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

2013-07-18蒋南平向仁康

当代经济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国经济绿色发展

蒋南平 向仁康

摘要:绿色发展的内涵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绿色发展应建立在“资源能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适度发展,损耗补偿互相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中国绿色发展存在的三大误区,使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根据西方经验及理论分析,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才是指导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而全面树立珍惜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尽快制定资源能源补偿标准、避免资本统制力对生态的破坏、以科技手段来加速生态的修复及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中国经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2-050-05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生态及资源的约束,使经济发展的条件日益恶化,从而面临经济发展基础崩溃的危险。为此,我国长期以来就一直倡导“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共“十七大”以来,我们更进一步提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力求使中国经济绿色发展。但此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一、绿色发展的实质

人们通常认为,21世纪是绿色经济时代,即经济的绿色发展时代。特别是面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人们对绿色发展更为重视。从实践上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制定碳排放交易规则为主要手段,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实际是这种交易体系及规则的衍生物。在理论上,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绿色发展中低碳经济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括。其一,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英国学者鲁宾斯就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一些中国学者也认为,“低碳经济是针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而言,是对基于碳基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一种新的能源发展模式。”其二,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其三,低碳经济是一种以碳排放数量变化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鲍健强等学者认为,一方面,碳排放量可以反映人类对能源资源的利用水平及方式,另一方面又涉及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并形成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其四,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过程。这是因为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不断的利用外界环境及自然条件,通过自身的劳动创造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由于自然环境及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人们的经济活动在方式或形态上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低碳经济只不过是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历程中的一个特殊过程。如此等等。显然,理论界及实践中人们都希望通过绿色发展来实现经济的新的起飞,并以“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循环经济”作为低碳经济实现的目标及准则,并认为通过低碳经济就能实现绿色发展,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实质。

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当前提倡的低碳经济实现的目标及准则,被认为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有缺陷的。因为现在强调的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节约能源及资源;其二是保护生态环境,达到社会与自然高度和谐。然而这两个方面是很难同时做到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我们仅强调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绿色发展的“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内涵是不行的。西方国家长期的实践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提供了佐证。

绿色发展的实质及内涵,既不能单纯定义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上,也不能单纯按《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推行“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以及“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也不能单纯过分简单的强调“碳排放交易”及“碳金融”,更不能在节能减排,实施低碳技术,搞清洁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又造成新的、更大的、更长期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绿色发展的实质及内涵,应该定义在“资源能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适度发展,损害补偿互相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基础上。

二、中国绿色发展的现状及误区

中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为了解决绿色发展中的核算问题,早在1988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如何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侧重探索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及方法。1996年至1999年,北京大学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侧重研究“中国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核算模式、核算理论及方法。国家环保局在1998年,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进行了计算,2001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进一步进行补充核算,对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方法、途径及实际操作进行了验证。在大量调查及探索的基础上,200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循环经济为契机,拟在加速中国的绿色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要求。因此,国家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并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为了推动以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为形式的绿色发展,2010年中国绿色产业及绿色经济高科技博览会召开,展示了中国近些年经济绿色发展的成果。而低碳经济作为绿色发展的另外一种形态,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也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被纳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同时,我国还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CO2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面对强大的内外压力,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都要全面启动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及推进下,地方及企业也进行了很多的工作。各地分别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截止2012年5月,全国提出建设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为目标作出城市规划的地级市以上的城市达到671个。例如,山东东营市在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东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努力建设“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四川省成都市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工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并不断深化及完善其相关内容,进一步开展“北改”工程及“天府新区”的规划及建设。重庆市也早已提出“五个重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森林重庆”,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作为国企巨头的中国石化,从2002年至2012年的lO年间,通过技术革新等措施,使我国的车用汽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用了30年时间才完成的油品升级。同时,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增长了108%,但是炼油综合能耗则下降了24%。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累计节约144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466万吨,节约水资源7.11亿立方米,为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自主品牌的奇瑞汽车,告别了全面追求“规模”及“速度”的发展模式,加速绿色发展,2008年,其“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尽管上述有代表性的个案表明了全国各地及企业在绿色发展中的长足进步,但绿色发展任重道远。从生态方面来看,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积蓄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同时,全国的国土总面积中,沙化土地面积占了近五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了三分之一。在工业结构方面,高碳排放工业比重很大,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的70%。据专家测算,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迅猛增长,2001-2010年平均增速高达9%。其中煤炭消费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作为高能耗、高污染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0%左右。从总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而许多困难长期无法克服,与人们在绿色发展中存在许多误区有很大关系。

误区之一:认为低碳经济只是绿色发展的权宜之计。这主要是基于低碳经济在实践中困难较大,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长期以投资拉动,以高投入带来高增长的惯性所致。有些人觉得既要高增长,又要少投入,减少能耗及其它资源消耗的矛盾很难协调。因此低碳经济是难以持续的。

误区之二:认为通过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进行绿色发展实施起来很困难,因此可以通过“碳交易”的途径来加以解决。一些人觉得搞绿色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都很艰难,例如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其对环境的污染,人均碳排放也列世界各国前茅,这些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碳排放”的交易规避其绿色发展中的责任与风险,因此,我们也应效仿之。

误区之三:认为通过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来从事绿色发展,尽管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潮流,但毕竟刚起步,应看看等等。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在搞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搞形式的一些现象,在实质问题上触及不深。

除上述三点主要误区之外,还存在其它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会使中国的绿色发展乃至世界的绿色发展得不到真正的推进。

三、中国绿色发展的理论指导

作为世界潮流的绿色发展,其理论指导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作为当代两大经济理论体系,理应在指导中国的绿色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实际上早在1950、1960年代,西方就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绿色运动”,并出现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社会团体如“绿党”等,绿党的主张如今已深入西方国家人心,绿色运动也取得很大的实际效果。一些西方学者的调查数据表明,早在1995年,83%的西欧民众认同环境保护的价值。人们已开始抛弃单纯对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更加追求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当今的英国、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绿色的环保型小区日渐增多,人们利用高科技采用太阳能发电、蓄电池蓄电,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及自然通风系统,安装水处理剂循环系统等,使住宅能耗下降,大幅节水、节能,不用安装空调装置及不用电网供电等,以保持人体健康及无害。而美国的中产阶级也实行简单生活,不愿居住在城市豪宅之中,而愿意到乡间去过乡村生活。人们自己动手钉木板房;不愿使用更多电器,自愿将消费降至最低水平。而在德国,人们也广泛使用未经漂白的再生纸,推行共享拼车,减少使用私家车,更多的人拒绝使用塑料袋。在欧洲各国广泛流行“简单的饮食”,“饭不能不吃,但不必太好;钱不能没有,但不必太多”。显然,尽管绿色发展在西方国家还有相当长的路,但应该说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及社会基础。

在绿色发展的理论指导方面,西方学者主要认同双重危机理论及生态危机理论。这两种理论的建立主要依据西方国家严重生态环境及能源资源问题的现状。双重危机理论一方面认为西方国家不仅面临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还面临生态危机,而造成这种双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的积累以及全球发展的不平衡。在西方学者看来,由于资本积累的需要,西方国家为了提高经济水平,迫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廉价出售生产资料及能源等自然资源,这样就降低了资本积累成本,加快了资本积累速度,反过来又加速了对生产资源及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开采速度,这就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及生态环境的灾难。这样,西方国家的消费市场进一步引导着单个资本尽力越来越快地销售消费品,降低资本的周转时问,以此来维持利润。如此一来,消费主义社会和生态破坏与浪费的普遍化就与资本主义消费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生态危机理论并不特别强调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而更强调生态危机,并且用生态危机来否定经济危机。这些学者认为,生态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西方国家的资本积累;其二是当代无产阶级存在的一种病态性对消费的异化,即病态的对奢侈品的消费。这样不断使西方再生产过程不断扩张,资本积累加速,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掠夺和资源能源等的过度开采。但生态危机理论及双重危机理论都主张通过消费异化的“期望破灭”,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一种稳态的经济。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合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马克思看来,生态问题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制追求,使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不断掠夺自然资源,不断破坏生态环境,并使生态难以修复或恢复。“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而“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在农业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甚至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低,——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作用。”而对于生态的破坏的难以恢复,马克思还进一步举例,“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马克思还认为资本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是很残酷的。“如土地、海洋、矿山、森林等,不是资本的价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紧张程度,不增加预付货币资本,就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利用。”

西方生态危机理论及双重危机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相比,具有若干方面的重大区别。其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的重要影响,而西方的生态危机及双重危机理论则认为制度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并具有重要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不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不是内因,而是诸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外因。其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揭示了资本对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破坏的本质,西方的生态危机及双重危机理论只阐明了资本积累造成生态破坏的表象。其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将无产阶级作为生态环境破坏的受害者,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体;而西方生态危机及双重危机理论则认为由于无产阶级的消费异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因而无产阶级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其四,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强调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西方生态危机理论及双重危机理论并不赞成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是通过构想一个让无产阶级消费异化的“预期破灭”的社会变革模式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我们认为,通过历史考察,生态环境的恶化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逐步形成的。而且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越发达,其对生态破坏的情况越严重。这种状况的出现,正是资本主义生产追求价值增殖,实现资本不断积累造成的。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西方社会化大生产的严重制约,才迫使他们开始关注绿色发展问题。中国的情况也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推进社会化生产,大力积累资本,尽管很有必要,但生态环境同样不断恶化。显然,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完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并用以指导绿色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四、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从而碳排放量巨大的现状,要在短时期内有效地迅速地降低碳排放量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在绿色发展悖论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绿色发展要有更加全面而系统地思路及途径。

1.全面树立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自然资源蕴藏的自然力可以无偿获得,但不能滥用。因此,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把自然界仅看成无生命、无意识可以无偿取得而滥用的资源,必然产生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不利行为,忽视生态补偿、忽视生态平衡、加剧碳排放的现象必然越来越严重,必然无法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2.尽快制定中国乃至世界性的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及补偿标准,保证经济真正绿色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尽管自然资源、能源不创造使用价值,但却是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条件。天然的自然资源及能源,形成商品的初始使用价值。一方面,劳动在创造价值及使用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及能源,另一方面形成大量商品。在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商品被生产得越多,自然资源及能源消耗得越多,特别是天然的自然资源及能源消耗得越多,伴随的碳排放量越多。因此,制定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及补偿标准,并认真地实施,才能使碳排放量有减无增,回归其自然资源的原始经济状态,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以摆脱不合理的社会束缚,避免资本对自然资源的统制力造成对生态的破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自然生态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为的社会因素造成的,而资本是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束缚。资本作为具有追求最大剩余价值内在冲动的社会关系,剥夺自然环境是十分残酷的,破坏生态是严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肆无忌惮的追求价值特别是无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是碳排放量加剧的主要根源。因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以摆脱不合理的社会束缚,削弱资本对自然生态的统制力,是绿色发展的根本举措。

4.将科技作为发展低碳排放量产业的重要手段,以加速生态的修复及经济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自然生态呈现的自然力能够代替劳动力,但这需要科技手段。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加速资本雇佣劳动,驱使劳动力创造过度剩余价值,造成资源恶性损耗,破坏生态,又可以使自然力代替劳动力,形成污染少、自然生态满足人们需要的丰富的使用价值或社会财富。因此,利用科技手段发展低碳产业,避免利用科技去发展高碳产业,既可以加速生态的修复,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正是绿色发展的要义。

猜你喜欢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