陈肖敏,周大春,祁海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 310016)
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入麻醉复苏室,在自主呼吸恢复、停用呼吸机、等待拔除气管插管期间,因麻醉药残余作用易引起通气不足及发生低氧血症等原因,应常规吸氧[1]。恢复自主呼吸的患者应用T 管吸氧最早应用于程序化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的过程[2],其效果同压力支持法相似[3]。本院对全麻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而保留气管插管的患者一直用T 管吸氧,具有使用方便和固定妥善等优点,据了解部分医院是采用面罩罩在患者的气管插管上给氧。本文旨在比较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用T 管吸氧和面罩吸氧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标准:全麻手术后带气管插管入麻醉复苏室、患者自主呼吸已经恢复但仍需保留气管插管的患者。排除标准:患者术前有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术中插管困难或发生插管误吸的患者。2011年6月至8月,全麻手术后患者56 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47.2±9.5)岁;开腹胆肠手术12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5例,开腹胃大部切除术9例,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0例;手术时间0.9~3.5h,平均(2.1±0.9)h。将56例患者按手术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吸氧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氧气面罩直接罩在气管插管口上,氧流量为6L/min。
1.2.2 观察组 采用T 管吸氧,氧流量同对照组。T 管由2段长约10cm 的螺纹管(分别称之为储氧管和输入管)、T 型接头(与气管导管连接)和漏斗状接头(使用时通过吸引导管连接氧气湿化瓶)构成,见图1。
1.3 评价方法 将采样管连接在患者的气管插管上,采用Drager监测仪持续监测吸入氧浓度(FiO2)、吸入二氧化碳浓度(FiCO2)、呼出氧浓度(ETO2)、呼出二氧化碳浓度(ETCO2)、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并在吸氧5min、10min 和15min 后分别记录各监测值,同时采用DM3000型血气分析仪测定患者吸氧10min后的血气值,对两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图1 T管构造示意图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吸氧后不同时间段的FiO2和ETO2比较 见表1。不同时间段内观察组的FiO2和ET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情况好。同时发现观察组的SpO2值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根据氧解离曲线结合本研究,可以认为在PaO2>100 mmHg 时PaO2的变化不会引起SpO2的变化。
2.2 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吸氧后不同时间段FiCO2和ETCO2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吸氧后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内,观察组测定FiCO2的结果均为零,ETCO2也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吸氧后不同时段的FiO2 和ETO2 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吸氧后不同时段FiCO2 和ETCO2 比较
2.3 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吸氧10min后的血气分析结果 见表3。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吸氧10min 后,血气分析监测显示,观察组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H 和SaO2两组无明显差异。
表3 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吸氧10min后的血气分析结果
3 讨 论
3.1 面罩吸氧的不足 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因受麻醉药和气管导管的刺激作用,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受损现象[4,5]。术后,在自主呼吸恢复、停用呼吸机、等待拔除气管插管期间应常规吸氧。氧气面罩吸氧存在面罩与气管插管分离,易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此外,由于面罩直接罩在气管插管的接口处,易形成气流的单向通路,不能有效排出患者呼出的CO2[6]。表2显示,对照组患者入复苏室吸氧后三个不同时段的FiCO2值皆不为零,提示患者有呼出气体的重复吸入,也佐证了上述观点。
3.2 T 管的工作原理与优势 T 管吸氧的呼吸运动过程可分为吸气期、呼气期、呼气暂停期三个阶段,见图2。在呼气末,储氧管内充满高CO2浓度的呼出气体,在呼气暂停期间来自输入管的氧气进入储氧管,只要氧流量足够大就能在吸气开始前将储氧管中的呼出气体完全排出,避免呼出气体重复吸入。吸气时,由于吸气流速(一般约为30L/min)明显大于氧流量(一般在10L/min 以下),不足部分的氧气由储氧管提供,包括储氧管内氧气和随后吸入的室内空气。假设患者呼吸为10次/min,那患者一次的呼吸时间为6s,按照吸呼比1∶2,则吸气时间为2s、呼气时间为4s(其中包括呼气暂停1s),可计算得出氧流量6L/min时每秒氧气体积为100ml,即储氧管容积在<100 ml时可保证在呼吸暂停期间将CO2排尽。因此,同面罩吸氧相比,T 管吸氧吸入的氧浓度高,同时能避免CO2的重复吸入。表1显示,不同时间段内观察组的FiO2和ET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表2显示,其FiCO2、ETCO2值则均低于对照组,提示T 管吸氧优于面罩吸氧。T 管吸氧连接简单,T 型接头与气管导管口径相吻合,衔接紧密,尤其是在患者苏醒期间或发生躁动时也不易发生脱落,同时因为T 管长度足够,即使在患者坐起来时也不会发生脱氧,还可防止空气中微粒落入气管套管中。此外,在T 管吸氧的同时也可连接CO2气体采样管,进行呼气末CO2监测,从而,提高了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的安全性。
图2 T管吸氧呼吸过程示意图
3.3 应用T 管吸氧的护理要点 应用T 管吸氧时应注意T 管与氧源、气管插管连接紧密,保持管道通畅,以防管道脱落和弯曲;保持储氧管与大气相通,切勿将棉被等覆盖物遮住储氧管口,保证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同时T 管也应一人一用,用后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独立包装备用[7],以防止交叉感染。
[1]吴志兰.40例小儿麻醉苏醒期的特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3):531-533.
[2]Esteban A,Alia I,Gordo F,et al.Extubation outcome after 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 with T-tube or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the spanish lung failure collaborative group[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7,156(2):459-465.
[3]马迎民,潘亮,刘又宁.应用T型管和压力支持进行程序化拔除气管插管比较[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5,9(5):277-280.
[4]胡惠群,徐燕羚,胡巧英,等.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早期行氧气雾化吸入预防咽喉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7):657-658.
[5]叶小芬,陈丽钗,戴斌.颈椎后路手术后麻醉复苏期间呼吸异常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9):899-900.
[6]俞森洋.现代呼吸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62-364.
[7]李兵发,唐春炫.全麻气管插管患儿苏醒期利用T 型管吸氧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