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特体造型的处理方法
2013-07-19蔡建华
蔡建华
(中山市华人礼服有限公司广东中山528450)
随着我国人民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西服合体度和制作工艺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广大的服装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提高量体裁剪、车缝和制作工艺的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消费者要求。
当前服装成衣生产不断发展,由此也出现了矛盾现象:有部分消费者买不到合体合意的服装,这部分消费者占总消费人群的一定比例,他们的体型是肥胖体、厚背体、D肚体、汉背体、平肩体、斜溜肩体、平胸寒背体、D肚厚背体等等特殊体型。
无论做什么服装,要使服装做得贴身合体,量身是重要的环节之一,量体所得的尺寸数据是进行服装裁剪的重要依据。一件西服穿着是否舒适合体,往往与量体的准确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要准确掌握量体技巧,还必须在熟悉的体型特征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实践,不断提高量体技能。
西服的裁剪除了运用正常的开格裁剪外,遇到特殊体型的尺寸,应根据特体的体型特征,结合特体的尺寸进行裁剪。现时很多工厂对特殊体的裁剪方法都是纸样剪叠法。纸样剪叠法是在制作西服过程中,先按正常体型的计算模式制出标准的西服纸样,遇到特殊体型后,在纸样上按人体各部位差异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变化和尺寸调整。然后按照变化后的纸样制作,就能获得舒适、合体、美观的西服。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特体结构西服裁剪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1 肥胖体
一般常见的肥胖体,其腹部并不是很大,仅小肚腩丰满和手臂较粗,其它部位发育尚算正常,这种体型的人要求手臂活动方便,又想穿一件称心合体的西服来掩饰自己过于肥胖的体型,服装生产者高明的技艺应使穿着者感觉既不过紧,又不过宽,舒适匀称。量身前,应认真观察客人的体型特征,其特殊部位是在哪个部位,要量准前衫长和后中长,要加量肚围高度(以前肩最高点量至肚围最丰满的部位)和肚围大小(以肚围最丰满处水平量一周),加量手臂粗尺寸(以手臂最粗处横量一周),以作裁剪时参考的重要数据,具体见图1-1。
图1-1
结构修改技巧是:
(1)加大夹横、加大袖肥,以适应手臂粗和手臂活动量为宜。
(2)加大中围、加大下围,以满足中围和下围有相应的放松量。
(3)后夹身减短、前夹身加长,解决后衫长过长,前衫长过短的毛病。又解决前身摆翘起倒裂纹的问题。
(4)加深夹深少许,以满足减后夹身后,衫袖笼尺寸变小,满足衫袖笼和袖笼尺寸匹配。肚省稍加大,做好肚位胖势。具体如图1-2所示。
图1-2
譬如,一位客人手臂粗比标准的结构比例粗约1.5至2CM,那么夹横适当放大1.3CM,袖肥加大1.3CM。若肚围是比正常比例大12CM,肚围高是50CM,那么应在制作时做如下修正:中围、下围分别加大4至6CM,后夹深减少1至1.5CM,前夹身加长0.5CM;夹位向下加深修正约0.5至0.7CM,肚省稍加大0.5CM。通过如此修正,成品制作好后,客人穿上非常服帖,平顺。
2 平胸汉背体
从平胸汉背体型的侧面观察,人体的中心线轴线向前倾斜,后背突出,肩胛骨向前弯曲,脖子和后背向前倾斜。前胸平而胸部稍狭,后背呈弓形。如按正常裁剪制作成西服,穿着时后背部位产生绷紧,后衫长严重起吊,衫侧缝起裂纹(具体见图2-1),前袖山头过松,后袖山头过紧,衫袖笼有绷紧的感觉。前衫长过长和前胸过阔,后胸围显得不够阔,有绷紧的斜纹(具体见图2-2)。穿上西服,系上纽扣后,前身下摆张开(卸边),后背叉又会重叠、外翘。所以量体时必须仔细从侧面观察平胸汉背体的体形,量准前衫长和后中长的尺寸,为汉背体减前长、加后中长提供可靠的数据。要量准前胸围、后背宽的尺寸,为平胸汉背体前胸围减窄,后背加宽提供参考数据。肩部则要从后背部观察,根据以往的经验,记录前肩斜应修平多少,后领深应减浅多少,后肩斜应升高多少的参考数据,令裁剪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另对顾客的要求和一些特殊部位做出详细的文字说明。具体见图2-3。
图2-1
图2-2
图2-3
结构修改的技巧是:
(1)升高后夹身、减前夹身,目的是加长后背的长度,令后衫长不起吊,及解决前衫长过长,前衫下摆张开的现象。后背中线背部位置应根据后背弯曲形态划弧,使背部服贴。
(2)减边位和修平前肩。减边位的目的是令前领横减窄(等于减撇胸),前肩修平是令反襟线减短,胸部不因反襟线过长而令前胸不平服。
(3)修窄前胸围,夹深调整,加宽后背宽,升高后肩斜,后领窝相应升高。目的是令前袖笼不顶夹,后背宽不绷紧。升高后肩斜、后领窝,目的是令后领窝不离颈。
由于平胸汉背体是扭肩体型,制作时,后小肩应加大溶位,后夹缝应用带条带紧,肩垫应稍装后,后背中线应划弧,以配合后背弧度,袖子应上前,令袖子不起裂纹等等,目的是适应平胸、寒背、扭肩、后背骨凸起的前胸,后背部位的体型变化。具体见图2-4。前胸窄小,背宽偏大的体形,在制作西服时具体修正尺寸,一般根据实测量值修正。如减撇胸0.5CM至1CM。或者减边位0.5CM,前肩斜修平1CM。前胸围修窄0.5CM-1CM,升高夹深约0.5CM,升高后肩斜1CM-1.5CM,后领深相应提高1至1.5CM(等同升后夹1至1.5CM),后背加宽约0.5CM至0.8CM。袖子应稍装前,以适应客人手臂摆放位置为宜。
图2-4
3 大D 肚、厚背、后倾体
常见的有大D肚、厚背、后倾体的客人,其上半身稍肥胖,但肚腩很凸很大,肩膊头肌肉较厚,一般都是斜肩、斜溜肩的体型较多。后背很厚实,为保持重心平衡,大折腰体型,身体向后倾,以利身体保持平衡状态。臀围有扁平的、有丰满的,丰满的人数为多,这类体型的客人在市场上较难买到合适的西服,穿上市场上购买的西服,会出现中腰绷紧,中腰极难扣上钮扣,门襟下摆向外翘,严重吊起,衣服出现前短后长的现象,凸肚折腰越严重,其前长后短的现象越明显,在后中腰的位置,由于后夹身过长及中腰绷紧的原因,会有很多布堆在这个位置;由于斜肩和斜溜肩的原因,前后肩部呈“八字”纹(具体见3-1图),后夹身和后夹身下段有斜纹(具体见3-2图)。袖山头沉落,因手臂向后,呈“推车”形态,袖脾有裂斜纹,衫袖笼较紧,夹底绷紧,出现拉紧的现象。衫侧缝呈现由前幅向后幅下的倒斜纹等等(如图3-3所示)。整件衣服十分难看。综合以上的毛病,在量身时要认真仔细观察体形特征,要从侧面观察体型变化,认真量准前衫长和后中长的尺寸(前衫长和后中长相差是4CM、5CM还是6CM),要加量前肚高(从前肩高点量至肚腩最丰满的位置)为裁剪时提供准确的数据。肩部则要从后背面观察,判断肩斜度是多少,是否有高低肩的现象(应比正常的肩斜修低1CM还是1.5CM),认真观察判断是园厚体还是大园厚体。夹横是加大1CM还是2CM或2.5CM,可加量实手臂围,为加大袖肥提供参考数据。应量准前胸围和后围尺寸,裁剪时提供可靠的数据。另外根据量身或裁剪的经验,判断边位应加大的数据。夹省应加大多少的参考数据,要把这些体型特征和顾客的要求详细记录在订单上,还就对特殊部位做出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建议做法。
图3-1
图3-2
图3-3
结构修改的技巧是:
(1)加大边位,加大边位等于加大前领横(加大撇胸),可解决肚腩外凸的现象。
(2)加大夹省,夹横顺推,或加大夹省,夹横顺推并稍加大夹横,用这办法才能加大中围,加大下围,符合特体人士的体型结构型态。
(3)加大肚省,以利做好肚腩胖势。
(4)减前后肩斜,夹深相应降低,加大袖肥尺寸,以利做好衫和袖笼的配合,令肩部服帖,令手臂活动方便。
(5)减后夹身。因身体后倾,呈折腰状态,后夹身过长,需减短后夹身,前衫长稍放长,夹深调整来解决。令衣服平服,衫侧缝不起斜裂纹。
(6)袖子应装后,袖子要向后装,以符合该特体的手臂摆放姿态。
笔者认为,除了在裁剪结构及尺寸上解决特体的毛病,要注意衣片结构要准确,部位比例要协调,经纬纱线无偏差。西服成衣是否合体,造型是否时尚,裁剪是第一道关键环节。其次还应在车缝制作中,反襟带条要带紧,令胸部不起空,服贴胸部。襟边的直纹带条和纵纹带条应处理好,襟贴在衫下摆园角位附近稍作拉紧,令衣角产生窝势,衫角就不会外翘。因加大了肚省,袋口位应归拢好,使肚腩处胖势更加匀服。因是斜肩,肩垫的厚度选择好,后小肩加大溶位,有扭肩现象应该将肩垫装后小许,令膊头不外顶,肩膊位服贴,后夹线应稍作归拢等辅助工艺,使后背不紧绷又服贴。笔者认为细心询求客户对西服的要求及穿着爱好,认真量度尺寸,对特体部位认真详细给予记录,精心裁剪和精心车缝制作是做好特体西服的唯一方法。具体见图3-4所示:依据大D肚、厚背、后倾体偏大量的多少,相应的前幅边位加大1CM,夹省加大1.5CM,夹横加大1.5CM。夹深加深0.7至1CM,袖肥加大1.3至1.5CM。中围、下围加大7至8CM,后夹减1.5至2CM,肚省加大0.6至1CM,前衫长加长1至1.2CM袖子应装后,以符合客人的手臂摆放位置。
图3-4
结语
西服特体造型一直是服装界一项比较引人关注的课题,几十年来,服装界的老师傅、老前辈都对西服特体量身裁剪和车缝制作的疑难问题做出很多的研究,并制定出各种特体裁剪的方法和制作技巧,从而使西服的设计和缝制工艺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笔者意识到:西服是有观赏价值的产品。特体剪裁和特体缝制工艺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服装美学的问题,因为人的体型千差万别,只有通过专业量身定制,才能保证西服完美的贴服身形,展现出顾客自己自信,从容优雅的一面,精神意识得到很大的满足,从而会精神焕发地投入到生活、工作的激流中去,这就是服装产生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我们服装工作者的追求。
[1] 苑敬民,王建荣,马梦兰.意大利西服纸样设计与缝制工艺[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 陆根芳.男女服装弊病修正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3] 孙熊.特殊体型服装裁剪[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蒋锡根.服装裁剪疑难解答150 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