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的督导本土化实践——以院舍社工服务为例
2013-07-21赵晴
一、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督导
“孤残儿童”不是“孤儿”和“残疾儿童”概念的简单叠加。由于目前对孤残儿童的概念尚无权威定义,参照《民政词典》内对“儿童福利院”的解释,可以将孤残儿童理解为“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其公民权利、生存、生活和受教育权利受到法律保护的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冯洁嫣,2010)”。儿童福利院的供养方式一般有国外领养、家庭寄养和集中供养。本文中所指的孤残儿童社会工作就是在儿童福利院内对集中供养的儿童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也即下文中的院舍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督导在培养院舍社会工作者和发展孤残儿童社会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了院舍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并与社工一同成长,不断拓展孤残儿童服务。
督导不是社会工作所独有的,但是督导作为一种社会工作间接方法,始终是社会工作重要的一环。在关于督导的第一本社会工作教材中,罗宾森认为督导发挥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即某一领域内,由掌握较多知识和技能者培训掌握较少知识和技能的人。此后,《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督导是通过实务工作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过程(A lfred Kadushin,Daniel Harkness, 2008)。本文所研究的督导是指在儿童福利院内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的督导服务。从督导的功能、目标和过程三个方面给本文所指的督导服务下个定义:在儿童福利院内,为了实现提高院内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培养院内社会工作人才的最终目标,督导者对被督导者的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提高和评估;为被督导者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与被督导者同行,提高士气和工作满意度。并在督导过程中,与被督导者建立积极的关系,通过彼此间的互动来实现督导的功能。
了解社会工作离不开对其文化脉络的梳理和文化环境的理解(马林芳,2010),建设和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目前已是很多内地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相应的试点工作也有序展开,在试点中政府和机构开始探索与高校社会工作系教师合作,向具体机构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试点单位的整体服务水平。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笔者与Z市儿童福利院签订了督导服务协议。在本土的院舍背景下,督导的具体工作内容、功能、督导过程中的困境等问题都是需要界定和探究的。
二、文献回顾
督导是促进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成长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非常关键的行动,但直至1920年以前,并无有关社会工作督导的文献。近几十年来不断累积的督导经验开始呈现。从内容方面来说,宏观上看,目前国内有关社会工作督导的研究集中在督导模式和制度的建立方面,微观上更多的则是学生实习,多数是有关社工专业学生督导的相关内容(余瑞萍,2008,向荣,2000;樊富珉,2001;刘斌志,沈黎,2006;黄耀明,2006;余瑞萍,2008;史柏年,2010),除此之外,便是一些国外或香港经验的总结和介绍(蒋艳,2008;童敏,2006;朱静君,2010)。总体而言,大部分研究多集中在社工专业学生实习的督导,而有关机构服务的督导研究还非常缺乏(郭名倞等,2010;冷琴,2010)。笔者认为院舍社会工作因为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与机构社会工作不同,有其独特的社工服务需求。目前针对院舍社工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家庭寄养方面,而且探讨的都是社工服务如何介入家庭寄养(朱孔芳,2006;李细香等,2011;刘馨等,2012),除了个案研究外(王圣莉,2010)很少涉及集中供养的社工服务研究,而服务督导的研究更是非常缺乏。
随着社会工作服务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工作督导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笔者结合自己亲身参与的督导工作,尝试着呈现和探索本土社会工作督导经验,以期丰富本土社会工作督导研究。
三、院舍社工中的督导服务实践
(一)院舍社工督导的处境
督导工作是和任务环境密切相关的,并且受到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督导与被督导者所共同奉行的价值观以及解决人类问题的技术手段,社会工作专业对督导工作施加着影响。作为理念之源的专业与作为操作之源的机构相互摩擦,通过了解机构制度与文化,应对实务中的挑战,社会工作专业将对督导工作施加更为深刻的影响。(A lfred Kadushin,DanielHarkness,2008)
图1描绘给出了院舍环境下督导与被督导者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扩展的集合中各个元素都对其前面的元素产生一定的影响,系统中相邻的元素相互影响最大,相隔越远的元素直接的、及时性的影响越小。
图1:院舍处境下的社会工作督导(绘制参考A lfred Kadushin,DanielHarkness,2008:27)
Z市地处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较快,社工服务覆盖面广,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较早,发展也较快。从2009年10月开始,Z市正式启动社会工作试点工作,根据“城市和农村兼顾,社区与院舍并进”思路,选择了3个镇区和2个民政事业单位进行试点。Z市民政局非常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确保试点成效,促使试点单位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同时也为各有关高校及社工机构提供展示自身专长和优势的平台。
Z市儿童福利院是Z市两个民政事业单位之一。院内集中供养的主要为孤残儿童,其中患有各类残疾的儿童占到90%以上。应主管部门对大力培养社工人才,发展社工服务要求,院内设有社工部,但是成立时间仅为一年,且正式开展工作也是从督导合同订立之日起。目前社工部有一名主任和四名社工,全都不具备社工专业背景。截止到目前,社工部并非一个独立的部分,主要拨款来自院的办公室。社工部主要为院内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提供专业服务。社会工作督导的最终目标是协助被督导者能独立发挥专业服务功能。但首要目标是将服务与机构需要相结合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二)督导过程及功能分析
根据笔者的督导实践和反思,在分析和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基础上,笔者对督导的过程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如下图所示:
图2:督导服务过程
1.分析需要
在分析需要的阶段,需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把不明显的社会工作性质的服务转化为社会工作服务;二是把不属于社会工作服务范畴的工作尽量做出解释和交待。
前者是为了理清工作思路。福利院社工部的员工前身为保育部的保育员,虽然她们都取得了初级社工资格证,但是对于具体社会工作实务仍然十分陌生,因此在工作中她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理清工作思路。这是个十分关键的过程,只有经过这种转化,工作者的专业身份才能确定,专业服务才能正式开展。
后者是为了划定工作范畴。社工部虽然刚成立,但院领导希望社工部能够为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并且快速普及院内所有儿童,包括疑难个案服务和小组治疗服务等。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负载较多期许和照顾,其他部门一直怀有看热闹的心态,因此社工部压力非常大;加上对工作思路和服务方法的不清晰,社工部往往要承接一些超出专业范围和能力范围之外的工作,导致员工工作成就感低。此外,社工部成员专业知识薄弱,且工作经验尚浅,一些有心理障碍儿童的个案服务往往超出工作人员能力范围,这种复杂个案需要长期的跨学科工作者的共同服务才能完成,因此向社工解释工作范畴和能力界限有助于具体工作的开展。
2.督导计划的具体实施
整个督导过程是分月实施的,月初需要向社工部提交督导计划,这个过程既是让社工部了解督导的工作思路,又是一个工作磨合的过程。因此,在分析服务对象的多样性需求基础上,安排有针对性的督导工作是工作伊始的必要步骤。
社会工作的督导一般来说包括行政性督导、教育性督导和支持性督导三个方面。行政性督导:促进服务机构正常运转,保证服务质量,促进专业发展。教育性督导:引导社工认知服务对象、机构、社会问题、工作过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供专业建议和咨询。支持性督导:对于前线社工的心理、情绪、满足感、价值取向、能力的支持和肯定,促进社工成长(朱静君,2011)。
(1)行政性督导的具体内容
在本项目中主要的行政性督导工作包括:提醒和催促被督导者完成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文书、监督社会工作服务进展、统筹个案、小组及恒常活动、完善部门领导和一线社工的沟通工作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
院舍社工处境下,社工服务缺乏经验,社工缺乏系统训练,督导往往还需要参与到具体社工服务的计划和工作当中,也即同院内社工一起向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在实际的督导过程中,行政性督导很难与其他实务工作区别开来,但在实际督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督导工作又承担了大量院里临时摊派的任务。听取被督导者的汇报,检查工作进展,查验工作表格,以及向院舍管理者进行定期汇报等占据了相当多的时间。行政性督导不仅仅包括对被督导者进行管理和审批方面的工作,还包括协助社工完成院舍领导布置的任务。在此过程中,督导者很难保持第三方的独立身份,也较难单纯地完成行政督导任务。如:在督导伊始,社工部面临着年终社会工作服务评估任务,而此时社工部对实训室布置还完全没有思路,因此督导和社工一起参加了实训室的布置工作;因为缺乏个案和小组工作的专业知识,评估工作中的个案和小组工作表格就是由督导协助社工完成的,社工部工作自评报告中的一部分也是由督导完成。
(2)支持性督导的具体内容
笔者认为,在院舍社工督导工作中,督导的支持功能具体指:对社工的心理、情绪、满足感、价值取向、能力的支持和肯定以及与社工同行一起提供具体专业服务。
在督导服务开始之初的谈话中笔者了解到:大部分社工心里存在工作的无能感、挫败感和茫然感。
“你们没来之前,我们每天都很焦虑。虽然在社工部,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虽然您说我们提供的服务就是专业的社工服务,但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也极少有机会见识到其他儿童福利院的社工服务,所以对于自己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都非常没有谱,而且非常胆怯。”(社工L)
无能感来源于对社工的不了解和工作思路的不清晰;挫败感则来自个案工作的成功率低和周期性长以及院领导对社工部工作成效的不满意;而茫然感则来源于对专业身份认同缺失。提供情感的支持和疏导是督导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也非常受被督导者欢迎。对于一线社工来说,虽然他们缺少一些自我肯定和专业支持,但是他们大多热情,愿意学习,更愿意接受挑战,这些特质需要督导去发掘和肯定,否则他们会更难受,更挫败。所以笔者非常强调督导的支持功能并在督导工作中有所侧重,让社工们能够感受到支持和鼓励,协助他们肯定自己。
除了表达情感上的支持外,督导与被督导者的关系更像是专家和学生,如果没有一起面对实务问题的经历,即没有同行,督导关系就会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因此与社工一起提供服务在督导初期是对社工最大和最迫切的支持。
“老师,自从您为我们设计了小组工作表格,并解释了如何填写这些表格之后,我们的小组工作思路也慢慢心中有底了,而且对小组工作的理解也变得不那么死板了,以前只知道看书,但还看不懂,经过您的讲解和指导,开展小组工作就会游刃有余了。”(社工X)
(3)教育性督导的具体内容
为了维持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效果,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督导者除了与机构协调做好跟进服务之外,还需要从长远着手培训。
1989年,卡杜山在美国随机挑选了1500名社会工作督导参与问卷调查,问卷含有关于督导功能的一些列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督导的功能包括行政性的、教育性的和支持性的。其中44%的人把教育性功能列为最重要的功能,33%的人把行政性督导功能列为最重要的功能,支持性功能占最重要地位的只有24%(郭名倞等,2011)。在院舍社工督导工作中,教育性督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为社工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还应包含:解疑答惑,引导和澄清问题,促进社工的自我成长。
以某次两小时督导时间为例,约25分钟倾听社工的工作报告和工作心声并给与反馈,约20分钟查看社工的具体工作并指出需要完善之处,约20分钟解答社工的困惑,约10分钟引导社工思考且澄清问题所在,约10分钟总结工作及布置下次任务,剩下的时间进行个别督导。其中的解疑答惑和引导思考澄清问题便是教育性督导工作。这些常规性的任务都是为被督导者的自我成长做积累。
在院舍社工服务的督导工作中,社工首先必须不断进行自我的探索和自我成长。因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自己生命中强大的力量,社工才能从优势的视角去解读生命故事,才能做到生命影响生命,才能通过专业服务影响服务对象。尤其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发掘和肯定孤残儿童价值,进而关爱孤残儿童,发掘孤残儿童的潜能,才能真正做到为孤残儿童提供预防性的、康复性的和发展性的综合社会工作服务。这些都需要专业助人者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善于发掘服务对象的优势,才能给受助者提供更好的陪伴。因此发现自我,培养生命影响生命的意识是教育性督导的重要内容。
3.迷思中的督导反思
社会工作督导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督导的效果。我国本土的督导不仅量少而且质低。优秀的督导员是能施以援手的、方便接近的、和蔼可亲而又有才能的人,即技术上是有能力称职工作的专业人员,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督导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基础,更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需要资深同行充当伙伴关系角色;需要在充分了解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发展和自我不断完善;需要具备反思精神,使社工懂得从自己和他人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教训,从而完善自己的表现;还要做到反身,明白即使自己已学会了一身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如未能与社会环境整合起来,也未必管用(梁镗烈,2010)。这些工作都要以督导总结的形式呈现,为了和被督导者一起进步,每月督导工作结束时,需要督导者完成一份督导报告给社工部,同时每一位接受督导的社工也要交一份工作反思给督导者。
四、院舍督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督导的效果体现为:生产力增加,即督导者指导员工顺利完成机构所期待的工作;素质控制,指督导者指导员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助者的需求,实施与服务方案、服务政策相符合的服务;士气建立,指督导者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的满足感、对机构的归属感;教育,指督导者改善自己和员工有关工作知识、工作技巧水平以及个人适应性的工作。社会工作督导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被督导者独立开展专业服务的能力,提升服务质量。为了达到以上效果,督导者需要做好行政性、支持性和教育性督导工作。以上督导过程分析说明院舍督导的内容需要新的解读,本文尝试站在督导者的立场对有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行政性督导过程中的沟通问题
无论是督导还是一线社工,最终都是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现合作目标。督导作为沟通院方和社工的桥梁,应该当好两者的“中间人”。然而,兰伍尔德曾对108名社会工作督导员进行过测试,得出的结论却是社会工作督导在态度上偏向于满足一线社会工作者的目标,他们对组织的目标在行动上和态度上都是消极的。这与本文的研究发现一致:督导者们更多时候更愿意站在社会工作者的立场。在具体工作中,院方和社工部经常面临着沟通问题,督导者们需要充当“中间人”的角色。
“领导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们,但是一旦我们犯错了,批评马上就来了。而且领导从来也不会关注我们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只会看哪个个案问题何时解决,这让我们工作的时候很急躁。”(社工M)
“我非常体谅他们的工作,知道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范畴。但每次布置给他们布置任务后,就没了声音,也没人告诉我他们干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所以我只看结果,而往往结果令我非常不满意。”(院领导L)
福利院与社工部的沟通经常采用的是下行沟通,即上司作为信息发送者,如计划的实施、控制、授权和激励等,都是通过下行沟通方式传达给下属。在此过程中,下属缺乏主动性,领导者不注重倾听下属的意见,使得沟通交流的信息出现丢失与误差。
对策建议:督导作为“中间人”,督促建立院舍双向沟通体制。
为了尽量减少信息的丢失和误传,信息的反馈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在下行沟通中,反复地沟通和重复。与下行沟通相反,上行沟通就是下属主动作为信息发送者而上司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沟通。与被动的接收信息不同,上行沟通为员工开辟了一条参与管理的途径,能够减少员工因不能理解下达信息而造成的失误,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自下而上的沟通营造了开放式氛围,能够提高机构创新能力,同时缓解员工工作压力,从而达到有效管理(朱静君,2011)。
较好的沟通办法是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相结合。福利院与社工部要保持组织沟通的双向平衡。组织沟通作为一个过程,是指在组织结构环境下,知识、信息以及情感的交流,这个过程涉及到战略控制以及如何在创造力和约束力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交流沟通机制,以问题和资源整合为取向,有利于领导层和社工部的双向沟通。
(二)支持性督导过程中的增能赋权问题
提供情感支持并且在督导初期能够与社工一起向案主提供社工服务,容易受到社工的欢迎和肯定,督导与被督导者的关系比较融洽。虽然增能的作用在教育性督导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但是赋权的任务却任重而道远。
“感觉我们的工作得不到领导的肯定,其他部门的同事又一直等着看我们的笑话的样子,自己心里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加点的努力又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真不知道这份工作能坚持多久……”(社工M)
福利院的科层制管理特色非常明显,院办公室与社工部的沟通大多数时候是下行沟通,导致院办公室不清楚社工具体做了哪些工作,社工部缺乏向院办公室汇报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在提供支持的时候,社工的专业自信逐渐建立起来,但随着工作的开展,院里领导层对工作效果的要求与社工的点滴作用相矛盾,社工部的工作得不到院内的肯定和认可。社工往往不知道如何也不敢向领导者解释,这就变成虽然支持性督导受到了被督导者的欢迎,但是被督导者的工作成就感始终未能建立起来。一旦院领导过问具体工作,社工就会忘记社会工作的点滴作用,而急于追求个案在短时间成功完结,甚至有的时候是社工在决定着小组工作进展,而不是按照专业的小组工作进程发展。社工该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实现赋权能力是支持性督导需要努力的方向。
对策建议:保护和赋权,丰富支持性督导内涵。
支持性督导除了给予被督导者专业的、心理的、情感上的支持外,还要发挥保护被督导者的积极性,坚定决心,消除不满和牢骚,缓解工作压力的作用。实现院办公室和社工部的有效沟通,鼓励员工勇敢表达专业诉求,敢于挑战权威,增进权力感,是支持性督导的一项工作任务。
赋权就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挖掘与激发服务对象潜能的一种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制度安排等原因,处于组织底层的群体总是缺乏权利感以及维权和实现自我利益主张的权力和能力。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赋权。在无权或弱权的状况下,督导除了要保护社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外,更要扮演实务领域的开拓者,服务资源的链接者,与权利拥有者对话的对话者,这是院内社工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性督导的对象问题
孤残儿童的集中供养需要院内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合作,如:需要保育部的精心养护,医疗部的治疗,康复部的康复训练,社工部评估发展性需要等。但是院内的实际情况却是各个部门各司其职,自成立社工部以来,随着Z市“有困难找社工”口号的普及,院里其他部门往往把一些属于本部门的工作推给社工部:如小到孩子之间的口角之争,甚至是孩子摔了一跤都转给社工部,在社工部接案后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具体资料时又会遭到拒绝。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院领导的注意,为此该院的首期社工培训面向全院,主要以普及社工知识和理念为核心内容。
但是在具体开展培训时,其他部门的员工积极性不高,似乎是为了完成院里的任务而来听课,除了游戏内容之外一概不感兴趣。当培训者提出一些问题需要学员回答时,其他部门的学员往往应付了事,一旦追问起来,他们便说“这是社工部需要完成的事,与我们无关”。在培训的时候,培训者特意加强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工价值观内容的讲解,希望引导学员思考人类生命过程和人类行为,同时希望学员对社工的价值观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以及文化程度限制,其他部门的学员对引导式的授课方式非常不适应,经常出现缺课或逃课现象,只有社工部的学员最认真。这种态度间接表明了其他部门对社工部的态度——缺乏了解又不屑于了解。
对策建议:逐渐扩大督导对象,普及社工理念。
在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社工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需要其他专业背景的配合,社会工作是一门入门简单,越深入了解越发困难的学科或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社会环境和组织人群的配合,因此扩大督导对象,普及社工知识和理念是教育性督导工作的艰巨任务。在具体院舍环境中,除了针对社工进行督导外,还应该逐步落实对志愿者的基础知识培训、服务技能培训、服务督导等;对相关部门员工进行社工知识普及和基本技巧培训;对院舍管理者和领导者进行社工理念的讲解以及对全社会进行社工理念的普及等。
五、结论
本研究发展,建立在与高校教师合作试点基础上的社会工作督导服务,由于院舍照顾的特殊处境、被督导者的教育背景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等特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开展督导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本土院舍处境下的督导工作的理解、督导的方式、督导的功能以及督导工作未来的努力方向等等都需要新的解读。
(一)督导工作安排需要结合院舍处境
我国儿童福利院养育的儿童以集中照料为主。尽管机构集中养育有很大的优势,但一直以来福利院都把工作重心放在儿童的安全照料方面,对待问题大多采取事后补救的态度,而预防和发展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儿童心理发展不健全,康复支持系统没有很好的建设起来等等。目前Z市福利院也存在以上问题,随着Z市福利院对收养工作的大力推进,目前留在院内的儿童绝大多数是患有一种或多种残疾的儿童。为此,督导者在进入院舍之前,必须首先充分了解督导的院舍处境,建立良好的督导关系。如:拜访机构管理者和社工部负责人,了解福利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了解福利院的发展历史、服务对象特点、需要以及一线社工的相关背景等。同时为了更好的发挥督导的功能,结合福利院的环境有针对性地制定督导计划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管理者汇报督导工作进展也是督导过程中督导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二)建立多样化的督导队伍的必要性
为孤残儿童服务考验着一线社工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然而福利院社工们的非社工专业背景大大限制了服务的开展,因此督导者需要根据被督导者的成长状态不断调整督导内容和方向。就具体的督导功能来说,前文中分析的教育性督导和支持性督导功能的发挥仅仅依赖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督导者远远不够。孤残儿童的康复问题、心理发展不健全等问题在社工接受的个案或开展的小组工作中都有所反应,在实际工作中社工们还比较难以应对复杂个案以及治疗性小组,这些工作对于仅仅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督导者来说也非常有挑战性,此时一线社工们和督导都需要一支多学科背景的督导人才队伍资源予以支持。
社工部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离不开院内各部门的配合,但是随着我国院舍照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福利院内的其他部门如保育部,康复部等的员工也需要督导们的支持和教育,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整个照料体系内所需的专业支持也呼唤着多样化的督导队伍。
建立一支具有心理学、精神病学、医学等专业背景的督导队伍,能够更加全面地给予社工支持,给予督导者支持,给予院舍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支持,从而保证服务对象的需要能够切实得到满足。
(三)本土督导制度有待建立与完善
虽然目前Z市已经在不断探索一套适合本土社工机构的督导制度或模式,然而在具体联系督导者的时候,各机构仍然需要各自寻找合适的人选。对于福利院社工部来说,非专业出身的管理者和一线社工首先便会想到高校,然而高校教师的督导能力仍需时间的检验,督导服务的提供和被督导需要的满足之间的差异都会影响督导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缺乏规范性的督导制度及模式,督导者们也很容易陷入困境,督导者和被督导者都在彼此适应和摸索。因此,建立一种具体的规范化的本土督导制度或模式,切实保障被督导者的需要被满足,同时也能够为督导者提供支持和专业发展,从而真正促进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和实务工作的发展。
虽然中国的社会工作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但是中国的社工处境毕竟与西方不同,具体的督导工作与西方的督导工作还有较大出入。在政府、福利院和督导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是十分透彻的情况下,督导的具体工作其实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社会工作督导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督导者们对此有着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
[1]陈树强,2003,《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第5期。
[2]冯洁嫣,2010,《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上海档案》第10期。
[3]郭名倞、杨巧赞、刘赤单、席聪敏、王乐,2011,《机构社会工作中督导的功能》,《社会福利》第6期。
[4]冷琴,2010,《“成长向导计划”中关于社会工作督导的经验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
[5]梁镗烈,2010,《内地社会工作督导与教学札记》,《社会工作(实务版)》第3期。
[6]刘馨、李喆,2012,《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现状与专业社工介入模式探析——对山西某福利院的调查分析》,《社会工作》第4期。
[7]马林芳,2010,《社会工作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方向:成为有效的督导》,《社会工作》第6期。
[8]余瑞萍,2008,《中国本土处境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方法与学生专业成长》,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9]张莉萍、韦晓东,2011,《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督导人才培养研究报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10]朱静君,2011,《我的督导成长之路》,《社会工作(实务版)》第1期。
[11]朱静君,2011,《社工机构与服务伙伴合作的思考》,《社会工作(实务版)》第21期。
[12]朱孔芳,2006,《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3]A lfred Kadushin,Daniel Harkness,2008,Supervision in SocialWork.Beijing:Renm 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编辑/杨恪鉴
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的督导本土化实践
——以院舍社工服务为例
赵晴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丰富和服务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督导本土经验的呈现和探索对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以及发展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依赖福利院社工的能力、知识和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高素质的服务,而社会工作督导为院内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和服务发展提供保障。院舍处境下的社会工作督导需要满足院方、社工、孤残儿童三方不同需求,督导的过程和功能因被督导者专业知识和能力限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场所的特定性需要新的解读。
社会工作督导院舍社工服务社会工作督导功能
赵晴,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社会工作硕士(广州510091)。
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3)03-0084-09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